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鱼人必收藏!大宗淡水鱼高温季节池塘管理特别指南来袭
更新时间:2025-07-03 11:11:45 来源/作者:科学养鱼
夏季是养殖鱼类生长的核心阶段,年增重量中近70%源于此时期,堪称水产动物生长发育的黄金期。然而,随着高温季节的到来,水温升高促使水体中致病菌数量激增且活性增强,致病风险显著提升;同时,高温期投喂量增加导致池底残饵、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积累加速,有机质分解过程消耗大量溶氧,释放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使养殖鱼类产生强烈应激反应;加之鱼类生长旺盛期养殖密度相对增大,群体耗氧量剧增,池塘缺氧风险进一步加剧,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水产动物病害发生率显著上升。为此,高温季节需从养殖环境调控与养殖模式优化双维度强化管理,科学应对高温胁迫下的各类挑战,切实推动绿色、生态、高效、安全的现代水产养殖目标落地。
一、高温季节生产管理
1.苗种培育
夏季需重点防范鱼苗池因藻类过度繁殖引发的气泡病,通过调节水质控制藻类丰度;及时对鱼苗分池,避免因生长规格差异导致肉食性鱼类出现残食现象;分池前后需做好抗应激、防缺氧及消毒措施。
2.水质调控
高温期水体昼夜温差大,水产动物代谢旺盛,易出现底层缺氧、底质恶化及水质骤变,需从以下方面调控:
(1)水位管理: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保持水位1.5~2米,加水时避免冲起底质;
(2)指标监测:定期检测pH、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防止有害物质超标降低养殖动物体质;
(3)增氧管理: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晴天傍晚不开、阴天白天不开),促进水体循环;
(4)底质改良:定期改底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加速有害物质分解,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3.饲养管理
(1)饲料选用与投喂:选用全价配合饲料,按“四定”原则(定质、定量、定点、定时)投喂,采用“少量多次”方式;根据天气、水质、鱼体规格调整投喂量(晴天多投、阴天少投、雷雨停投,上午中午为主、傍晚少投、夜间不投),以7~8成饱为宜,确保1~2小时内吃完;
(2)水温调控:通过设置遮阳设施、逐步加深水位或注入低温水等方式,缩小水体上下层温差,减少水产动物应激反应。
二、高温季节病害防控
高温季节病害防控应当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防控原则,做到勤巡塘、多观察,发现鱼病要及时进行处理和治疗,防止鱼病大面积发生。同时可以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并且在平时可以投喂中草药等药物,有利于增强水产养殖动物体质,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养殖动物的发病率。
1.积极预防
夏季极端天气频发易导致水环境突变,需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建立涵盖苗种选择、水质调控、科学投喂及日常管理的养殖规程,同时做好防涝防旱工作。
2.精准防治
高温季节大宗鱼类常见病害类型:
(1)病毒性疾病: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等,需做好苗种检疫,定期投喂抗病毒天然植物制剂、免疫增强剂;
(2)细菌性疾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等,通过碘制剂/氯制剂消毒水体及工具,发病时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最佳抗生素,内服抗生素治疗;
(3)寄生虫病:指环虫、车轮虫、锚头鳋等,保持水质清洁以减少寄生虫繁殖,体外寄生虫外用国标杀虫剂+内服中草药,体内寄生虫需内外用药结合,用药时注意毒性及增氧。
3.规范用药
(1)科学用药:确诊病症后对症用药,注意药物协同与拮抗作用,避免盲目配伍;
(2)禁止滥用:严禁泼洒抗生素、低剂量内服预防疾病或使用违禁药物;
(3)遵循标准:严格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选用药物,提升假劣兽药鉴别能力,杜绝使用不合格药品。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