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导读  >>  以粮为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 农业农村部全国水产总站印发稻渔产业指导意见

以粮为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 农业农村部全国水产总站印发稻渔产业指导意见

更新时间:2025-03-31 10:58:46       来源/作者: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农业农村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粮渔双赢”、绿色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保粮”和“增收”、国家战略和民生福祉有机统一。近年来,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22〕2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加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集成创新,以点带面开展示范推广,有力推动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个别地方在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还存在“粮”和“渔”的关系把握不准、盲目跟风、效益不高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具体如下。

一、坚持“以粮为主,稻渔互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前提是不影响水稻生产,发展的目的是稳粮、促渔、增收,在稳定和促进水稻生产基础上增加水产品产出和农民收入。但生产实践中,还存在个别经营主体为追求过高水产品产出和经济效益,对沟坑设置、水稻种植密度、水肥管理、茬口衔接等重视不够,忽视稻渔互融互促技术体系构建等问题。各地要始终紧绷“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这根弦,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集成创新、三性评价、示范推广及相关项目设计、实施、评审验收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GB/T 43508-2023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切实将水稻单产、耕地保护等要求落到实处。要更加重视水稻生产,保障水稻稳产丰产所需合理栽插密度,避免水稻栽插成为点缀式“盆景”;加强适宜稻渔系统丰产优质抗病抗倒伏水稻品种筛选和推广应用;适期栽插水稻,避免轮作模式水产养殖让茬迟致使水稻迟栽、延误农时;以不降低水稻单产和不影响稻田水土环境为前提,合理设定水产养殖目标单产。

二、积极推广少挖沟不挖沟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设置沟坑是在尚未创新出完全适宜稻渔共生系统的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新技术的情况下,生产上兼顾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一种权宜之计,并非所有的稻渔综合种养都要挖沟坑。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少沟或无沟化模式”,国家标准提出“宜不挖沟或少挖沟”,同时为了规范设置沟坑行为,要求“需要设置沟坑时,沟坑占比不应超过10%”。沟坑占比不超过10%是底线,少挖沟或不挖沟是发展方向。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少挖沟不挖沟模式,已形成一批产量稳定、效益不减、技术可行的模式。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应自觉、主动地扛起责任,推广重心转向少挖沟不挖沟模式打造和示范,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基础薄弱和新发展地区应在落实好沟坑占比等要求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本地区现阶段适宜发展模式确需设置沟坑的,推广时注意优化改进现有模式沟坑式样,合理降低沟坑占比和缩小沟宽,充分发挥边行效应,保障水稻单产。坚决反对以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名义在稻田开挖沟坑,实质为挖田造塘的行为。

三、坚定不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稻渔综合种养经济效益较高,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富民产业,受到广大农民欢迎和各地政府大力推广。但个别地方在发展时急于求成,忽视自身实际,照搬复制先发展地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快速增长,但经济效益不佳。各地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立足实际,遵循科学规律办事,切忌贪大求快,破除“唯面积增长论”,更好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推广前应在科学研判市场需求基础上,结合本地稻田、水和光热资源禀赋、苗种供应能力和产业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适宜发展区域、主推模式和养殖品种,避免盲目发展、无序扩张。推广区域宜优先选择冬闲田、盐碱地、低洼田、冷浸田等地块,提高土地综合产能和生产效率。推广品种应以适销对路水产养殖品种为重点,通过市场导向和需求牵引推动品种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大推广事中事后效果评价,加强产业发展监测和发展趋势分析研判,科学指导当年生产和引导产业中长期发展。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保险,创新灾害险、价格险等产品,发挥好保险对产业发展的兜底保障作用。

四、积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随着稻渔综合种养快速发展和消费市场变化,部分种养模式生产效益下滑。新时期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应在做好种养生产节本增效、增产增效基础上,更加注重向全产业链要效益,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各地在推广时,应注意将加工、流通、销售、品牌、服务等与种养生产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将工作重心和着力点由抓生产转向抓链条、由抓产品转向抓产业、由抓环节转向抓体系,加快构建各环节深度融合的产业链、产销衔接优质优价的供应链。纵向上,推动加工、仓储、物流等与种养生产协同发展,加强品牌营销,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由卖初级农产品向卖加工品、品牌产品转变;横向上,推动种养生产与农事体验、研学科普、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由卖初级农产品向卖体验、卖风景转变。

五、探索构建多赢共富联农带农益农利益联结机制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以千家万户小农生产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影响了生产集约化、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先进技术和设施装备的推广应用,也制约了品牌打造、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多种功能拓展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各地在推广时,应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放在与全产业链打造同等重要位置,推广和服务对象以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为主,以适度规模经营带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各种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开展各类生产性经营性服务,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引领、带动和服务能力,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成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产业。

产业发展过程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请及时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产业发展处联系。

◆联系电话:010-59195020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