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洲族大黄鱼“出水即死”,广东湛江团队如何破解魔咒?
更新时间:2025-04-02 10:12:06 来源/作者:南方+
3月31日,广东海洋大学组织专家组开展硇洲族大黄鱼本土化人工规模化繁殖的现场测产验收。据介绍,今年1月至3月,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黄建盛团队联合湛江大黄鱼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广东合泰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宁德市渔业协会等单位,分3批对433尾雌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分别孵化出17.8万、29.7万和102.6万尾初孵仔鱼。经培育后,获得7万尾苗种和约100万尾仔鱼。
此前,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湛江湾实验室也成功驯化野生硇洲族大黄鱼亲鱼800余尾,培育30日龄规格为2.5厘米的硇洲族大黄鱼苗种超30万尾。
多点开花,喜讯频传。湛江团队在硇洲族大黄鱼的人工规模化繁育中的突破,将有效填补闽—粤东族、岱衢族等地大黄鱼种群因耐高温能力差而无法在南海地区养殖的产业缺口,硇洲族大黄鱼成为适宜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深远海养殖的潜在品种。
在这场“种业翻身仗”中,湛江经开区坚决扛牢使命担当,以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为着力点,统筹整合跨区域科研力量,携手福建宁德市渔业协会破解困扰业界多年的野生大黄鱼“出水即死”技术难题,开启规模化养殖新天地,为湛江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跨海联动破译“出水即死”魔咒
在硇洲岛存亮湾,渔船犁开碧波向深蓝挺进,这片被渔民称作“黄金渔场”的湛蓝水域,每年十月金秋都会迎来神秘访客——成千上万的硇洲族大黄鱼循着繁殖洄游的生物钟,在这片海下完成交配、产卵的生命仪式后,便如接到无声军令般调转方向,向着琼州海峡幽邃的深水区集体迁徙,只余海面的粼粼波光记录这场年度盛事。
大黄鱼,又称黄花鱼、黄瓜鱼,是我国东南沿海特有的中下层洄游经济鱼类,体色金黄、唇部橘红、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自古就是沿海人民餐桌上的美味,素有“国鱼”之誉。但是,过度捕捞加上近海环境污染,大黄鱼种群急剧衰竭,野生大黄鱼资源越来越少。岱衢族大黄鱼于上世纪70年代末率先枯竭,闽—粤东族大黄鱼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形不成鱼汛。至今唯有硇洲族大黄鱼尚有小批量捕捞,但产量也是越来越低,急需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和人工繁育研发。
近年来,湛江众多科研人员投身硇洲族大黄鱼规模化人工繁殖,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究其关键原因是捕捞的野生大黄鱼亲鱼无法存活。
“出水三分钟,离海难存活”,野生大黄鱼因深海压力骤变而导致的存活难题,犹如一把悬在种业研发头上的利剑。作为我国四大海水鱼之一,大黄鱼闽-粤东族、岱衢族品种难以适应南海高温环境,硇洲族种群虽具耐高温特性,却因野生活体捕获驯养难度较大,人工养殖未形成规模,因此未有驯化繁育。
转机出现在2024年。湛江经开区管委会在调研中发现,同为我国四大海水鱼之一的闽-粤东族、岱衢族大黄鱼因不耐高温难以适应南海环境,而耐高温特性突出的硇洲族种群虽具产业化潜力,却因活体驯化技术空白而无法突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湛江经开区有关分管领导和部门自去年上半年开始,多次与“中国大黄鱼之乡”福建宁德有关方面深入交流取经,并引入深耕“国鱼计划”三十年的福建宁德市渔业协会技术团队联合攻关。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了提高野生亲鱼的采捕成活率,宁德市渔业协会技术团队自去年9月起奔赴湛江,在湛江经开区管委会的推荐下,与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合作,研究硇洲族大黄鱼的洄游路线,并实地走访硇洲岛当地渔民了解情况。
“大黄鱼捕捞上岸后,由于水压骤减,鱼鳔会胀开,导致难以存活。”在掌握大黄鱼洄游规律后,技术团队决定采用近海采捕的方式来捕捞亲鱼。
在硇洲岛周边海域4米-5米水深处布设专用大黄鱼保活捕捞网具,采用缓提网、低损伤捕捞工艺,将原本“见光即亡”的野生亲鱼存活率提升到20%以上,打破了“出水即死”的魔咒,把野生大黄鱼成功回池。
这份来自“中国大黄鱼之乡”的珍贵经验,为困局中的湛江团队点亮了明灯。
福建宁德市渔业协会技术团队成功在硇洲岛附近海域和徐闻海域采捕到野生大黄鱼亲鱼,经人工驯化,相继供给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于后期人工繁育,并成立湛江大黄鱼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在广东合泰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开展人工繁育,为南海大黄鱼种业振兴埋下“种子”。
“万尾竞游”激活海洋牧场新动能
步入湛江大黄鱼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位于东海岛的广东合泰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育苗车间,硇洲族大黄鱼苗如流动的金箔,在池内划出银亮弧线……企业负责人透露,得益于宁德市渔业协会的助力,目前已构建了人工繁育群体,鱼体体质健壮,亲本性腺发育良好,为后续规模化养殖奠定了优质种源基础。
“大黄鱼种业突破只是起点。”今年3月初,湛江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杰东率队到湛江大黄鱼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大黄鱼育苗基地开展调研时强调,接下来,经开区将联合广东海洋大学、宁德市渔业协会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加快建设硇洲族大黄鱼产业园,形成大黄鱼养殖完整产业链。
此外,为进一步修复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湛江经开区还计划开展大黄鱼增殖放流活动,推动渔业资源有效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凭海而立,因海而兴,坐拥硇洲岛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东南渔港,东南、硇洲、雷州湾海域等东海岛传统三大天然深海养殖区,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湛江经开区始终怀抱大海的浩渺与梦想。
目前,湛江经开区种业集聚区建设多点突破。其发挥东海岛种苗产业空间集聚优势,支持种芯“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完善种业科研、亲本保育、苗种培育、养殖生产等功能,打造产业园。
站在硇洲岛存亮湾远眺,湛蓝海面上星罗棋布的养殖网箱与陆地产业园工厂化养殖交相辉映,勾勒出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壮美画卷。
这场历时两年的种业攻坚,不仅培育出“湛江芯”——硇洲族大黄鱼,更探索出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湛江模式”——政府搭台招商引智、高校院企联合攻关、企业承接创新的“三轮驱动”机制。
从“出水即死”到“万尾竞游”,硇洲族大黄鱼的种业逆袭之路背后是湛江经开区以政治担当破解科研困局,用开放胸怀打破地域界限,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当宁德经验在南海畔生根发芽,当“湛江芯”种苗游向深蓝,湛江经开区这片承载着蓝色梦想的热土正以耕海牧渔的担当,在万里海疆书写着新时代的海洋强国梦。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