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的基础常识及常用术语
更新时间:2025-02-18 15:08:49 来源/作者:渔水缘
新的养殖周期开始了,也有很多新进入这个行业的新手,也有常年重事水产行业的老人,有些基础知识和属于很难理解,也受到不少养殖新手的质疑,结合生产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用的基础知识,供各位养殖朋友参考:
一、水产养殖基础常识
1.主要养殖模式
土塘养殖:最常见,适用于淡水鱼(草鱼、鲤鱼等)和虾蟹类。
网箱养殖:将网箱置于水库、湖泊或近海,适合高密度养殖(如鲈鱼、大黄鱼)。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封闭式水循环系统,节水且可控性强,多用于高端品种(如石斑鱼、对虾)。
稻田养殖:稻鱼共生模式(如稻田养蟹),生态效益高。
注:南方还有高位池,水泥池,以及小棚养殖等。
2.水质管理核心参数
溶氧(DO):>4 mg/L(鱼类存活最低值),>5 mg/L为理想。
pH值:7.5-8.5(淡水),8.0-8.5(海水),超出范围会导致鱼类代谢紊乱。
氨氮(NH₃/NH₄⁺):<0.2 mg/L,毒性强,主要来自粪便和残饵。
亚硝酸盐(NO₂⁻):<0.1 mg/L,可导致鱼类“褐血病”。
透明度:25-40 cm(淡水),反映水体浮游生物量。
3.投喂管理
饵料系数(FCR):饲料用量与鱼体增重比(如1.2表示1.2kg饲料换1kg鱼)。
四定原则:定时、定量、定点、定质投喂。
摄食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吃完为宜,避免浪费。
4.常见病害类型
细菌病:如烂鳃病(柱状黄杆菌)、肠炎(嗜水气单胞菌)等。
寄生虫病:指环虫(鳃部寄生)、锚头鳋(体表寄生)等。
病毒病:如对虾白斑病、鲈科虹彩病毒病、鲤科疱疹病毒病 等。
非传染性疾病:缺氧浮头、氨中毒等。
二、水产养殖关键术语解析
1. 水质相关术语
BOD(生化需氧量):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气量,反映污染程度。
COD(化学需氧量):化学氧化剂分解有机物所需氧量,数值高于BOD。
藻华(水华):浮游植物过度繁殖导致水面变色,可能引发缺氧。
倒藻:藻类突然死亡,释放毒素并消耗氧气,需紧急增氧。
2. 养殖操作术语
清塘:放养前清除塘底淤泥、消毒(生石灰200斤/亩)。
肥水:施用有机肥或化肥(鸡粪、尿素)培养浮游生物,作为天然饵料。
拉网锻炼:鱼种出塘前多次拉网,增强抗应激能力。(现在几乎没有)
轮捕轮放:分批捕捞达到规格的鱼,补放新苗,提高产量。
3. 生物学术语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藻类)和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
底栖生物:螺、蚌等,可净化底质。
滤食性鱼类:如鲢鱼(滤食浮游植物)、鳙鱼(滤食浮游动物)。
4. 病害防治术语
药浴:将鱼浸泡在低浓度药液(如3%盐水)中消毒。
全池泼洒:将药物均匀洒入池塘(如二氧化氯0.3ppm,即每亩/米水深200克)。
免疫增强剂:β-葡聚糖、维生素C等,提高鱼体抗病力。
5. 设备与技术术语
增氧机类型:
叶轮式:增氧深度大,适合深水塘。
水车式:推动水流,适合长方形池塘。
微孔曝气:底部增氧,效率高但成本高。
生物絮团技术:通过益生菌将残饵粪便转化为可食用的微生物团,减少换水。
三、养殖策略与生态学术语
混养:不同食性鱼类共养(如草鱼+鲢鱼+鲫鱼),提高资源利用率。
单养:单一品种高密度养殖,管理方便但风险高。
生态养殖:结合种植(如鱼菜共生)、减少化学投入的可持续模式。
应激反应:鱼类因环境突变(温差、缺氧)出现的生理异常,需泼洒VC缓解。
四、实用计算公式
1. 放养密度:\text{放养量(尾/亩)} = \frac{\text{预计产量(kg/亩)}}{\text{目标个体重(kg/尾)} \times \text{成活率(\%)}}
例:亩产1000kg,目标鱼重1kg/尾,成活率80%,则需放养1250尾/亩。
2. 投饵量估算:\text{日投饵量} = \text{存塘鱼总重} \times \text{投饵率(2%-5%,依水温调整)}
五、注意事项
1. 禁用药物: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等致癌物,需遵守国家《无公害水产养殖用药标准》。
2. 天气预警:雷雨前减少投喂,避免鱼类消化耗氧加剧缺氧。
3. 记录管理:每日记录水温、投饵量、死鱼数,便于分析问题。
总结:水产养殖需掌握“水、种、饵、管”四大要素:
水:稳定水质是核心;
种:选择健康苗种;
饵:科学投喂降成本;
管:预防病害和应激。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