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鱼类废弃物转化为饲料:科学家探究新型循环水产养殖资源的安全性
更新时间:2025-04-22 10:52:55 来源/作者:深蓝牧渔
研究探索利用在水产养殖污泥中生长的多毛虫和黑水虻幼虫作为富含蛋白质的饲料,并确定需要监测的关键污染物。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一种创新的循环水产饲料生产方法,利用能够在水产养殖污泥中茁壮成长的多毛虫和黑水虻幼虫,将其转化为鱼类和牲畜所需的富含蛋白质和欧米伽-3脂肪酸的资源。然而,由于担心该循环过程中可能存在有毒物质的转移,因此需要进行彻底的研究。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对需要仔细监测以确保该过程生物安全性的具体物质获得关键见解。
SINTEF研究员Andreas Hagemann解释说:“多毛虫和黑水虻幼虫已展现出作为饲料生产中蛋白质和ω-3脂肪酸可持续来源的巨大潜力。然而,如果要在鱼泥中饲养它们,对整个过程的生物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至关重要。”
使用鱼泥作为这些生物的饲料基质的主要问题是可能存在不良物质,包括重金属和环境毒素,蠕虫和幼虫可能会吸收这些物质并随后转移到食物链中。
为了评估这一风险,SINTEF和挪威海洋研究所的合作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以确定此类物质进入食物链的程度。这项研究是SecureFeed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由SINTEF、挪威兽医研究所和挪威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
来源:SINTEF
SecureFeed项目还研究了传播朊病毒疾病的可能性,以及多毛虫和黑水虻幼虫是否可以作为鲑鱼污泥中细菌和病毒的载体。
深入分析揭示潜在挑战
挪威海洋研究所牵头对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进行了分析,检查了从挪威沿海各个水产养殖设施收集的约50个鱼类污泥样本。
挪威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维罗妮卡·塞勒强调说:“确保在潜在食品生产链中安全利用污泥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分析,重点关注重金属和多氯联苯和二恶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这些物质受到严格的监管,动物饲料及其成分中允许含量都有规定的上限值,”塞勒澄清道。
遗留污染物:二恶英和多氯联苯
二恶英和多氯联苯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们降解缓慢,可在食物链中生物累积,是本次研讨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尽管多氯联苯的生产因其对动物和人类的有害影响已被禁止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这些物质仍然存在于环境中,通常与海洋生物和鱼油等高脂肪饲料成分有关。
SecureFeed 期刊综述文章的图形摘要。该项目旨在了解并记录使用鲑鱼养殖产生的颗粒污泥生产饲料原料时生物安全方面挑战的程度。该项目的主要成果是一篇综述文章,记录了此类假设价值链的最新进展。这包括研究鱼类污泥的营养价值、微生物和化学危害、当今污泥的处理方法和实践,以及其对进一步利用、法规以及污泥中微生物和化学危害的命运(通过无脊椎动物摄食)的影响,最终转化为成品饲料原料。
研究人员将鱼污泥样本中这些污染物的含量与传统鱼饲料中常见的污染物含量进行了比较。“我们观察到,污泥和饲料中的污染物含量大致相当,尽管一些污泥样本的污染物含量接近法规限值,”Sele指出。
重金属带来重大挑战
对重金属(尤其是镉和砷)的分析显示,多个污泥样品的重金属浓度超过了动物饲料的既定限值。此外,还检测到了铜、铁、锌和铝等其他金属,这些金属在不同的污泥样品中的含量差异很大。
来源:SINTEF
Sele强调,目前关于污泥中有机污染物含量及其向昆虫传播潜力的知识有限,这表明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我们确实发现,在一些分析样本中,某些有害物质的含量有所升高,这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她指出,并主张对鱼泥中的这些金属进行持续监测,以建立全面的数据库,并更好地控制这一新型价值链中的潜在传播途径。
生物体吸收情况需进一步研究
关于多毛虫和黑水虻幼虫在食用鱼泥时积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程度,仍存在一个关键问题。
来源:SINTEF
“我们的观察表明,某些金属、多氯联苯和二恶英确实会在黑水虻幼虫体内积累,其含量达到甚至超过饲料成分的监管限值,” 塞勒提醒道。 “我们对有机污染物从污泥向昆虫转移的理解仍然有限,还需要对一些我们尚未检测的有机污染物进行进一步研究。同样,我们缺乏关于污泥向多毛虫转移潜力的大量数据,未来的研究将侧重于评估特定有机污染物向这些生物体的转移。”
弥补监管差距
这项研究为水产养殖污泥的成分提供了重要的新见解,包括其营养价值以及与其再利用相关的潜在风险。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在涉及多毛虫和昆虫的生物循环饲料生产系统中利用污泥的安全性,”Hagemann总结道。“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各种水产养殖设施进行长期的全面分析。虽然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设施能够生产出适合低营养动物的优质污泥,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例外情况。现在,监管机构必须调整现有法规,以促进这一前景广阔的循环解决方案的安全实施。”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