“养虾先养水”调水是养殖的关键。然而导致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80%的人都忽略了,你知道是什么吗?
更新时间:2021-08-05 15:00:00 来源/作者:水产门户网
近年来,对虾发病案例越来越多,损失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水产养殖业界,流传一句话“养虾先养水”, 普遍的都将调水看做养虾最重要的工作。诚然, 水质的好坏, 关系到养殖是否成功,调水是养殖的关键。然而导致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常被忽略,那就是投料技术。投料技术,是水质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疾病的关键来源,因此养殖户掌握好控料技术尤为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该控料呢?
本文通过分析控料的原因和重要性,来给养殖户朋友介绍一下多种的控料方法,希望养殖户朋友在看完本文后,以后对饲料投喂和控制不再没有“章法”,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养殖户朋友才是最重要的。
一、投喂不当的危害
1、 投喂不当容易造成水质问题,增加调水成本。
投料过多,残饵沉积在底部,尤其是到了养殖中后期,投喂量会越来越多,堆积的残饵也会越来越多,影响底质,造成水质不稳定,从而养殖户多次的进行调水工作,调来调去,调水的费用见涨。
2.、投喂不当影响对虾体质,严重导致发病。
早期的过量投料,加重了对虾肝胰腺的负担,其主要表现在暴食直接造成肝胰腺的负担过重,甚至造成肝功能受损病变。同时早期的虾苗活力差,没法将池底的饲料吃干净。
二、被忽视的养殖问题
大多数养殖户都不注重日常的对虾肠道的调理和保健,而只是把对虾肠道健康作为疾病来防治。这样的结果往往有两个:
1、对虾粪便,粪便一旦排出,就溶解到水体中,看起来底部有机质不多,底质“干净”,然而实际上水体溶解的有机质过多,水质受到影响,水体中正常的藻类生长受抑制,严重可能导致对虾生长速度慢甚至发病死亡。
2、对虾平时肠道不注意调节,造成对虾吸收和消化能力下降,对饲料的转化能力低下,就会出现“喂的多,长得少”的现象。而且,不注意调节肠道,往往还会造成对虾肠道疾病:空肠空胃、肠炎等疾病随之而来。
三、合理控料的几种方法
1、常规控料:正常情况下,每饲喂五到十天就需停一餐或两餐。一方面是减轻消化系统负荷,让对虾摄食藻类、细菌、生物絮团等补充微量元素促进吸收;一方面是清底调水,减少污染。
2、蜕壳控料:对虾蜕壳时(直到甲壳硬起来为止)不仅不会吃料而且会大量耗氧,自然吃料会减少。一般视蜕壳数量减料三到七成。若是刺激导致的蜕壳就须停料一餐到两餐观察情况。
3、调水控料:水色不佳、水化超标、藻相失衡、水浓发暗、油膜泡沫、浑浊泛底、倒藻转水以及使用了肥水活菌消毒产品等都需适当减料(减3-5 成,减量不减餐)。
4、改底控料:底质发臭发热、风尾异味、池边冒泡以及刚用了改底净水产品等都需减料(减3-5 成,减量不减餐)。
5、天气控料:转风低压、曝晴骤雨、升温降温等都须适当减料(料量减半、停一餐或一天)。
6、节气控料:不仅初一、十五附近要控料,一些特殊的节气也要注意适当减料。
7、捕捞控料:捕捞之前都需适当控料,也可用玉米代替掉3-5成的饲料进行投喂。
8、发病控料:若发现病害都须减料五成以上。
9、肝肠调节:摄食高峰期,胆酶酸(3g/kg料)+幸福100(1g/kg料),配合益生菌(丁酸梭菌),保肝护肠,减轻消化负担。如遇肝胰腺疾病,减料50%,减料不减药,胆酶酸5g/kg料,连用7天。
控料技术相当考验养殖经验和细节管理水平,毕竟如何合理的饲喂不仅关系着对虾的生长,还关系着环境的维护,任何一个养殖者都不得不慎重视之!养殖户注意日常的不同管理阶段需要不同的控料方法,让你的合理控料,为你的对虾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