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预防鱼病却不知如何下手,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怎么做了
更新时间:2021-05-18 14:16:00 来源/作者:中国智慧养殖网
全国各地普遍升温,夏季来临,夏季是水产养殖业的黄金季节,鱼类生长发育旺盛,但同时也是鱼病高发季节,危害鱼类的病原微生物及有害物质的数量大增,鱼类易感染疾病。所以,夏季高温季节要特别注意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
通常,夏季最常发生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细菌性烂鳃病:鳃盖表面往往发炎充血,中间部分常糜烂成圆形或不规则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因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脱落,鳃丝软骨外露,呈“镶边”状。
白皮病:发病初期,尾摆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蔓延,使背鳍基部后面体表全部发白。严重时,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白头白嘴病:该病是由粘细菌或车轮虫侵染而引起的,危害3厘米以内的夏花鱼种的严重病害之一;病鱼唇肿胀,张闭失灵,呼吸困难。因鱼的口嘴糜烂失去吞咽功能而不能进食即患病不久即会死亡。“白头白嘴”的主因---饵料不足导致小鱼儿饥饿觅食致伤。
细菌性肠类病:早期可见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粘液。疾病后期,可见全肠充血发炎。
赤皮病:体表局部或大面积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充血,尾部烂掉,形成“蛀鳍”。
出血病:主要是眼眶四周、鳃盖、口腔和各种鳍条中充血。如将皮肤剥开,肌肉呈点状充血,严重时全部肉呈红色。
以上几种都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所以要做的就是消毒杀菌,处理思路是先用聚维酮碘消毒,然后拌料内服或者泼洒中药的止雪肠腮康,连用5-7天,可以治疗细菌性出血病、烂鳃、肠炎、赤皮等细菌性疾病。
而夏季容易发生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质调控问题
夏季高温季节鱼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养殖水体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不良而引发。水产池塘在养殖一段时间后,塘底常常会沉积大量死藻、浮游动物、野杂鱼等尸体,剩料、动物粪便及外源水的有机物、泥土杂质等等。正常溶氧充足的情况下,塘底的有机物可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转化为藻类、水草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是如果底部有机物积累越来越多,微生物降解时消耗的溶氧也会不断增加,微生物的种类由好氧型也会逐渐变为厌氧型,降解过程也会由原来好氧生物降解逐渐转变为厌氧生物降解,并会产生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起水产动物中毒,而且厌氧型微生物大多是致病菌,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底质恶化,如底质发黑、发臭、发粘、发热、泛酸等,寄生虫和致病菌大量繁殖,造成水产动物频繁发生疾病,特别是在高温季节的投料高峰期以及高密度的精养池塘更需要定期改底。
建议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改底,以预防为主,一般情况下,养殖前期15天左右改底一次,养殖中后期7-10天改底一次,具体频次和使用量根据池塘实际情况调整。
池塘有机物过多,底质严重恶化如发黑、发臭时,建议有条件的池塘先适当排换水,然后泼洒有机酸+赛有渔液肽美解毒抗应激,然后间隔一天解毒后在晴天中午再使用抵青青,配合开启增氧机,泼洒长效增氧剂效果更好。
抵青青是生物型改底,调节水体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效果持久,主要通过粪肠球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迅速在底部水体环境中形成优势种群,通过氧化、还原、同化、异化等反应逐步把底泥中的剩料、粪便等有机物降解转化,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等营养物质被藻类和水草吸收利用,净化水体环境,同时发挥种群竞争优势,并可以产生细菌素等抑菌物质,显著的抑制底泥中的弧菌、大肠杆菌等底部的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改善底部生态环境。
2.鱼病防治问题
通常采用“先杀虫,后消毒;无病则防,有病则治”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杀虫药物和消毒药物都会杀死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使溶解氧下降,造成缺氧泛塘或是亚硝酸盐、氨态氮含量上升,鱼类不摄食呈中毒状或造成大规模鱼病暴发。所以杀虫杀菌可以使用中药的草本驱蟲净和止雪肠腮康去杀虫杀菌或者提前预防,这两种药都是中药成分的,无害无残留无污染。
止雪肠鳃康:中药成分,用于鱼类(加州鲈、海鲈、生鱼、甲鱼、四大家鱼,黄骨鱼等)暴发性出血病、出血性腐败病、细菌性肠炎、烂鳃、腐皮、竖鳞、疖疮、打印病等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效果显著.
草本驱蟲净:中药成分,驱杀抑制体内外和水中游离寄生虫,如:小瓜虫、斜管虫、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粘孢子虫、纤毛虫等,纯中药成分,不会对鱼和水质造成伤害。
3.养殖密度问题
若养殖密度过大,鱼类排泄物增加,有机质污染超过池塘自净能力时,水质不稳定而极易变坏,鱼病增多。
4.饲料问题
饲料质量不高、选用不当等也是引发鱼病的重要原因。
知道了高温季节易发生疾病的原因,那么预防的对策就变得简单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
水质的管理
要随时根据水质的变化来添加一些新水;增氧机要注意灵活的开动,要坚持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傍晚不开,浮头以前开,连绵阴雨半夜开的原则;通过定期调水改底来净化水质,可以适当的放养一些水生植物, 为养殖鱼类打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水质。
饲料投喂
饲料的投喂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定时,定量,定位,定质”。其中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质和鱼吃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天气晴朗饲料可多投,阴雨天可少投,天气闷热雷雨之前应停止投饵。
勤于巡塘
认真仔细的去观察鱼类的日常活动,必然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和泛池情况的出现。
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
依据池塘自身的条件、技术水平以及其装备状况等等来选择放养什么品种的鱼。总的来说呢,最好选择稀放,也可以选择在高温季节来之前,采取捕大留小。
总而言之,高温季节的鱼病防治工作是格外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仅影响着鱼类的生长,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养殖场的经济效益问题。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