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水产养殖几种常见鱼病诊断和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几种常见鱼病诊断和防治方法

更新时间:2025-03-12 10:43:59       来源/作者:粤福农牧


一、发生鱼病的原因

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指下面三项:

(一)自然条件因素引起

1、水温的变化: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水温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也有一定的要求,鱼苗下塘时要求池水温度不超过2℃,鱼种不超过4℃,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2、水质的变化: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水源、底质及气候的变化。如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旺盛时,一方面需要吸收水中大量氧气而氧化,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聚集一定数量后,水质便会变成不良,不利于鱼的生长,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高了发病率。而且鱼对水体PH值也有一个适应范围,以7-8.5为适宜,如果PH值低于4.5或高于9.5,就会引起鱼类发生不良或死亡

3、溶解氧的变化:水中溶解氧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活有直接影响,过低鱼就会浮头、泛池缺氧而死,过高又会引起幼鱼患气泡病。正常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

(二)人为操作因素引起

1、放养密度不当或混养比例不合理。如果放养密度过大或上下层鱼类搭配不当,超过了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导致产生饵料不足、营养不良和抵抗力减弱,为流行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2、饲养管理不当。投饵不足,不均匀,时饥时饱,大量投放过多未经发酵的粪肥,易使水质恶化诱发暴发性传染病。

3、操作不当。如拉网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使鱼体掉鳞、断翅、受伤,体表溃烂而易感染水霉菌。

(三)生物因素引起

一般多数鱼病都是由各种微生物感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另外还有一些鱼的敌害生物,象水鸟、水鼠、水蛇、凶猛鱼类、水生昆虫、青泥苔等。致鱼发病的内因:主要指鱼体本身的抗病力,如一个池塘有的鱼发病,有的不发病,有的病互相传染(暴发性出血病),有的不传染(打印病),就是由鱼体本身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

二、鱼病的种类

按照感染方式将鱼病分为三大类:

(一)传染性鱼病

1、病毒性鱼病:主要有草鱼出血病、甲鱼鳃腺炎病、甲鱼出血病。

2、细菌性鱼病:主要有细菌性烂鳃、肠炎、白皮、赤皮、打印、竖鳞等病。

3、真菌性鱼病:主要有水霉病、鳃霉病。

(二)侵袭性鱼病(由寄生虫引起)

1、原虫病,包括碘泡虫,车轮虫,小瓜虫,纤毛虫等。

2、蠕虫病,包括脂环虫,毛细线虫,绦虫,水蛭等。

3、甲壳动物,包括中华鳋,锚头鳋,鲺等。

4、软体动物,包括勾介幼虫等。

(三)其他因素引起的鱼病

三、怎样诊断鱼病

一是看体型是否正常;二是看体表症状,有无虫叮,是否充血、出血、肿胀、粘液增多及是否烂鳃,长毛等;三是看鱼的吃食活动情况:如果摄食量减少或跳动不安,表明可能已经患病。

具体诊断方法:先目检,就是直接观察鱼的体表,内脏等,再进行镜检,用显微镜检查粘液、血、鳃丝、内脏等检查的对象要新鲜,最好活体,先头后尾,先表后里。

四、怎样预防鱼病

(一)从外在方面预防,也就是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彻底清塘消毒。最好用生石灰清塘,有如下几种好处:①能杀死残留在池中的敌害,如野杂鱼、蛙、水生昆虫等。②可杀灭微生物,寄生虫病原体及孢子。③石灰中的钙可使池水变肥。④能改善池底通气条件,加速池底有机质分解。⑤可以在水中形成碳酸钙,保持水中PH值稳定,始终呈微碱性,有利于鱼类生长。有条件的鱼场可将池水排干,经过冰冻、日晒使土壤中表层疏松,改善通气条件,加速土中有机质转化为营养盐类。

2、鱼体消毒。对刚下塘的鱼苗、鱼种或成鱼进行苗种消毒,方法:①用食盐3%-4%,浸湿10-15分钟②用高锰酸钾10-20毫克/升,浸洗10分钟。③用硫酸铜加漂白粉10毫克/升,浸洗10-20分钟。浸洗方法可直接在池中放个网箱,把鱼苗放在箱中消毒,也可在盆或桶中消毒。

3、水体消毒。对水体定期泼洒药物杀虫、消毒,预防鱼病发生。鱼病流行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尤其流行高峰期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6-9月高温季节,通过泼洒或投喂药物来有效的控制和消灭病原体,通常泼洒的药物主要有杀虫剂和消毒剂,这两类药物经常合用,但一定是要先杀虫,后消毒。

4、食场消毒。及时捞出残饵,并定期在食场四周用药物消毒。

5、饵料及工具消毒。水草类用6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分钟,粪肥则按每100千克加14克漂白粉消毒处理。

常用药物种类:①消毒杀菌剂 ②驱虫杀虫剂 ③抗微生物药 ④水质改良剂,增氧剂 ⑤营养保健药 ⑥疫苗等

用药注意事项:①混用药物应现配现用;②施药时间应先在晴天上午9点或下午5点左右;③准确计算水体,水深大于2.5米时,应以2.5米计;④要对症下药,严禁盲目施药;⑤用药时可泼洒、喷雾,不可倾倒;⑥有浮头或浮头刚过不能用药;⑦从上风用药,先喂食后再投药。

(二)从内在方面预防主要是提高鱼体自身的抗病力

1、就地繁育苗种,或使用当地苗种。即可增强适应性,又可避免从外地带入病源。

2 合理密养、混养。科学确定单位面积放养量,及各种品种的搭配比例。

3 提早放养,提早开食。使养殖鱼类很快进入正常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4 合理投饵、施肥。应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发育阶段,活动情况以及季节、天气、水质、水温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饵。

5、加强管理。勤巡塘,了解池水的变化,掌握鱼类的吃食、活动和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发展,蔓延。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