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海水鱼及对虾养殖放苗过程中的差异及习性
更新时间:2025-03-12 10:46:32 来源/作者:渔水缘
在淡水鱼苗、盐水(海水/咸淡水)鱼苗及虾苗的放苗过程中,因生物习性、环境适应性和养殖模式不同,操作流程存在显著差异。最近收到很多养殖户反馈,都在进行干塘消毒,在准备放苗,但是不同的养殖模式,都有不一样的风险及准备,今天就海淡水育苗及对虾苗的放养管理方案给出一些建议,供各位养殖朋友参考:
一、放苗前的核心差异
二、放苗操作流程对比
1. 淡水鱼苗
(1)池塘准备
水质调节:放苗前7天清塘(生石灰150kg/亩),注水至1.2-1.5米,使用有机肥、无机肥或培藻肥水宝培育浮游生物。
试水验证:放苗前24小时用网箱暂养少量鱼苗,存活率>95%方可放苗。
(2)放苗操作
温度适应:运输袋浸泡池塘30分钟平衡水温,缓慢加入池水至袋内水温和盐度一致。
混养鱼放养密度:草鱼苗800-1200尾/亩,鲫鱼苗1500-1800尾/亩,搭配鲢鳙鱼(100尾/亩)调控水质。
应激处理:放苗后泼洒维生素C(2g/m³)减少应激。
2. 盐水鱼苗(以海鲈为例)
(1)盐度调控
内陆盐碱地养殖:需人工配制海水,使用粗盐将盐度调至20-25‰(成本约500元/亩·米)。
盐度过渡:运输苗种盐度与养殖池差异≤5‰,每12小时调整盐度3‰直至达标。
(2)放苗要点
暂养强化:苗种先放入暂养池(盐度、温度与运输条件一致),投喂高蛋白饲料(粗蛋白≥45%)7天。
密度控制:网箱养殖密度200-300尾/m³,工厂化循环水可达500尾/m³。 防病措施:放苗时用5%盐水浸泡10分钟杀灭体表寄生虫。
3. 虾苗(以南美白对虾为例)
(1)淡化处理
梯度淡化:从育苗场盐度25‰逐步降至养殖池盐度(淡水或3-5‰),每日降盐≤3‰,耗时5-7天。
抗逆驯化:淡化期间可添加芽孢杆菌/丁酸梭菌(10⁶ CFU/mL)和葡萄糖(2ppm)增强免疫力。
(2)精准放苗
水质匹配:检测养殖池与苗袋水体的pH(7.8-8.5)、温度(温差≤2℃)、氨氮(<0.2mg/L)。
放养密度:土塘3-5万尾/亩,高位池10-15万尾/亩,工厂化循环水可达300-500尾/m³。
投喂策略:放苗后2小时投喂虾片(0.1g/万尾),逐步过渡到0号配合饲料。
三、关键风险与应对措施
四、操作注意事项
1. 共性要求
缓苗处理:所有苗种放养前需平衡水温、盐度,避免直接倾倒。
溶氧保障:放苗时开启增氧机,维持溶解氧>5mg/L。
避开极端天气:暴雨、寒潮前后3天不宜放苗。
2. 特殊管理
淡水鱼:放苗后3天不换水,避免浮游生物流失。
海水鱼:盐度调整需配合钙镁离子补充(如氯化钙200g/m³)。
虾苗:放苗后7天内不排污,保护幼苗附肢。
五、总结
淡水鱼苗:注重浮游生物培育和混养结构,操作相对简单。
盐水鱼苗:核心在于盐度精准调控和渗透压适应,适合设施化养殖。
虾苗:淡化流程和早期营养管理决定成败,需精细化操作。
核心原则:尊重生物习性,循序渐进适应环境,强化病害预防。内地发展盐水品种养殖需配套调盐设施,而虾苗淡化技术成熟后可突破地域限制。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