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顽固的鱼瘟,该如何去防控?

顽固的鱼瘟,该如何去防控?

更新时间:2021-05-21 14:41:17       来源/作者:养殖前言



你有没发现,每年的大量鱼类苗种呈现出有规律的低温+受伤=死鱼现象发生,无论成品鱼还是规格苗种,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无论草鱼花白鲢还是鲫鱼鲤鱼等等,只要在该低温时节动了网打了鱼大多无一幸免,并且其后虽经久治但仍不易治愈。


最近几年的冬末初春的低温时段,因温度较低宜于苗种运输,腾空池塘卖鱼苗和买鱼苗下塘的人很多,但往往这个时候的苗种容易引发受伤后死鱼且相当严重,无论大小苗种死伤量很大甚至绝塘,更有人说在这个时候是"拿钱买死鱼",让养鱼户既花了鱼钱又花了药钱但结果仍然是满塘鱼尸,让人心寒不已,是对新一年的水产养殖工作沉重打击。


微信图片_20210521144755.jpg


一、"鱼瘟"一说


早在2019年3月,本人首次提出"鱼瘟"一说,当时还有某渔药厂的专家们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夸大其词,认为他们厂家生产的渔药就能轻松搞定,但结果我们都是知道的,本文此处省略。


微信图片_20210521144911.jpg


鱼儿受伤后最初的发病表症


2019年3月提出的"鱼瘟"一说,并非指鱼患的是"瘟"病,而是指这个病情犹如瘟疫似的具有顽固性。显著特点是潜伏期长(可长达两个月),一旦爆发大多无法救治。这个"鱼瘟"究其病因、病症甚至治理本来就很简单,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但就是不容易治好,故此用"鱼瘟"来形容而已。


二、发生"鱼瘟"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经过最近几年同仁们的努力摸索和分析,对于发生"鱼瘟"病情的共识有:受伤、霉菌以及低温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方能发生本病(鱼类赤皮水霉并发症及其低温受伤综合症),否则就不是本文所说的病种,须另当别论。


微信图片_20210521145335.jpg


主要病因:鱼体受伤,明显的伤口外伤


鱼体受伤有两大类:表现明显的伤口外伤和外在表现不明显但内脏受损的脏器内伤。现实中有人认为鱼体没见有伤形怎么也发病了呢?其实这可能就是脏器受损了,腹内有积淤,内脏有充血、出血,内脏破损,导致鱼儿生命机能衰竭。


微信图片_20210521145414.jpg


腹内有积淤


霉菌,塘水有霉菌存在大多以水霉菌或丝囊霉菌等菌种为主,但都是条件致病菌,也就是说,这类霉菌种类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它们就只能无所事事,并不造成威胁。但只要有"受伤""低温"这些条件,才能足以引发生病。


微信图片_20210521145441.jpg


典型的水霉病


低温,当属冬末春初所有,鱼类在这个时节中,其生命机能本身就处于半休眠状态,鱼鳞鱼甲较其它时段松驰一些,鱼的应激能力弱很多,稍有人为操作不慎,引起"伤鱼"也就是不可避兔的事了。


微信图片_20210521145511.jpg


已"病入膏肓"的必死鱼


三、"鱼瘟"众说纷纭


"鱼瘟"在人们的认识中,似乎在很久以前即使有发生也没有这么顽固,也没有这么暴发大流行,虽然"鱼体受伤"是主因,但让人不解的是现在的鱼类怎么比前几年的鱼类更容易受伤得多,同样的操作,原来的苗种没有这么脆弱,也没这么"小气""娇气",人们纷纷寻找其个中的原因。


首先,从这几年的公开报道资料上看,国内的鱼饲料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实际上鱼的产量并没有增加,反而还有减少,因为"环保"拆了很多网箱,养鱼的产量减少了很多。另外,现在饲料厂家所标示的饲料营养元素含量多是"高量低标",比如35%的粗蛋白含量则在饲料袋标签上可能写为32%甚至30%。从中对比分析则可知:这几年鱼吃料比往几年用量大得多,鱼儿吃料的营养含量可能超量吸收。


其次,最近几年的“鱼药厂家”比原来多了许多,鱼药的使用量爆表,这几年用于调水培水的微生物制剂用量也大得惊人,与原来的"老式养法"有天渊之别,是否这些"娇生惯养"的养殖方法与这几年的"鱼瘟"暴发流行有关,值得深思。


再有,从这几年的水花苗种供应链上看,有些地区的苗种场所用亲本种鱼,也不是原来所严格要求的体重和年龄指标了,草鱼花白鲢种鱼甚至直接在成品鱼塘里挑选而用于繁殖,这些鱼产出的子一代苗种品质堪忧,这些问题都应值得大家关注。


微信图片_20210521145538.jpg


对比:下条鱼鱼体外伤、体表脱甲


四、"鱼瘟"防控难度


"鱼瘟"虽然爆烈,但也有方法预防和控制,那就是要买健壮的鱼,捕捞鱼类时轻细操作,不干水过数称重,鱼下塘后使用消毒剂提前预防。


微信图片_20210521145601.jpg


这个病在这个时节里,当鱼发病后是很难有效控制的,其治疗难度在于伤口溃烂,霉菌深入肌肉里,且大多并发烂鳃病、溃疡病、疖疮病、疱疹病痘疮病等众病集于一身,治愈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五、"鱼瘟"防控与中医理论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是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的一段话,可见古人就已很看重“治未病”了。根据"鱼瘟"的流行现状来看,结合中医理论,可知的是:


“治未病”是上好之法,就是在鱼病还没爆发的时候,完全可以用"未病先防"的有效手段诊疗。


“已病可治”是无奈之举,就是"既病防变"的思路,只要控制住了病情的进一步变化恶化,也许仍有一线希望。


“末病无救”指已经很严重且无法逆转时,哪怕是"神药"也是没法救冶的。


一般来说,在“未病”的状态中进行干预,是最经济高效的。因为疾病还在萌芽状态,很容易治愈且不留后遗症。“已病”状态干预,相当于治病的过程。这时需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特点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病得花钱,且不一定能完全康复。“末病”的治疗,也就是病情到了晚期一般都很难治好。


所以任何鱼病,要在“未病”状态下进行干预及时止损,将鱼病危害减少到最小,才能使维护鱼类健康的费用减少到最少,才能获得最高的防控质量。


六、"鱼瘟"与防控


要想避免"鱼瘟"的发生,在水温18度以上苗种采购下塘为宜。另外,在早春时节仍有缺氧情况存在,开启增氧机,保持足够的溶氧量,也是个好的防控手段,但很多人是难以做到的,或者容易忽视。


经过实践中探索,"鱼瘟"发生后需坚持5-7天的疗程治疗,一般采取"早预防早防冶"仍有(未病)救治效果,如果是可见霉菌丝体布于鱼身时(末病)基本无望可治,但能预防未曾染病或病情较轻(已病)的鱼类。


早春"鱼瘟"不好治,用生石灰试一下! 


鱼类早春发病,从了解的情况来看,以赤皮病,水霉病这两种病状为主,同时也有赤皮水霉并发症的综合症状,另外也有烂鳃病、寄生虫病甚至出血病、败血症、溃疡病的伴随,症状如此的复杂,这本身就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有时用了杀灭细菌的药物,但还要用杀灭真菌(水霉菌)的药物,但这只是针对赤皮病,水霉病而言,要想把并发、伴随的病都治好,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不好治"就很好理解了。


就鱼病诊治和鱼药的现状来说,真正给人诚心诚意治疗鱼病的人并不多,有些人虽然有执业兽(渔)医资格证照,但并不代表就有"真"水平,更有一些人还不是水产专业人士也在销售渔药,加上有些人攻利心重,一点小鱼病就可能给你配这样药又配那样药,几百几千元到最后甚至上万元的药钱就可能这样"过渡治疗"给花掉了。还有,渔医在大多数情况下没到鱼病现场,仅听养鱼人口述凭心里认知,正所谓象"隔空号脉"一样,疗效不好也在情理之中,上述现象也是行业内的一个诟病。


一、基本防治---疗程治疗


连续用药以5天为1疗程为宜,尽量采用"外用+内服"的方法。


1.外用药


(1)全池泼洒消毒杀菌剂。比如:苯扎溴铵,溴氯海因,或二氧化氯150-200g/亩(严重时用到250g/亩),或聚维酮碘250ml/亩,或底质差的鱼塘用强氯精(1公斤/5亩)+戊二醛(125ml/亩)一起泼洒,底质好的鱼塘可以用戊二醛(125ml/亩)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有效氯60%) 每立方米水体放0.5-0.6克,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  每立方米水体放0.4-0.5克。


(2)全池泼洒灭真菌剂。已禁用的药物有土霉素、亚甲基蓝、孔雀石绿等。现在可选用的药物有硫醚沙星、水霉新一代、水杨酸、五倍子、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鱼体浸洗或全池泼洒均可,可有效防治水霉病的发生或蔓延。


(3)食盐和小苏打合剂。用食盐和小苏打合剂(浓度各为400毫克/升)全池遍洒,此合剂对防治水霉菌效果较好。


(4)使用杀虫药剂。比如:敌百虫,硫酸铜等。


(5)草药。五倍子:每立方米水体放2-4克。先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乌桕叶:每立方米水体放3.7克干的乌桕叶(新鲜乌桕叶4千克折合1千克干乌桕叶)。先将乌桕叶用20倍重量的2%石灰水浸泡过夜,再煮沸10分钟,进行提效,然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


(6)大蒜素+二氧化氯。每亩用250克大蒜素加250克二氧化氯混合后全池泼洒。


(7)中药。大黄:大黄对预防和治疗鱼类赤皮病、水霉病、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有效果,且用药成本低。


①每立方米水体放2.5-4.0克。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可在化工试剂店购买)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进行全池均匀遍洒。购买氨水不方便的,按500克大黄加10公斤碳酸氢铵的比例混合,加水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使池水药液浓度为3ppm,对治疗赤皮病、细菌性烂鳃病有效。


②用大黄、硫酸铜(各0.5ppm)全池泼洒。 


(8)水质调节。赤皮水霉并发症发生时,因鱼儿乱蹿浑水或者苗种死亡后尸体腐烂容易引发水质不良,会加重病情反复顽固,可以施用生石灰(每亩15-30公斤)和调水制剂,有良好的辅助效果。


(9)市售用于赤皮病,水霉病治疗的外用鱼药。


2.内服药


(1)每千克饲料中加复方新诺明2-3克搅拌均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3-5天,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2)当繁殖用亲鱼患赤皮病严重时,已停止摄食,应进行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千克鱼每次注射20毫克一般注射1次即可治愈;如在3天内尚未治愈,可以再注射1次。


(3)每千克饲料中加氟苯尼考2~3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4~6天,第一天用药量加倍。每天投喂1-2次。


(4)内服清热解毒中药。比如:


①三黄散:用大黄、黄柏、黄芩(俗称“三黄”)混合治疗有疗效。每百公斤吃食鱼用大黄250克、黄柏150克、黄芩100克,研碎后加入1公斤食盐,用水和匀后再拌入面粉粘在嫩叶草上,晾干后喂草鱼,也可以拌在饲料里投喂吃食性鱼类,连续喂5-7天。


②每万尾鱼用研碎的大黄、捣烂的鲜大蒜、食盐各500克,拌入适量精饲料做成药饵喂鱼,每天1次,连续喂3-5天。


(5)市售用于赤皮病,水霉病治疗的内服鱼药。


二、特殊治疗---生石灰


多年以来,经过很多人在使用生石灰的实践中发现,当鱼病发生后又久治不好的情形时,使用生石灰均表现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患病时间久了必然会用药多且乱,"病急乱用药",杀虫的、灭菌的、调水的,等等,一股脑的往塘里投下各种渔药,造成整个池塘的生态系统都遭到严重破坏,因生石灰具有中和水质的特殊作用,可以恢复、调谐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加上生石灰又兼有杀虫灭菌的功能,因此可能才故而有效。


所以,当顽固的鱼病在久治不愈时,可以施用生石灰试一下,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养鱼水体中合理使用生石灰,可以中和水体、沉淀有毒的金属离子,杀灭鱼病菌和个别虫体,促进水中有机物和悬浮物的凝聚和分解,减少耗氧,对提高水体生产力能起到积极作用。


生石灰用于治疗鱼病时,其治疗作用应该是次要的,其主要功效是中和水质,调整生态系统,澄清水体,给鱼儿"洗澡"。特别是对于多年没清塘,淤泥又特别厚的鱼塘发生鱼病时,使用生石灰更有较好的效果,因为大多数的鱼儿发病原因就出在塘底恶化和淤泥腐败变质的这个问题上,生石灰因有通透底泥的作用故而有效。


用生石灰防治鱼病,始终有很多人认为生石灰是强碱又强热的物质,以为会伤及池鱼,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认识误解,其实,我们平时买的鱼药比生石灰的毒性大得多。生石灰除了操作劳动强度大,流程又很麻烦的缺点外,鱼病防治的效果非常好,在正常情况下,一年用过两三次乃至四次(每季度一次)生石灰的鱼塘,全年基本上养鱼都不会发生大的鱼病。


生石灰使用方法:每亩使用20-30斤/米时以调节水质为主,每亩使用40-60斤/米时以防治鱼病为主。生石灰只有遇水后生成带有氢氧根离子的石灰才具有消毒调水的功能,因此,生石灰应尽量现买现用,加水将块状生石灰发散后使用为宜。


用了生石灰后可以不需解毒,生石灰本身就是解毒药。施用生石灰后所产生的钙离子,能消除或减弱池水中钾、钠、锌、锰、铁、铅等金属离子过多的毒性。钙离子浓度的增大,还可使生物减少从环境中吸收重金属,降低其毒性。


生石灰还具有肥水的作用,并且,虽然水很肥但透明度却很高。生石灰可使池泥矿化,分解、释放出吸附固定的氮、磷、钾等元素,使池水变肥,促进植物营养物质的循环再生。施用生石灰后,池塘中的钙离子浓度增加,可使淤泥中吸附的各种盐类交换出来,重新溶入池水中,增加了池水肥度,有利于鱼类饵料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另外,有人耽心使用生石灰后会升高PH值,其实,除了在热天蓝藻暴发时禁用生石灰外,在低温时节不要去考虑PH值升高,因为弱碱性水才有利于治疗鱼病,特别是细菌性鳃病,还必须要弱碱水来"洗鳃",效果才好。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