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深远海三文鱼产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嘉宾报告
更新时间:2025-07-07 11:16:12 来源/作者: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7月3日,2025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深远海三文鱼产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国内政府机构相关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负责人、业内资深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行业精英、餐饮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把脉深远海养殖的前沿方向,分享渔业创新实践经验,全方位展现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的创新成果与发展潜力。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水产学会副站长陈家勇作《深远海养殖发展政策解读》主题报告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水产学会副站长陈家勇作《深远海养殖发展政策解读》主题报告。他提到,国家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在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联农带农、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作为我国首个深远海养殖专项政策文件,《意见》按照“市场主导、科学布局、科技引领、绿色生态、安全生产”的工作思路,全产业链全环节推动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增加优质水产品供给,推动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依法依规做好深远海养殖空间规划;二是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三是夯实深远海养殖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石;四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五是坚决守好安全生产底线;六是小切口大文章抓好深远海养殖典型示范;七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他提到,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深远海养殖依法、科学、绿色、高质量发展。
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付世晓作《大规模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与展望》主题报告
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付世晓作《大规模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与展望》主题报告。他介绍,随着海洋捕捞和近岸养殖资源的日益紧张,发展已接近极限,渔业的增量空间将主要依赖于深远海养殖。他详细回顾了挪威深远海养殖网箱从早期的近岸传统小网箱到如今的智能化、大型化深海养殖装备的迭代发展历程,展示了挪威在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方面的发展历史和成功经验。付世晓深入分析了我国深远海网箱技术面临的挑战,包括在实尺度波流环境下网衣载荷的获取,会直接决定网箱在极端海洋环境下的网衣系统的安全性;极端风浪条件下的坐底定位难题,关乎网箱在台风天气下的存亡;以及大型浮式网箱水弹性分析与系泊系统设计的复杂性,关乎网箱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他认为,未来深远海养殖的发展需要借助智能无人技术,突破深远海养殖的技术瓶颈,打破“空间-感知-决策”三重壁垒,实现深远海养殖的高效、安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作《我国鲑鳟鱼类深远海养殖进展、困境与创新》主题报告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作《我国鲑鳟鱼类深远海养殖进展、困境与创新》主题报告,围绕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发展、三文鱼深远海养殖发展的困境、三文鱼深远海养殖的模式创新等内容进行介绍。董双林介绍,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58%。近年来,受耕地短缺、淡水匮乏、养殖污染等因素影响,我国近海养殖面积持续缩减,开拓发展深远海养殖业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海水三文鱼养殖面临多重困境,一是无法实现周年规模化养殖、持续供货能力弱,议价权不足,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二是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甚至高于产品价格,产品销售价格受进口产品压制形成价格天花板,盈利困难;三是鱼种质量不稳定导致供给缺乏保障,生产计划确定性差;四是海水养殖虹鳟因市场认知偏差备受歧视。但随着养殖模式优化(发展陆基循环水、深蓝网箱、季节性养殖、养殖工船、坐底式桁架网箱等多模式融合)、养殖装备创新(研发低成本、抗风浪的周年化规模养殖设施)和生产范式升级(将海水鲑鳟鱼类纳入“海上粮仓”主粮体系),我国海水鲑鳟鱼类养殖正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逐步突破鱼种、成本和供给稳定性等瓶颈,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智能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实现提质增效与国际竞争力提升。
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研发部主任姜晓明作《深远海养殖鱼类绿色保鲜与高值加工技术装备创新》主题报告
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研发部主任姜晓明作《深远海养殖鱼类绿色保鲜与高值加工技术装备创新》主题报告。他表示,深远海养殖与传统近海养殖相比,在水产品加工环节面临更复杂的挑战,这对加工技术、时效性、产业链协同等提出了特殊需求。目前,深远海养殖产品销售主要包括活鱼、冰鲜产品和冷冻产品三种形式。超短时预处理、超低温速冻、活体运输保障等技术的突破,可实现深远海养殖产品营养成分和水分的高效保留,接近原生鲜状态,提升“营养-风味-质地”三重品质。他提到,深远海养殖鱼的绿色保鲜与高值加工技术装备正加速革新,智能一体化保鲜系统实现全程冷链溯源;高值化生物加工技术提取功能成分并全利用副产物;模块化可移动装备适配海上环境,达成即时加工;近零排放循环技术推动绿色生产,助力产业向高值可持续方向跃迁。他认为,深远海养殖鱼的绿色保鲜与高值加工,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路径,也是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与政策赋能,建成全球领先的深远海渔业体系,让“蓝色粮仓”赋能健康中国,牧海耕渔,造福世界。
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元作《深远海三文鱼养殖产业链探索和实践》主题演讲
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经海渔业”)总经理郭福元作《深远海三文鱼养殖产业链探索和实践》主题演讲。他介绍,经海渔业借鉴国外现代渔业产业先进的商业模式,整合国内外优质海洋产业链资源,组建了全球深远海智能化海洋产业开发科研团队,成功打造“陆-海-岛”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全产业链条协调发展,推动海洋渔业向装备化、智能化、标准化转型升级发展。目前,经海渔业已在南隍城岛海域投放8座深远海智能网箱平台,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基地,并配套建成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及1个省级海洋牧场,构建了集深远海养殖、生态修复与渔业资源养护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体系。近年来,经海渔业通过三文鱼产业大会、深海溯源以及各类产品推介活动,经海模式和深海虹鳟产品得到业界和市场高度认可。不仅成为了中国首个获BAP认证的海水虹鳟养殖企业,也是首次启用《BAP海水鲑鳟类养殖标准2.4版》的中国企业。此外,在蓬莱海关指导帮扶下,公司推动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符合出口标准的全链条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养殖水质、种苗及药物残留开展检测,成功获得对外出口资质。
深远海养殖是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战略前沿,也是我国渔业转型升级、打造“蓝色粮仓”的关键突破口。本次大会召开,进一步筑牢了深远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塑造了烟台三文鱼品牌的崭新形象,为渔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劲动能,更将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的海洋支撑。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