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装备升级海洋牧场走向“高精尖”
更新时间:2025-04-30 09:46:16 来源/作者:《瞭望》2025年第17期
▲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西连镇,徐闻国桥深海养殖有限公司的金鲳鱼深海网箱整齐排列(2023年5月27日摄)刘大伟摄/本刊
广东湛江雷州半岛西侧的流沙港,咸涩的海风裹挟着浪花拍向岸边,而勤劳的渔民则乘船往海的深处驶去。广袤的海面上,镶嵌着状似“甜甜圈”的HDPE深水网箱,鱼群在碧波中跃动,继续往深处开,如“海上堡垒”的深海养殖平台静静矗立,与潮汐共呼吸。这场延续千年的“向海求索”史诗,正被科技重新谱写。
2024年,湛江渔业总产量131.6万吨、同比增长2.45%,渔业产值294.04亿元、同比增长4.00%,产量和产值均居广东省首位。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湛江正以科技创新为笔,绘就一幅现代化海洋牧场壮丽图景,构建起覆盖良种培育、生态养殖、智能装备、渔业配套的全链条发展模式。
打造良种“中国芯”
水产良种是海洋渔业的基石。
占我国海养对虾总产量比例超八成的南美白对虾,一度面临种虾资源“卡脖子”问题,种质资源长期依赖进口,每对进口亲虾要价高达200至300美元。同时,随着长期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面临着多种病害威胁,尤其是白斑病毒等主要病原体,严重制约了对虾养殖业发展。
2002年,经科技部立项,广东恒兴集团在湛江投资建设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开展南美白对虾、军曹鱼、石斑鱼等水产动物的育种研发,一场打造“中国芯”的育种“突围”就此展开。
历经近十年的时间,基地联合中山大学成功选育出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中兴1号”。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水产种苗与养殖研究所所长陈奕彬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中兴1号”填补了国内自主选育南美白对虾种虾良种的空白,与未经选育的南美白对虾群体相比,抗病评价指数提高47.22%,养殖成活率提高约20%。
在这个位于东海岛的“蓝色硅谷”内,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不断诞生。2024年,基地和中山大学再次联合,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选育出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中兴2号”,该品种抗弧菌能力比基础群体提高20%以上,养殖成活率、养殖产量同步提升。
“为解决优质对虾种苗市场需求,基地3万平方米的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和种质资源场已基本完成建设并即将运营,本年度年产SPF(无特定病原体)种虾产量有望提升30%以上。”陈奕彬说。
在基地不远处的广东海洋大学,硇洲族大黄鱼研究中心在今年4月8日正式揭牌,研究中心的成立背后是大黄鱼深远海养殖技术创新的向前一步。而就在8天前,该校硇洲族大黄鱼繁育基地内,首批人工繁育的鱼苗完成测产验收。
此前,由湛江湾实验室、海威集团、恒兴集团等单位联合攻关的硇洲族大黄鱼本土化人工规模化繁殖项目也通过了专家组现场验收,湛江拼上了中国大黄鱼种群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块拼图”。
中国近海大黄鱼分为岱衢族、闽—粤东族和硇洲族三个地理种群,前两大种群均已实现大规模人工养殖。作为粤西优势渔业资源的硇洲族大黄鱼遗传多样性丰富,耐高温,但其因长期栖息深海,驯化难度极大,人工养殖一直是业界难题。
2023年,广东海洋大学将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作为学校的“揭榜挂帅”重点项目。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黄建盛团队攻克重重难关,解决了采捕野生硇洲族大黄鱼“离水易死”难题,攻克了活体长途储运“应激性强”问题,构建了野生硇洲族大黄鱼亲鱼综合驯化技术体系,驯化成活率达59%。
团队还开发了野生亲鱼工厂化室内强化培育技术,突破了野生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构建了硇洲族大黄鱼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体系,目前已培育出苗种和仔鱼超100万尾。
“我们还将进行规模化养殖探索,不断改进繁育技术,推动硇洲族大黄鱼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黄建盛说。
创新养殖向绿色高效转型
4月10日,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园区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品鉴会,众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摆上餐桌,其中膏肥油满的黄油蟹的出现尤为引人注目。
黄油蟹是青蟹在特定季节最肥美的一种,在传统的养殖塘下,每千只青蟹仅有一到三只可能“变身”为黄油蟹。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顶级黄油蟹价格高达上千元一只。当前,黄油蟹养殖仍处于依赖传统海塘“靠天吃饭”的状态,转化率低、产量低。
为让更多青蟹转化为“黄金蟹”,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青蟹养殖研究团队创新养殖方式,研发出黄油蟹室内环境调控高效培育技术,将黄油蟹转化率提高至接近70%,培育周期显著缩短并能够全年较大规模批量生产。
实验室内排布的透明养殖蟹箱就是青蟹的“豪华单间”,使用的养殖水通过净化系统循环利用,为青蟹转化为黄油蟹营造最好的养殖环境。与传统养殖模式不同,这种工厂化养殖模式将卵巢处于未发育状态的雌性青蟹置于特定环境参数的养殖箱中,只需要培育18~25天。
除了工厂化养殖以外,湛江在养殖方式上走出一条绿色环保的道路。
2024年,湛江重点清退徐闻西连、角尾一带非法养殖非法捕捞设施面积11285亩,启动全省首个大规模红树林“种养耦合”和“鱼贝藻”多营养层级立体生态养殖,推动近岸渔排“木改塑”,形成近岸海水养殖和潮沟环绕大面积红树林共生格局,现代化海洋牧场生态发展的底色更亮。
在东海岛1号海域,建立起了“贝藻混养”多营养层级蓝色碳汇型海洋牧场,生蚝与拟鸡毛菜、龙须菜等藻类共养的立体式养殖模式带动区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为了提高养殖效率,湛江也在创新更多的养殖模式。
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莫建军介绍,台风、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给养殖方式转变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湛江正在推广“陆海接力”模式,即为避开台风季节和提早成鱼上市,利用陆基池塘或近海鱼排,提早开展鱼苗标粗,接力深海网箱投放大苗养殖,争取在8至9月份收获上市,避开秋季台风的影响。“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养殖的抗风险能力,而且能够避免因集中上市带来的产品价格波动。”
与此同时,湛江探索“北蚝南养”模式,即利用湛江海域冬季海水温度较高,调运山东等地的半成蚝,投放入湛江海域育肥后上市;发展浅海“底播养殖”模式,即通过工厂化育苗达到一定苗龄后,利用潮间带或浅海人工投放东风螺、波纹巴非蛤、尖紫蛤、方格星虫等。
装备升级海洋牧场走向“高精尖”
4月的一天,本刊记者从湛江雷州流沙码头乘船,向深海进发。约一小时船程中,一路上颠簸,远远看到在蔚蓝色海面上的“海威2号”养殖平台形如一座钢铁堡垒,而记者在登上平台后感觉更稳如磐石。这个智能养殖平台的有效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面积超过5个标准篮球场,设计养殖容量可达100万斤鱼类。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东戈介绍,运行如此规模的养殖平台,只需要两三名工作人员,人工成本节省60%。
“海威2号”于2023年6月下水,投产时是广东规模最大的海上养殖平台,长86米、宽32米、高16.5米,是一种半潜桁架式智能化养殖平台,具有良好的抗风浪能力,能抵御15级超强台风。其搭载的太阳能电力系统,日均发电量约200千瓦时,可实现无人值守和实时远程监控。
约10个月后,“广东规模最大的海上养殖平台头衔”就易主了,“恒燚1号”以6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刷新广东省最大网箱纪录。6个独立大型网格、养殖水深可达25米。不仅空间大,它在去年超强台风“摩羯”吹袭下安然无恙。截至目前,湛江市从事深海养殖企业(户)80多家,网箱养殖水体1787万立方米,其中传统网箱(鱼排)4.5万口,养殖水体676.5万立方米;HDPE网箱3367个,养殖水体1085万立方米,网箱数量占广东省60%;大型养殖平台6个,养殖水体25.5万立方米,占广东省45%。
湛江着眼于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未来牧场”,研发无人智能养殖投喂船、水下网衣清洗机器人、海上养殖远程监控、海洋灾害预测预报等行业关键技术设备并投入实测和应用。
围绕深海养殖装备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和抗风浪转型升级这个目标,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将支持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大力开展相关领域研究,支持渔业装备生产企业技改升级,生产并部署更多适用性新装备。
数字还在刷新,技术仍在突破。今年3月28日,由湛江湾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全球首艘漂浮式动力定位全域化网箱型工船“湛江湾1号”下水,它的养殖水体已达8万立方米,总长154米,总宽44米,有12个独立养殖区域。相比于已投入使用的大型养殖平台,其一大亮点是可以实现自主航行,从容躲避台风、减少损耗。
湛江湾实验室智能海洋装备中心副主任郑荣才告诉记者,全潜悬浮定深高抗台型养殖平台“海塔1号”正加紧设计建造。建成后,“海塔1号”半潜养殖可抗12级台风,全潜可抗超强台风、19米巨浪,适用于南海离岸20至300海里海域,具有半潜养殖、全潜避台、多能互补、自动投喂、养殖监测、无线通讯等功能。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