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虹彩病毒病防治方法
更新时间:2024-09-12 16:49:49 来源/作者:海洋与渔业杂志
加州鲈,学名大口黑鲈,是我国淡水养殖名优品种,具有长速快、抵抗力强、易捕获、耐低氧、肉质紧实、味道鲜美等特点,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的青睐。根据2023年渔业统计年鉴显示,全国鲈鱼养殖产量高达80多万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塘租、饲料、人工和养殖投入品价格高涨,很多养殖户不顾池塘承载力盲目加大养殖密度,加之池塘超负荷运作,不休耕、不修复,池塘初始生产力急速下降。高频率的养殖生产导致加州鲈池塘生态系统处于高压状态,进而引发加州鲈一系列亚健康和病害问题,其中以加州鲈虹彩病毒病危害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加州鲈养殖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笔者就加州鲈虹彩病毒病的病原、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综合养殖户和水产技术人员的一线防治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加州鲈虹彩病毒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一、加州鲈虹彩病毒病的病原
引起加州鲈虹彩病毒病的病原主要为蛙病毒属虹彩病毒和细胞肿大病毒属虹彩病毒。
二、虹彩病毒病的流行情况
加州鲈虹彩病毒病高发于夏季高温期,发病水温为25~32℃,最适发病温度为30℃,从幼鱼到成鱼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患病鱼或摄入带毒鱼饵进行传播。
三、虹彩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蛙病毒属虹彩病毒病临床症状:病鱼感染发病急,体表无明显症状,鱼腹部、腹鳍、臀鳍等充血发红。慢性感染时,一般表现为嗜睡,食欲不振,在水里缓慢游动,鳃丝出血或发白,体表出现溃疡灶;解剖可见脾肾脏肿大,肝脏发白并有出血点。
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病临床症状:病鱼离群独游,体表无明显病灶,下颌至腹部及各鳍条基部充血发红;鳃丝发白有出血点;肝脏肿大变白或土黄色,少数有出血斑;脾脏肿大变暗红色,肾脏出血肿大
四、虹彩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加州鲈一旦爆发虹彩病毒病,发病快、死亡量大,现阶段尚无有效的疫苗及特效药进行防治,只能提前预防来减少发病。笔者认为疾病的爆发是病原、环境和养殖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才能从而根源上有效的防治该病,具体方法如下:
1. 放苗前清塘消毒:① 干塘清淤,曝晒氧化底部有机物,减少氧债的产生,因为池塘底部过多有机物存在,会加速池塘的酸化,滋生有害菌,从而降低加州鲈的机体免疫能力。② 往池塘补充白云石粉或贝壳粉,提高池塘初始生产力。③ 引入外源水后,用300斤/亩·米的生石灰或者20斤/亩·米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在塘底和水体做好消毒后,可采集底泥和水样送至专业检测机构进行病原分析,确保养殖条件安全后方可放苗。
2. 投放健康苗种:选择活力好、体格健硕、不携带病原苗种。放苗前要进行苗种检疫,加强大口黑鲈常见病毒性疾病的检测,及时掌握相关病原的流行病学情况,从源头阻断病原体的传播。此外,还可通过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提高加州鲈抗病能力。
3. 加强养殖管理:① 在养殖过程中,多关注天气情况,特别是升降温的时间节点,变温容易引起细菌滋生和加州鲈应激反应;及时监测池塘的水质指标,特别是苗期养殖水的总碱度和pH指标,前期可用益生菌如乳酸菌、光合菌调控水质,防止藻类的过旺生长,保持水质的稳定性。② 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池塘承载量受水深、溶氧设备、总碱度、总硬度等的影响,一旦超过了池塘的承载量,需要及时疏鱼降低密度。③ 定期对养殖水体采用过硫酸氢钾、高铁酸钾等进行改底;养殖中后期,多用无机碳源如生石灰(5~10斤/亩)、贝壳粉(20~30斤/亩)或白云石粉(30~40斤/亩)进行碱化塘底,防止酸化;同时,升降温时可用二氧化氯1斤/亩或者复合碘1斤/亩进行水体消毒,减少病毒在养殖环境中的传播,为加州鲈提供健康的养殖环境;④ 投喂优质饵料,选择消化吸收利用率高的饲料,按照“三看”“四定”原则适量投喂。⑤ 在放苗、运输、捕捞过程中要细心操作,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及时用温和的复合碘进行杀菌消毒,减少疾病的发生。⑥ 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在天气多变、持续阴雨或者高温疾病高发期,多拌服护肝产品如胆汁酸或者B族维生素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4. 发病期间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期间,不要盲目用药,将可疑病例送至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一旦确诊,及时捞出病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池塘的水需经过消毒后方可排放,捕捞工具专塘专用,避免交叉污染。
在加州鲈养殖过程中,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注重疾病预防,加强养殖期间的饲养管理,科学搭配饲料,保持水质活爽,以减少加州鲈养殖病害的发生。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