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院士“献计”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3-10-11 15:39:32 来源/作者:海洋与渔业杂志
10月10日至11日,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水产学会鱼类工业化养殖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山东烟台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深远海养殖和鱼类工业化养殖相关企业、机构、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等参加了会议。
▲ 会议现场
深远海养殖主要指以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大型渔业装备为主体,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技术为支撑,在深远海进行规模化高效水产养殖的方式。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对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均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并推广应用重力式网箱,目前已成为深远海养殖最主要最成熟的养殖模式。“十三五”以来,沿海地区陆续涌现出一批先进适用的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深远海养殖加速推进。目前,全国已建成重力式网箱2万余口、桁架类网箱40个、养殖工船4艘,2022年全国深远海养殖水体4398万立方米,产量39.3万吨,比“十三五”初期分别增加3.3倍和2.4倍。
2023年6月,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提及要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及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本次会议正是践行意见精神,促进深远海养殖产学研用结合及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要探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麦康森表示,我国针对深远海养殖,十多年以来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与尝试。第一种是巨型网箱,第二种是巨型围栏,第三种是复合养殖平台,第四种是养殖工船。但是目前,我国离岸深远海养殖仍面临着真正走向深远海、养殖人员生活保障系统尚未建立、海上冷链物流由深远海至陆地到餐桌的无缝连接系统尚未建立、深远海养殖完整产业链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就海水鱼类育种技术创新与良种培育进行了报告。他提及,我国海水养殖鱼类存在生长慢、养殖周期长;近亲繁殖、种质退化、抗病力查、病害频发;雌雄生长差异大;雌雄大小无差异,难以鉴定雌雄性别;部分鱼种抗逆性差;缺乏适合深远海养殖品种等问题。他建议,要加强海水鱼类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保存,加强重要海水鱼类种苗人工繁育和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攻关,加快突破性新品种研发过程等。
“高品质蛋白质的大批量供给需要‘养殖装备的变革’,”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付世晓介绍,中国每年面临着台风的挑战,会对深远海大型网箱造成巨大威胁。另外,不同类型的网箱也会面临不同问题,养殖网箱的发展需要基于充足的机理性研究,发展理性的设计方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员徐皓在深远海养殖方式与产业前景主题讨论中表示,我国是世界沿海国家海水养殖开发强度最大的国家,产业迅速发展,沿岸水域开发强度不断增大,近岸空间非常有限,面向更深更远水域的深远海养殖成为增长热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涛在会议中称,我国海水鱼养殖目前主要由陆基工厂化、海上网箱,池塘及其他养殖模式三种组成。其中广东海水鱼养殖产量最高,其次为福建,第三为海南。目前,网箱养殖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他建议,网箱、围栏养殖海区选择环境较好区域,注重水深、风浪、流速、底质四大要素。
浙江大学教授刘鹰表示,水产养殖是饲料效率最高的动物蛋白食物生产方式,可以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水产养殖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发展绿色水产养殖业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水产养殖业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郑国富提及,深远海养殖目前正面临安全生产、经济效益、产业融合问题等。其中产业融合问题包括与海上交通运输业的用海冲突、与海上新能源产业融合存在风险、与海上旅游融合发展的难点。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陈新华表示,深远海养殖还处于起步阶段,该养殖模式下病害情况缺乏系统研究。目前,深远海养殖可减少病害发生,但病害仍是重要限制因素,取决于宿主、环境和病原微生物。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艾庆辉称,水产饲料工业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从研究方法与手段进步、研究理念的变革、关键技术的突破三个方面进行了转型升级。但是,目前鱼粉等优质蛋白严重供应不足,价格畸高,寻找新型蛋白源替代鱼粉势在必行。
浙江海洋大学教授桂福坤讲述了深远海围栏养殖工程现状、围栏养殖工程面临的核心问题,以及围栏设计与建造规范的探索。在围栏设计与建造规范的探索中,设计标准的选择问题、围栏工程的桩顶高程规范、围栏工程桩柱结构计算、围栏工程桩柱变形约束规范、围栏工程的桩顶连接工艺规范、围栏工程桩柱打入深度规范、围栏网衣系统装配规范等方面都需要注意。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杨正勇提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项目、科技部的“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都对深远海养殖发展予以大力支持。除此之外,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在财政、金融、产权、用海等方面出台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建造深远海养殖装备、完善产业链配套。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赵云鹏表示,海洋渔业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海水养殖的发展离不开养殖设施装备的支撑,设施安全对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他还分享了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技术与工艺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吴燕燕在讲述海水鱼加工新技术与发展趋势时表示,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2022年产量达6865.9万吨,其中加工量2147.8万吨,人均水产消费量是48.6 kg/人年。曾经,海洋鱼类以鲜活、冰鲜和冷冻销售为主,通过“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的科技攻关,鱼类加工技术提升较快,产品越来越丰富。现在除了条冻、冻鱼片、鱼糜制品、罐头制品、腌制品、干制品、调理食品外,今年鱼类休闲食品、鱼类预制菜产品迅速发展起来。
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元提及,渔机设备国产化包括鱼类起捕系统、智能投喂系统、智能作业机器人、水下生物监控系统、环境监测及看护系统、数字化养殖管理系统。
“海岸带/近海水环境污染引发海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吕剑称,对此,应该陆海统筹污染防控并做好海洋渔业结构调整。
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璐表示,深远海养殖工船可以做到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可移动、全封闭、流水式。其优势在于游弋避灾、智能作业、模拟洄游、稳定产出、集约高效及产品优质。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