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先养水,养水先养底!从“改底”入手解决水质问题必不可少
更新时间:2025-07-02 15:29:06 来源/作者:华中渔业研究社
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底。在水产养殖中,底质的好坏往往决定着水质的好坏,底质恶化是池塘出现问题根源。常见的油膜水、泡沫水、氨氮亚盐高、硫化氢超标等,都是由底质恶化直接或间导致的
一、底质恶化的表现和影响
养殖池塘底质恶化的表现:
(1)开增氧机时,产生的泡沫不易散开或者泡沫发黄、发黑,并且可以闻到臭味,此时说明池底已形成厌氧环境,并有还原性有害气体产生。
(2)池面出现“水华”,水变得浓稠,风吹过水面只出现细密的波纹,说明池水的有机质含量过高,水分子表面张力增大。
(3)池角泡沫发黄,漂浮物发黑,池水分层以及水色不一致,这是由于有机物过多,在缺氧的状态下腐烂、分解不彻底,大量有机物碎屑悬浮在水体中。
(4)水质酸化,一般由于池底残饵等有机物腐解酸化导致。
(5)溶氧量变化大,表明水体开始富营养化,水体浮游生物数量多。一般正午池塘中光合作用强烈,释放氧气使水体溶解氧含量显著上升;夜晚池塘中大量浮游生物、底泥有机物等消耗氧气导致养殖动物缺氧浮头。
底质恶化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1)产生疾病:危害免疫系统、产生应激反应、发生中毒现象;
(2)影响生长性能:采食减少、生长速度降低、饵料系数增高;
(3)影响品质:鱼虾体色、肉质、外观。
二、常见改良底质的方法有哪些
清淤:长期养殖的池塘,每隔1-2年要进行一次清淤,一般有两种方法。
(1)干法清淤:在晒塘后进行,待塘底龟裂采用人工或机器将表面泥土移除。若将塘泥堆放在塘埂,可采用在塘埂底泥上种植果蔬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利用果蔬吸收塘泥氮磷等养分,变废为宝;同时植物根系对塘埂的固化作用防止塘埂坍塌和塘泥氮磷回流池塘。若没有采取种植农作物等固化塘堤措施,为防止雨水将其冲回池塘,一定要将塘泥堆放在远离塘堤的地方,并妥善处理。
(2)湿法清淤:捕鱼后保持20cm水深,搅起底泥,然后用泥浆泵连泥带水抽出,排出塘外,如此重复几次;或捕鱼后排干池水,用高压水枪冲洗池底,再将底泥抽出。
晒塘:清淤后暴晒塘底20-30天,使底泥表层由灰黑变为灰白,裂缝宽2-3厘米,深10厘米,以增加透气性。利用阳光紫外线加速底泥有机质风化,达到改善底质效果。
清塘:苗种放养前15-20天使用生石灰清塘:
(1)干法清塘:保留10厘米水深,用量为100公斤/亩;
(2)带水清塘:水深80-100厘米,用量为150公斤/亩。
施肥:清塘后投放发酵好的畜禽粪肥,发酵时加入1%-2%生石灰消毒,用量在200公斤/亩左右。此法可培养底栖生物让其摄食底泥中大量有机质,改良底质;同时底栖生物又是多种养殖动物的天然饵料。
使用底质改良剂
改底要选择安全、环保、多效、方便的产品,市场上常用的底质改良剂类型分别为:化学型、生物型。
1、化学型改底:主要为强氧化剂,代表产品有过氧化氢颗粒、过硫酸氢钾复合盐、过氧化钙、高铁酸钾等,通过高氧化还原电位,把大分子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有机物,利于微生物分解。
氧化性改底使用注意事项:
(1)应选用可以完全溶解的产品,有的劣质产品30%不溶解,长期使用会板结底质;
(2)颗粒不能溶解太快,有的劣质产品进入水体3-5秒溶解,根本到不了底部;
(3)化学改底见效快,在养殖前期和底部出现发黑发臭,甚至死底层鱼时选用化学改底,养殖后期有机质积累过多,应以生物改底为主加强底质分解。
2、生物型改底:利用有益菌分解底质的残饵、粪便等有机质,现在多为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各菌种协同作用,不仅改善底质,也促进细菌之间竞争性抑制;
生物改底使用注意事项:
(1)池塘底部有机物每天都在积累,需要定期7-10天,用有益菌分解掉有机物;
(2)生物底改产品,应在晴天水温高于15度使用,效果更佳;
(3)有益菌的移动能力不强,水体如果不对流,投入的菌种基本停留在泼洒的位置。所以底质的分解必须用颗粒菌(粉剂或水剂不能改底),菌种直达底部才能真正分解底质;
(4)底部是相对缺氧的环境,使用有益菌分解底部有机质,还要注意补充底部溶氧(可以使用过氧化钙等颗粒氧)。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