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广东省2025年4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广东省2025年4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更新时间:2025-03-21 15:31:57       来源/作者: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省4月份气温约21~27℃,昼夜温差较小。随着降雨逐渐增多,气温和水温同步上升,病原菌和寄生虫进入活跃期,水生动物的发病率随之上升。此时正值渔业生产的繁忙阶段,水生动物摄食量增加,养殖管理需重点关注水质调控与病害防控。根据往年监测数据分析,4月份广东省水产养殖易发生的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疾病、多种寄生虫性疾病,以及虾类常见的肝肠胞虫病等。

根据全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点提供的最新病害信息和往年测报数据及资料,现对4月份主要监测品种的主要易发疾病、重点关注区域等作如下预测预报:

一、病情预测

(一)淡水鱼类:重点关注草鱼、鲫鱼、鳙鱼、鲈鱼、乌鳢、鳜鱼、罗非鱼和黄颡鱼等。应密切关注多种细菌性疾病与寄生虫性疾病:

1.草鱼、鲫鱼、鳙鱼: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和寄生虫性疾病(指环虫、车轮虫)。细菌性败血症流行时间从4月初至12月底,水温9~34℃。是一类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通常表现为败血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大规模死亡,高密度养殖草鱼、鲮、鲫、鲢、鳙等鱼池占发病池塘的95%以上,给水产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养殖者需要注意优化水质管理、控制养殖密度、科学投喂、及定期消毒。指环虫、车轮虫等引起的寄生虫病性疾病,需重点关注高密度养殖区和降雨情况,做好清塘消毒、鱼种消毒、合理放养和水质调控;使用优质饵料,定质定量投喂;定期调水稳水,控制好水质,减少病原菌;护肠保肝,增强鱼体免疫力。

2.鲈鱼、乌鳢:易发生流行性溃疡综合征和诺卡氏菌感染。流行性溃疡症是季节性流行病,长期低水温和暴雨之后更容易发生,这些条件促使丝囊霉菌形成孢子,而低水温使鱼对霉菌感染的反应变得迟钝。流行性溃疡症爆发时,各种养殖的淡水鱼具有很高的死亡率,水温18~22℃为丝囊霉菌发病高峰期,南方地区多发于2-4月份,水温合适时,传染性极强,往往造成区域性流行感染。诺卡氏菌在4到11月份都有发生,在水温15℃~32℃时都可流行,以水温在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发病鱼龄常为1龄或2龄鱼。该病潜伏期长,其病情发展缓慢,但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自然发病率可达到15%~30%,严重的达到60%以上,一旦发现养殖鱼类有诺卡氏菌病发生,应及时治疗,治疗越早,感染数量越少,治愈率越高,给养殖生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就会越小。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等鲈鱼和乌鳢主要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3.鳜鱼、罗非鱼和黄颡鱼:寄生虫在春季水温较低时较为活跃,尤其在有机质丰富的池塘中更容易爆发,4月份易发生多种寄生虫病(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等),应注意控制放养密度、清塘消毒和调节水质。佛山市、中山市和茂名市等主要养殖区需重点关注,加强防控。

(二)海水鱼类:易发生刺激隐核虫病和病毒性神经坏死病(苗种阶段易发生),警惕新发鲤鳟弹状病毒病与海水鱼细菌病(美人鱼发光杆菌、哈维氏弧菌等)共同感染。刺激隐核虫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俗称“白点病”或“海水小瓜虫病”,主要危害卵形鲳鲹、石斑鱼和多种鲷科鱼等海水鱼类,发病水温为22℃~26℃。水体有机物含量高、水流缓慢、养殖密度过大情况下可诱发该病暴发。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又称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是海水鱼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该病毒可通过受污染的水体、饵料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从亲鱼向后代垂直传播,造成整体海域内鱼类的大规模感染,此病主要影响苗种生产期的仔鱼和幼鱼,以海水鱼类发病为主,淡水鱼也有发生,主要发生于鱼苗培育至1~2厘米时发病为主。鲤鳟弹状病毒是近两年新出现的病毒病,具有逐渐成为危害海上网箱养殖的重大新发疫病,需加强预防。重点关注沿海养殖区域,控制养殖密度,合理布局,促进海域水流通畅,改变投喂量,加强残饵及死鱼、病鱼的管理,减少鱼病发生。

(三)虾类:易发生虾肝肠胞虫病。虾肝肠胞虫感染的对虾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它们能够正常摄食,肠道内充满食物。然而,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对虾可能会出现肝胰脏颜色加深、萎缩的症状,少数个体还可能出现白便。受感染的对虾生长速度会大幅度下降,甚至停止生长,导致个体间规格差异很大,许多受感染的对虾个体重量停滞在4.0~5.0克之间。全省各虾类主养区需重点关注,加强防控。提倡鱼虾混养,清除病虾。通过搭配一定数量的肉食性鱼类如花鲈或革胡子鲶等,将体弱、带病的对虾进行及时有效清除,切断病原在养殖池的水平传播路径,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同时对虾养殖业者应重视对虾苗的检疫,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避免应激刺激,并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和病害监测,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二、防控措施

4月广东省进入水产苗种繁殖期,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

(一)加强检测和检疫力度。通过检测和检疫措施,从源头上选取优质苗种,杜绝苗种携带病毒进入到养殖环境中,保障苗种质量,增强苗种抗病害能力。养殖过程中,注意水产养殖动物的常规病害检测,时刻监控养殖动物的病害状况。

(二)加强日常生产管理。做好养殖池塘工具消毒工作,定期用氯制剂、碘制剂或生石灰等对池水消毒,及时调节水质或加注新水,保持优良水质环境。减少饵料的投喂,保持合理养殖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和改善养殖环境,加强巡塘,发现缺氧应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保持池塘溶氧充足。

(三)做好养殖生产管理。放苗前要做好池塘的水质调控,待天气稳定后,选择晴天在上风处试水无异常后放苗下塘。放养的苗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来源一致。在苗种转塘、放养时要规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引起病原菌感染或应激反应,要严格控制苗种的放养密度。随着养殖品种摄食活动增加,要保证投喂饲料的质量,并提前做好病害的防控工作。

(四)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和加强水质管理。每年的4月至6月份是广东省强对流天气多发期,受其影响,局部地区可能会出现持续暴雨天气,暴雨、洪水中裹挟大量泥沙、有机质和其他杂物,养殖品种应激反应大,抵抗力下降,养殖水生动物易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容易引发病害。因此,养殖户需提早采取预防措施,调节好水质,减少水体环境突变而带来的应激反应。

(五)做好无害化处理。及时打捞水体和底泥中的死鱼,以防病原滋生,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具体可参照《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SC/T 7015-2022)执行,切忌将死鱼随地乱扔,以免病原传播。同时要对打捞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传染。

(六)及时报告疫情。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等异常现象,要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

(七)规范使用药物。一旦发病,要认真检查,仔细分析,就近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精准诊断,对症用药。用药时做到科学、规范使用药物,选择“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已批准使用的药物,禁止使用违禁药物,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八)适当补充营养。定期投喂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病害防治方法应根据养殖品种的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施,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请关注“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或登录“www.adds.org.cn(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的“常见疾病栏目”)”查询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了解相关疫病防控常识,收看相关专家讲堂。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