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水产养殖中温度变化及食物缺乏也会引起不可挽回损失,您知道吗?

水产养殖中温度变化及食物缺乏也会引起不可挽回损失,您知道吗?

更新时间:2021-07-13 15:00:00       来源/作者:水产研究社



微信图片_20210714151528.jpg


一、温度变化引起的病害


1.感冒


【病因】 鱼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水温的变化而改变,一般与水温仅相差0.1℃左右。


但当水温急剧改变时,会引起鱼体内部器官活动的失调而发生感冒。如鲤鱼种在水温突变12~15℃时就出现休克状态;

将鳊鱼、鲫鱼、鲤鱼从21℃移到1~2℃的水中,3小时便死亡。

【流行情况】 将鱼从一个水体转移到另一水体时,两个水体温度相差太大,就能暴发本病。

【症状】 皮肤失去原有光泽,运动失常,严重时可使鱼死亡。

【诊断】 根据症状做出初步诊断。

【防治方法】 将鱼从一个水体转移到另一水体时,两个水体温度不要相差太大,一般鱼苗不能超过2℃;

2龄以上的鱼不能超过5℃。已发病的鱼,应立即设法调节水温,或转移至适宜水温的水体中。


2.冻伤


【病因】 水温的变化,会严重影响到鱼类的生理机能。当水温很低时,鱼会被冻伤,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当水温下降到1℃时,鱼类一般会进入麻痹状态;

水温降到0.5℃,草鱼、鲢鱼、镜鲤即会冻死。罗非鱼在水温11℃的淡水中会发生低温昏迷,甚至死亡。

【流行情况】 越冬期的鱼容易暴发本病,尤其是温水性鱼类更容易受低温危害。

【症状】 冻伤的鱼体为暗淡色或皮肤坏死、脱落,有的鱼类鳃丝末端肿胀,鱼侧卧于水面,失去游动能力。

【诊断】 根据天气情况和症状做出初步诊断。

【防治方法】 主要做好防寒工作,冬季要多投喂一些富含脂肪的饲料,如豆饼、菜籽饼等,加深池水,以增加鱼的抗寒能力。

越冬的罗非鱼,要提高水温,或加入食盐,使池中食盐的含量达到0.5%~0.8%,可避免冻伤。


二、食物缺乏引起的病害


1.跑马病


【病因】 本病常发生在鱼苗饲养阶段。


阴雨天气多时,水温低,池水不肥,当鱼苗经10~15天饲养后,池中缺乏鱼苗的适口饲料而引发本病。


【流行情况】 鱼苗阶段的养殖鱼类容易暴发本病。


【症状】 病鱼成群围绕鱼池边长时间狂游不停,像跑马一样。由于过分消耗体力,使鱼体消瘦,最终体力耗尽而死亡。


【诊断】 根据症状做出初步诊断。


【防治方法】 鱼苗的放养不能过密(如密度较大,应增加投饲量),鱼池不能漏水,鱼苗在饲养10天后,应投喂一些豆饼浆、豆渣等适口的饵料。


发生跑马病后,应及时进行镜检,如果不是由大量车轮虫寄生引起的跑马病,用芦席从池边隔断鱼苗群游的路线,并投喂豆渣、豆饼浆、米糠或蚕蛹粉等鱼苗喜吃的饲料,不久即可停止。


也可将鱼池中的草鱼、青鱼分养到已培养了大量大型浮游动物的池塘中。


2.萎瘪病


【病因】 主要是由于鱼苗或鱼种放养过密,饲料不足,致使部分鱼得不到足够的食料而萎瘪致死。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鱼苗阶段的养殖鱼类。常发生于越冬池。


【症状】 病鱼体发黑、消瘦、背似刀刃,鱼体两侧肋骨可数,头大身小,病鱼往往在池边缓慢游动,病鱼鳃丝苍白,呈严重贫血现象,不久即死亡。


【诊断】 根据症状做出初步诊断。


【防治方法】 掌握鱼类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投放足够的饲料;越冬前更要使鱼吃饱长好,尽量缩短越冬期停止投饲的时间。


当发现鱼患萎瘪病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如增加营养等,在疾病早期可使鱼体恢复健康。


3.营养不良


在高度密养的情况下,天然饲料很少,人工饲料的配制就必须具备营养全面,才能使水产生物健康、迅速地生长。


最适合的饲料应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且要搭配适当,才能使水产生物生长迅速、饲料系数低,不然,某种营养成分缺乏或过多,不仅会影响鱼的生长,且饲料系数高,造成浪费,严重时更能引起养殖生物生病而死。


(1)由蛋白质不足、过多或所含必需氨基酸不完全、配比不合理所引起的疾病 


蛋白质是养殖生物生长最重要的物质,氨基酸是构成体蛋白质的基本物质。足量的蛋白质,且各种氨基酸搭配合适,可加速养殖生物的生长。


不同种类、不同年龄、不同环境条件下,鱼类对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不同。


斑点叉尾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比温血动物高很多,在高度密养的情况下,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40%,否则水产生物生长缓慢;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25%时,水产生物增重仅为摄入含蛋白质为40%的饲料总重的12.8%;


当蛋白质仅含10%时,实际上造成蛋白质摄入量不足。


斑点叉尾小鱼吃的饲料中缺乏精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及缬氨酸时,生长缓慢,其中赖氨酸最少含量应不低于1.25%。


鲤鱼在缺乏维生素及氨基酸时会引起鱼的体质恶化,平衡失调,脊柱弯曲,严重影响肝胰组织。


当饲料中不含蛋白质时,鳗鲡鱼明显减重;饲料中含蛋白质8.9%时,出现轻微减重;饲料中蛋白质超过13.4%时,鱼体增重;


超过44.5%时,鱼的生长和蛋白积累量几乎不变,并在一定程度上有阻碍作用。


如果饲料中各种氨基酸含量不平衡或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多,不但不经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害的。


虽然鱼类有通过脱氨基和排泄氨的作用,处理除生长和维持生命等需要之外的过剩蛋白质的能力,但这是有限的,多余部分主要以尿的形式排至水中。


在高度密养的情况下,尿在水中的积累是限制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2)由糖类不足或过多所引起的疾病 糖类是一种廉价热源,每千克糖类氧化时可释放16.75千焦的能量,可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同时糖类也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之一,如细胞核中的核糖,脑及神经组织中的糖脂等。


养殖生物对各种糖的利用率不一样,单糖利用最好,其次是双糖、简单的多糖、糊精、烧熟淀粉和粗淀粉。


养殖生物由于品种不同对糖类的利用情况和需要量不同。


鳟鱼对纤维素的消化率低于10%,对其他糖类的消化率为20%~40%,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应不超过10%,以5%~6%为最好;


其他糖类的最高限度为30%,其中可消化部分应低于10%。饲料中糖类的含量过高,将引起养殖生物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引起肝脏肿大、脂肪浸润,大量积聚肝糖,色泽变淡,死亡率增加。


如果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即使糖类含量高达50%,虹鳟的肝脏也无异常。


(3)由脂肪不足和变质所引起的疾病 脂肪是脂肪酸和能量的主要来源。鳟鱼饲料中脂肪的最适量为饲料的5%左右;


虹鳟饲料中缺乏必需脂肪酸,则生长不良,发生烂鳍病。养殖生物饲料中的脂肪应是低熔点的,在低温下容易消化;


温血动物的脂肪不能使用,因这类脂肪的熔点高,不易消化,如果长期使用这种脂肪,容易患脂肪性肝病。


脂肪氧化产生的醛、酮、酸有毒,鲤鱼吃1个月后,患背瘦病,肌纤维萎缩、坏死,严重时死亡;


虹鳟吃后,引起肝脏发黄、贫血。脂肪是很易氧化的物质,一般原料成分中的脂肪必须事先抽提,用时再加入。


为了防止脂肪氧化产生的毒性,在饲料中需加入足够量的维生素E。


(4)缺乏维生素引起的疾病 一种好的饲料应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H、维生素C、烟酸、叶酸、泛酸、胆碱、对氨苯甲酸、肌醇等。


鱼对维生素缺乏的反应较小的温血动物要慢,能较长时间在饲料中完全没有维生素的情况下生存,在这种情况下饲养一个半月后生长停止。


3个月后体重开始下降,突眼、虹膜周围充血、耗氧量降低、抵抗力下降,最后死亡。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B时,鲤鱼的食欲显著降低,可降至正常摄食量的1/5~1/4,与温血动物一样,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被破坏、耗氧量显著降低,生长明显缓慢,还可引起该鱼体痉挛、腹腔积水、眼球突出;


缺乏泛酸、肌醇、烟酸,可引起该鱼食欲不振、生长缓慢及表皮出血;缺乏胆碱可引起该鱼食欲不振、生长减慢,肝胰脏的脂肪增加,形成脂肪肝。


缺乏维生素Bl、维生素B2及泛酸,可引起鳗鲡食欲不振,生长减慢,运动失调,皮肤出血;缺乏维生素B2,会导致鳗鲡畏光;


缺乏维生素B6,鳗鲡发生痉挛,食欲不振,生长减慢。当缺乏维生素B2时,可引起大鳞大马哈鱼食欲不振,生长减慢,死亡率升高,眼球水晶体混浊,眼出血,畏光,视觉模糊,不对称,体色发暗;


当缺乏维生素B6时,可引起该鱼食欲不振,生长减慢,死亡率升高,神经错乱,痉挛,运动失调,贫血,腹腔积水,呼吸加快,鳃盖柔软变形;缺乏肌醇、烟酸,可引起该鱼食欲不振,生长减慢,痉挛。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时,鱼的食欲显著下降,吸收及同化作用被破坏,色素减退,生长缓慢。


食蚊鱼吃含维生素D的饲料,比吃不含维生素D的饲料,生长快,性成熟较早。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C时,斑点叉尾长得慢,饲料系数高,45%的鱼发生畸形,沿脊椎有内出血区;


银大马哈鱼及虹鳟饲料维生素过低时,鳃丝发生弯曲;当缺乏维生素C时,鳗鲡食欲不振,生长减慢,鳍、皮肤及头部出血;


鲤鱼可合成部分维生素C,但对鱼的迅速生长的需要量而言是不够的。


(5)缺乏矿物质引起的疾病 矿物质不仅是构成养殖生物组织的重要成分,而且是酶系统的重要催化剂,其生理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促进生长,提高对营养物的利用率,在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钙、磷、镁、铁、铜、锰、锌、钴、铝、碘等都是需要的矿物质。


养殖生物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但仅靠水中吸收的一些矿物质远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因此饲料中必须含有足够的矿物质。


一般水中含钙量较高,故饲料中不加钙,对生长影响不大;而磷在饲料中含量应稍高于0.4%,否则养殖动物生长缓慢。


鲤鱼缺乏磷,可引起脊柱弯曲症。


当虹鳟和红点鲑缺乏碘化钾时,引起典型的甲状腺瘤,如果及时投以足够的碘化物,瘤可缩小。


饲料中缺锌时,虹鳟生长缓慢,死亡率增加,鳍和皮肤发生糜烂,眼睛发生白内障。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