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府信息  >>  广东台山青蟹都斛亲本第一代人工苗实现关键突破!首批预计孵化蟹苗50万只!

广东台山青蟹都斛亲本第一代人工苗实现关键突破!首批预计孵化蟹苗50万只!

更新时间:2025-07-02 13:06:23       来源/作者:广东鲜品


在广袤的南海之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台山,在那里,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来了丰沛的光、热、水源,土壤中丰富的矿物质和高含量的硒元素,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一种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台山青蟹。

台山青蟹外观独特,味道鲜美,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宛如被大自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也因此畅销全国各地,均价常年维持在100元/斤,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也成功注册国家地理商标,是台山市以及“广东鲜品”的一张靓丽名片。

与青蟹消费市场的繁荣相对的是,青蟹行业长期面临“良种稀缺”的短板,养殖户对人工苗的需求缺口逐年扩大。如何突破良种选育瓶颈,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43111476dca93ac7ff43d53345938409.png

266dc5d64eb613c45ba261af99b50b03.png

对此,记者近日前往广东江门市水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有连片的青蟹养殖池塘和青蟹种苗培育基地。江门台山市青蟹养殖协会会长陈志龙透露,当前,由协会推动的第一代台山青蟹原种(都斛亲本)人工苗已经在在台山市北陡镇江门华壹种苗场孵化成功,下一步将进行保种、选种培育和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台山青蟹产量质量声誉收益再上台阶。

回归线以南的生态馈赠,

味美青蟹造就“十亿”产业

回归线以南、温暖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高达100多种经济鱼、虾、蟹、贝类在此繁衍生息,优越的自然资源本底条件为江门海域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提供了契机,也为台山青蟹这个水中珍品的生长奠定了生态底子。

cd9dd6229ac6bda6cea3257408ca7509.png

▲ 台山市北陡镇连片养殖区

北陡镇位于广东省四大万亩红树林示范区之一的镇海湾红树林保护区,是台山青蟹养殖主产区之一,那里依山傍海,不远处就有红树林景观,风景秀丽,水质清新,穿过田野走进种苗场,一片青山绿树,鹭鸟高飞。在出海口处,吊养着台山的另一个珍品——台山蚝,走过时,有几名妇女在那里开蚝,偶尔穿插着几句闲谈,和潮声及鸟叫声一起传入耳际。

走往生产车间的路上,陈志龙介绍,广东的沿海一带都有养殖青蟹,而台山是主养区之一,沿海一带的都斛、赤溪、广海、海宴、北陡等乡镇都视青蟹养殖为致富密码,“台山青蟹养殖面积约8万多亩,年产值超10亿,从事相关产业人员5000多人。”

据了解,台山青蟹的养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于个体大,出肉率和食药用价值高,早在2017年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近年来,台山青蟹更有了“国字号”的保护,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台山青蟹在2017年就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22年又获准注册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目前具备了‘双标’资质。”

“台山在咸淡水交汇地,其水体温度和盐度非常适合青蟹的生长,养殖采用轮捕轮放的养殖模式,或与生蚝混养,一般一年可以养两造。”陈志龙说:“台山青蟹的独到之处在于海域盛产一种独有的饵料,叫蓝蛤,且有独特的自然和水热条件,还有土壤中的矿物质,养成的青蟹富含硒元素。目前广东省出台的水产品含硒量标准的富硒产品是80微克,台山青蟹的硒含量是185微克。”

36c3da33d23b7bee735b909107ba6a80.png

dc710b0ba7906bd4c8dcb4e6692c03b0.png

“台山青蟹最好吃的烹饪方式还是清蒸,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青蟹的鲜甜味道。”在养殖塘边,奄仔蟹、膏蟹、肉蟹几种青蟹在覆盖着青草的桶中活蹦乱跳,陈志龙介绍,奄仔蟹体型较小、口感鲜甜;膏蟹蟹黄饱满,味道鲜美;肉蟹个体较大,出肉率高,活力较强,便于运输。“怎么挑选好蟹呢?可以拿起蟹在阳光下,用‘透光法’,即在阳光下看,一般来说,透光越多的越瘦,越不透的越肥。”

脂肪含量低、氨基酸种类丰富,肉质白净细嫩,纤维清晰,结实富有弹性……台山青蟹深受食欢迎,也有着优秀的市场表现,并走出了台山,畅销上海、江浙等地水产中高端市场,“除了在当地,台山青蟹在省外的名气也很大,市场售价有180元/斤左右,且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若是种苗问题突破,产能还能进一步扩大。”

种业攻坚破“苗”困局,

首批预计孵化蟹苗50万只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势头正好的台山青蟹养殖业也面临着“卡脖子”问题。据了解,青蟹即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中国海水养殖产量最大的蟹类,广泛分布于东南沿海,其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养殖半年即可上市,但其苗种长期依赖海捕,质量不稳定、数量波动大,导致养殖效率低下;同时野生苗种供应受自然条件制约显著:降雨量变化直接影响河口盐度,进而决定苗种能否被捕获;而病害高发、抗逆性差等问题,则进一步加剧了养殖风险。

为此,多年前,陈志龙就主导推动台山青蟹原种(都斛亲本)人工苗的培育,经历亲蟹选择、营养强化、定向交配、幼体孵化等复杂环节,并在日前孵化成功。他强调,都斛是台山青蟹的主养区,与相邻镇加起来的养殖面积就约4万亩,原种就选了都斛亲本,“本地苗本地养最适合的,不同地区的品种到了一个新环境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拿苗回来养存活率很不稳定,实现本地化育苗才是最实际的。”

现场看到,该苗种场配置了几个长方形车间以及一些养殖外塘,分别用作青蟹人工繁育的不同阶段。在育苗车间,青蟹苗种场的技术负责人、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廖敏泽博士介绍:“这里有两个是用来培育苗种的,一个用来培育轮虫和卤虫的,也就是蟹苗的饵料。”

336bfa86d8d47408937f578d70ab66d9.png

“去年我们孵化了三批人工苗,成功了一批,累积了一些经验,今年的第一批已经在进行中。现在有40只室内培养的亲蟹已经性成熟,7只在抱卵,首批蟹苗预计能有50万只。”廖敏泽指出,提高孵化率的主要措施还是提高种蟹的质量,比如提供合适的营养供给以及进行精细的日常管理,如在培育池里发现亲蟹抱卵,就要及时抓出,放到培养桶进行单独培养,提高它的抱卵成功率。“因为抱卵蟹是很容易受到惊吓的,放在一起会对它造成干扰。”

在铺满遮光网的培育池中,廖敏泽捞起一只抱卵蟹查看情况,并介绍:“亲蟹培育时要注意保证其营养和水温,因为它们的一生中需要经历多次蜕壳,每一次都需要消耗能量,然后变大。抱卵水温一般要25~28℃,现在就是它适宜的水温。青蟹的孵化是有一个过程的,抱卵蟹的卵一开始是橙黄色或黄色,后会逐渐变成浅灰色,最后是棕黑色或黑色,变成黑色的时候就是要孵化了。这只蟹是比较早抱卵的,看情况再过一周就可以孵化了。”

7be91b5815c0c2a4415d518866fe41af.png

▲ 已经抱卵的亲蟹

而在幼苗培育池,孵化出来的蚤状幼体在手电筒的照射下呈透明的斑点。廖敏泽表示,最后是否能长成幼苗还需要看后期的情况,一般会有一个淘汰的过程,怀卵量并非最终的存活量。

操作得当、保证卫生也能提高青蟹的孵化率。当天在车间门口,生产所用器械正用高锰酸钾浸泡消毒,除此之外,育苗用水、沙子也要定期消毒,培育池用水隔一段时间也要进行更换。

从“芯”出发,

人工育苗筑基台山青蟹全链升级路

“实现了人工育苗就可以改变青蟹养殖模式以及调整青蟹上市的时间。”对于人工苗的突破,陈志龙表示自己很激动。据他透露,目前台山青蟹养殖主要采用台山及周边地区的天然蟹苗,天然海苗基本都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在海区,一般在四五月份,最后都在秋季大量上市,价格优势不明显,“青蟹的价格在不同时期相差很大,有时候相差近一倍,在过年前后的表现是最好的,如果能实现人工育苗,就能实现错峰上市。”

此外,台山青蟹摄食的生物饵料——蓝蛤、文蚬都为海洋产物,在禁渔期期间会存在饵料供应不足的问题,陈志龙指出,若是实现人工育苗,就能寻找替代饵料进行驯化培育,减少对天然饵料的依赖,走绿色养殖之路。

“养殖青蟹,有20%以上的成活率就能赚钱,但用天然苗以及外地苗的成活率一般都不高。” 陈志龙的兄长目前在基地里养殖着亲蟹,他指出,青蟹养殖存活率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种苗,除了种苗,此外就是要做好水质管理和病虫害管理。陈志龙也表示,“至于人工苗的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具体提高了多少,目前尚没有确切的数据,因为这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进行养殖追踪。”

ec6289fcb7bdd79ca184944ab1641492.jpg

▲ 江门台山市青蟹养殖协会会长陈志龙

“台山有20多万亩适宜养殖的水域,这部分水域之前都养过青蟹,只要苗种突破,青蟹的养殖规模将进一步提升。”当前,随着虾塘效益下降,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去寻找替代品种,哪怕人工苗尚未成熟,很多养殖户自觉在养殖青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整个广东省青蟹的人工苗缺口差不多有2亿只,台山就需要1.5亿只,所以完全实现全人工育苗对行业的意义很大。”

此外,陈志龙计划以江门台山市青蟹养殖协会为平台,整合、统筹台山全市的养殖资源,从科学育苗出发,进行青蟹保种、选种培育和示范基地建设,同时逐步打造集育苗、养殖、加工等青蟹全产业链条,最终实现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发展,带动更多沿海渔民增收致富,也为更多人带去鲜美滋味和丰富营养。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