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发展  >>  "鱼菜共生"是朝阳产业,还是未来科技?

"鱼菜共生"是朝阳产业,还是未来科技?

更新时间:2020-12-07 00:00:00       来源/作者:渔智

01概念


  “鱼菜共生”是一类同时养殖鱼类、种植植物的综合种养系统,这并非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我国自古有之。2005年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列为世界首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稻田养鱼也被普遍认为是鱼菜共生的前身。

 图源:微博 铜仁日报.jpg

图源:微博 铜仁日报

035037t714178671sk5m7n.jpg

图源:头条 农村故事儿

035037e518yvptm8ohot0t.jpg

图源:微博 羊羊和馒头星球的第一位居民

035037x4myn2l8le74y7nn.jpg

水稻田


  在西方,“鱼菜共生”(Aquaponics)一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水产养殖”(Aquaculture)和“水培”(Hydroponics)两个词组合而成。近来,也有人提出渔植共生、渔农综合种养等说法,以期改变大众认知中的只能是“鱼”和“蔬菜”共生的第一印象、拓宽其想象的空间。

035037q3t3aoomttgjbof7.jpg

035037og9r94g37vr6f64r.jpg

035038quf0d8qece42c42e.jpg


图5-7:美国的一个鱼菜共生农场(图源:002mag.com)


02原理


  一般而言,鱼菜共生系统由水产养殖、植物生产两部分子系统组合而成。在水产养殖子系统中,投喂后未被摄食的饵料、鱼类排泄物在养殖水体中会转化成有害的氨、亚硝酸盐,而这种富氮尾水则是植物生产子系统主要的营养来源。系统中的微生物借助水循环将鱼和植物联系起来,将含氮类有害物质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硝酸盐,水体得到净化后又回到水产养殖池内,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如图8-9)。

035038c9lmdkk5nm954pws.jpg

图8:鱼菜共生流程图

035034x90e89d3owo143u9.png

图9:鱼菜共生原理图


03优劣分析


  “鱼菜共生”,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使得鱼、微生物、植物三者之间在水体循环中达到和谐共生的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了养鱼不(少)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茁壮成长的生态共生。


  这种新型综合种养模式不仅比土壤栽培时的病虫害更少、节水节地、生态循环,还能发展天台农园、科普观光等项目,产出绿色健康的农副产品。那么问题来了,除了用于养殖池塘净水的漂浮筏鱼菜共生系统之外,其他类型的系统为何迟迟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呢?

035038e8p9921rpplff9mf.jpg

图10:浙江杭州某公司的天台农园


  笔者认为,鱼菜共生的技术体系虽然已经相对成熟,但还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生产地水土资源的稀缺性,地方的消费习惯,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市场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都是制约推广的关键因素。


  至此,我们开篇提出的问题便有了答案。如能理性地进行推广,鱼菜共生则是有望解决传统水产养殖与水培产业弊端的“朝阳产业”;但若忽视了因地制宜,那再好的模式也只能沦为难当大任的“未来科技”。


04前世今生


  鱼菜共生模式可分为自然型、循环型两大类型(笔者只管大胆"胡说",各位看官可以辩证来看哦)。

035035o48pisqdk8ozpn7a.png

图11:鱼菜共生的发展历程


  目前,国内以种养一体的自然型系统更为多见,该类系统以池塘漂浮筏鱼菜共生系统为代表,主要目的是为了净化养殖池塘的水质。


  因此,在农副产品的质量、生产上存在着一些硬伤:首先,由于野外养殖生态环境复杂,在施加药物时鱼、菜无法隔离,系统产出的农产品存在安全风险,消费者接受度较低;其次,自然型系统里只能种植空心菜、水芹等水生植物,一旦种植非水生植物,其根部就会因为缺氧而导致烂根,这大大限制了可种植植物的品类。

035035jdzlkzl0ol22kd1l.png

图12:自然型——池塘中的空心菜生态浮床

图源:重庆池塘漂浮筏鱼菜共生系统


  而发源于西方的循环型系统,则以模块化商业系统为代表,该类系统的水生动物养殖区、微生物硝化矿化区、植物种植区均被物理分割开来,整体设计可控性更高,可种植植物品类、产出农产品的安全性都得以提升。


  砂培是最早的闭锁循环型系统,后逐渐演化出基质培、深水培、矿化系统等类型的系统。生产者可以根据所需供应农产品种类的不同,来导向性地选择石英砂、鹅卵石、陶粒、火山石等基质、或纯水培方式。但此类型下衍生出的各类系统均需要电能驱动,或对基建及运行成本、系统的综合管理要求较高;或因基础研究断层而在系统稳定性上有待验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NCSU砂培系统自Mark McMurtry博士(图15)之后无人继续研究)。

035038mok83sub307ri3s3.jpg

035039fsit22ahfthaelag.jpg

035039yntikmhpgjwi9wmk.jpg


035039o8hc397fmp94hspw.jpg

图13-16:循环型-Mark McMurtry博士发明的砂培系统及上海某农场的砂培种植[1]

035035xzunliwwynmyz3mz.png

035039xdl3itdk7ffioi97.jpg

035039zzvoo2nieiv2immi.jpg

图17-19:循环型-美国深水培UVI系统[3]

图片及数据源自UVI大学官网

035036ogk0kkt0ku0u9eot.png

图20:循环型-矿化系统

将鱼粪矿化后添加回系统完全利用[4]

035040d9vqqc640wcjwwze.jpg

035040teaeatm1tmkje41t.jpg

035040j67etqj6azagrzg9.jpg

图21-23:循环型-重庆璧山某两处陶粒基质培系统

035040ic52h28wrj486jp5.jpg

图24:循环型-湖北鄂州某鱼虾菜共生系统

石斑鱼、澳洲淡水龙虾搭配根系发达的多年生植物


05知识宝库


  Dr.Mark McMurtry的NCSU砂培系统(iAVs)[1],是最早的循环型系统。后以此为基础逐渐演化出多种类型的鱼菜共生系统,如:基质培系统[2]、以Dr.James Rakocy的UVI系统[3]为代表的深水培(Deep Water Culture)系统、Dr.Wilson Lennard的矿化系统(Symbioponics[4])等等。


  2014年,FAO发布了开源书籍《小型鱼菜共生系统指南》[5](国内鱼菜爱好者对其进行了编译);2019年2月,欧洲科技领域研究合作组织(COST)1305行动资助全球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合著的《鱼菜共生食品生产系统》[6]一书,也以开源书籍的形式被发布在互联网上(该书由来自29国的68位鱼菜共生研究和实践专家历时4年共同撰写而成)。


  此外,自2016年起,每两年都会举办一次国际鱼菜共生大会[7],以促进鱼菜共生产业内外部在技术手段、商业模式创新、行业规范及凝聚力等方面持续向好发展。

035036ec1iwd12ph2ddmgg.png

图25:2020年国际鱼菜共生大会(线上)


  各位看官大人,如果你已打开下方的链接,相信你会发现一个庞大的鱼菜共生知识宝库(复制网址到网页打开哟),请恣意享用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