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啦,这份秋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请收好
更新时间:2024-11-18 13:05:18 来源/作者:海宁三农
近期天气转凉,水温降低,水环境变化大且复杂,水产动物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经过夏季的快速生长期后,在秋季进入丰产丰收的关键期。
做好秋季水产养殖生产管理,确保养殖增产、农民增收,这份技术指引请收好!
一、易发疾病
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诺卡氏菌病、水霉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刺激隐核虫病、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疾病。
二、疾病防控
(一)积极预防
1.鱼类
一是要以预防为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不要盲目往鱼池里泼洒杀虫药、投喂抗生素来预防鱼病,会破坏水环境和降低鱼体免疫力。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三黄散(水产用)、黄芪多糖粉等,调节鱼体免疫力。遇大风、暴雨、降温等恶劣天气,提前1天停食。定期抽样监测鱼病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采取控制措施。二是要及时发现鱼病和采取控制措施。每天在鱼池边巡检鱼的活动状况、摄食状况、体色等。观察到有活力差、逃避反应弱、体色暗淡或发黑、鱼体外观有缺损、翻白、浮头、离群、昏睡不动、厌食的个体,可能是鱼的健康出现问题。需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因后再及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药物的选择要依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
2.虾类
一是增加溶解氧。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全天开启增氧机,实时关注水体溶氧含量变化。池塘底部溶解氧不足时,可合理配合使用颗粒状的过氧化钙粉(水产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等化学增氧剂和底质消毒剂,增加池底溶氧含量和消毒处理底质病原微生物。二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通过适时分塘、轮捕等措施转移大规格虾、增加商品虾出塘等措施,合理控制养殖虾存塘量,控制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存塘虾受伤或产生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根据实时天气状况、虾蟹生长摄食状态进行科学投喂,避免过量投喂造成养殖环境污染。
(二)精准防治
1.鱼类
通过前述养殖生产和预防措施,尽量预防各种鱼病发生,降低发病损失。
养殖鱼类发病后,还没有治疗病毒病的药物,但发病后应对措施得当,能降低死亡率。常用措施包括:停止换水、停止用消毒和杀虫药、停止拉网操作,盲目用药和采取使鱼产生应激的活动,易引起养殖鱼类更高死亡率;开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较高水平;保持水质稳定;及时捞出池中病死鱼做无害化处理;使用大黄类药物、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待养殖鱼自身免疫力逐步恢复。健康鱼也会感染少量寄生虫,当寄生虫感染数量较多时,需要确定寄生虫的种类,有选择性地使用针对性强的兽药,同时,养殖尾水经消毒后再排放。
2.虾类
合理投饵,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强化养殖水质管理,每天检测溶氧、氨氮、亚硝氮、pH等水质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若水体中微生物指标异常,需及时进行处理,每天定期监测池塘微藻优势种群状况,防控低温暴雨天气诱发池塘富营养化水体出现倒藻。预防天气剧烈变化导致养殖虾类暴发疾病,适量投喂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等提高抗应激能力,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因子含量,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同时,优化养殖模式进行病害生态防控,及时清除养殖群体中的少量患病个体,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实现对虾病害的生态防控。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