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外塘养殖如何调控水质。以及常见病害病理特点
更新时间:2025-04-30 10:21:54 来源/作者:华中渔业研究社
一、甲鱼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鳖的外形呈椭圆形,比龟更扁平,背甲上着生柔软的外膜,周围是细腻的裙边,头颈和四肢可以伸缩,肢各生五爪,爬行敏捷,从外形颜色观察,鳖通常背际和四肢呈暗绿色,有的背面浅褐色,腹面白里透红。
2.生活习性:鳖是变温动物,为水陆两栖,用肺呼吸,所以在养鳖池的周围或中心要有足够面积的陆地沙滩以便它进行陆上活动。
甲鱼有三喜三怕,分别是喜安静、喜阳光、喜净;怕惊扰、怕风、怕脏。
二、适宜生长条件
1.温度:水温最适温度保持在30℃左右,温室内气温维持在35℃左右。
2.光照:保证充足光照条件,使得甲鱼可以在池内晒背台上晒背,不但促进生长发育,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
3.水位:养殖甲鱼水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具体为稚鳖池水位30~50cm;幼鳖池水位50~80cm;成鳖池80~120cm。
4.环境:定时通风,保持安静。
5.pH:控制在7.5~8.5之间。过低表示水体恶化,溶氧降低;过高增加氨氮毒性,渗透作用下影响甲鱼健康。
6.氨氮:10mg/L以下可以维持生命,应尽量降低至5mg/L以下。温室下气体不易流通,水体浅,投喂饲料蛋白含量高等因素导致温室甲鱼水体氨氮较高,但由于甲鱼不直接与水体进行交换,因此对氨氮耐受力也较高。
7.亚盐:0.2mg/L以下,亚盐过高会引起甲鱼缺氧性中毒,应严格控制亚盐含量。
8.溶氧:4mg/L以上,5~12mg/L为佳。甲鱼虽然用肺呼吸,但是在水底也会吸收水中溶氧,溶氧水平低会导致甲鱼上游呼吸频率加快,消耗体力,继而体质减弱,影响经济效益且溶氧低也不能完成氨化作用,导致水体恶化。
9.透明度:15~20cm,甲鱼生性胆小,低透明度的肥水可以让其感到安全,同时也可以减少互相打斗的概率。
三、甲鱼外塘调水思路
1.定期改良底质:改底的目的是改善池塘底部环境,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增加底部溶氧,创造一个有利于微生物和甲鱼的生存条件。改底频率推荐:养殖前期15-20天一次,养殖中期10-15天,养殖后期5-7天一次。底质改良剂推荐:养殖前期:生物底改颗粒,养殖中后期过硫酸氢钾,高铁酸钾,过氧化氢等交叉使用。
2.培藻:甲鱼塘水体富含氮磷钾,外塘可以根据温度主要培养小球藻净化水体,辅助培养底栖硅藻养护底部。温室水体小,甲鱼个体也小,对稳定性要求高,主培浮游硅藻。
3.培菌:在池塘或鱼池内培养有益菌,促进有机质分解,进一步净化水质,保证养殖安全平稳。可以使用复合菌培菌,光合细菌和乳酸菌进行维护。
4.补碳:在养殖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促进氮的转化,需要养殖者定期向池塘中补充碳源。补有机碳可以促进菌类繁殖,补无机碳可以促进藻类繁殖。补碳让水体中生物量达标,活性也好,这样水体稳定性也会得到提高。
甲鱼常见疾病流行情况和病理特点
(一)甲鱼病害流行规律
甲鱼疾病的流行一般集中于水温20~30℃时,幼、成鳖冬眠和稚整越冬前。也就是说每年4月底至6月,是鳖发病的高峰期,8-10月初是稚鳖的发病高峰期。冬季加温养殖池,如果能把好苗种消毒、鳖池消毒两大关,一般不会形成鳖病的大流行。鳖病流行的区域基本上遍及我国南北各养殖区,尤以福建沿海、长江流域最严重。
(二)甲鱼常见疾病的病理特点
1.行动迟钝。鳖患病后首先表现对外界反应敏感性降低,或全身不安,迟缓地在水面游泳,或静伏在饵料台或岸边。死亡时往往头与四肢均向外伸出。
2.出血。红脖子、红底板、疖疮、腮腺炎及氨中毒等鳖病均伴有出血症状。如红脖子病导致口腔薄膜呈弥散性出血点的占80%,胃肠黏膜出血的占60%。出血的原因是血红细胞坏死,渗入到皮下层所致。
3.呼吸系统障碍。鳖在死亡时,大多伴有脖颈异常,如发炎、充血、溃烂、肿胀等症状,或咽喉病变、口鼻流血,或肺组织变性、充血等,这说明病鳖呼吸系统障碍是导致最终死亡的原因。患红底板病的鳖其肝、肾中乳酸脱氢酶亚基消失,失去了呼吸的机能,这样使病症不得不离水到空气中呼吸,进一步加重了肺等呼吸系统的负担,使病情恶化。
4.心、肝、脾等实质性器官变性。肝脏因黑色素颗粒增多而发黑,这是由于色素细胞坏死,色素颗粒溃散的原因,肝、脾肿大,质脆,心、肝、肾呈变质性发炎,脾淤血,肾小球萎缩,肾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等,内部器官的变性使整的生理机能进一步紊乱。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