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水产中突眼病的病原,以及如何区分病因!

水产中突眼病的病原,以及如何区分病因!

更新时间:2025-09-09 11:16:49       来源/作者:渔水缘


水产养殖中的突眼病(又称凸眼病)是一种以眼球突出、肿胀、充血甚至脱落为核心症状的多病因疾病,主要分为细菌性、寄生虫性和营养/环境性三大类。不同病原体引发的突眼病在症状细节、病理机制和流行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系统性分类与区分要点、供各位养殖朋友参考:

一、细菌性突眼病  

1.病原体  

哈维氏弧菌:最常见病原,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生单鞭毛,在TCBS培养基上呈黄色隆起菌落。  

其他细菌:结核杆菌、假单胞菌等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

2.典型症状与诊断 

眼部表现:眼球白浊、充血,周围红肿,严重时眼球异常增生或脱落。  

系统病变:解剖可见肝脏/肾脏红肿、脾脏肿大、肠道积液(淡黄色),肌肉溃烂。

1.jpg  

实验室确诊:  

分离病灶组织进行细菌培养(TCBS培养基);  

API 20NE生化鉴定(氧化酶阳性、鸟氨酸脱羧酶阳性);  

16S rDNA测序(与哈维氏弧菌同源性达99%)。

3.流行特点  

易感鱼种:石斑鱼(七带石斑、美洲黑石斑)、鲈形目鱼类。  

高发条件:水温28–37℃(最适28℃)、盐度0–5%。

二、寄生虫性突眼病 

1.病原体  

复口吸虫:幼虫寄生于晶状体,引发“虫白内障”。  

2.png

其他寄生虫:黏孢子虫、线虫也可能导致眼球突出。

2.典型症状与诊断  

眼部表现:眼球表面覆盖云雾状白膜,晶状体混浊(与细菌性充血不同)。  

行为异常:鱼体紧张、游动失衡(因寄生虫侵袭神经系统)。  

实验室确诊:  

显微镜检眼球房水或玻璃体,发现虫体或虫卵;  

组织切片可见虫体包裹于囊泡内。

3.流行特点  

传播途径:通过中间宿主(螺类、鸟类)传播,常见于开放水域或未消毒水源。  

三、营养与环境性突眼病  

1.病因 

水质恶化:长期氨氮/亚硝酸盐超标、pH异常(强碱性易发)。  

不当投喂:过量喂食导致肠炎,或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

2.典型症状与诊断  

眼部表现:双眼对称性突出,无充血或白浊(区别于感染性突眼)。  

伴随症状:体色暗淡、食欲减退,可能并发肠炎(黄色油状粪便)。  

诊断依据:  

水质检测(氨氮 > 0.5 ppm,pH > 8.5);  

停食后症状缓解可辅助判断。

四、关键区分要点总结

以下表格对比三类突眼病的核心特征:

3.png  

五、防治策略差异  

1.细菌性:  

敏感药物:氯霉素、氟哌酸、氟罗沙星(药浴5–7天);  

避免使用无效药物:青霉素、氨苄西林(哈维氏弧菌耐药)。

2.寄生虫性:  

驱虫处理:90%晶体敌百虫0.2 ppm全池泼洒,或吡喹酮口服;  

阻断传播:灭螺(杀中间宿主)、水源过滤。

3.营养/环境性:  

水质调控:换水50% + 盐浴(0.5%浓度)+ 升温至32℃;  

投喂管理:减量投喂,添加维生素(如拌料投喂V_A)。

六、诊断流程建议

1.初判症状:观察是否单/双眼突出、有无充血或白膜。  

2.水质检测:排除氨氮/pH问题(优先处理环境因素)。  

3.病原筛查:  

细菌培养(TCBS培养基);  

眼球压片镜检(查寄生虫)。  

4.治疗性诊断:换水+盐浴3天后无改善,则倾向感染性病因。

注意:突眼常与头洞病、肠炎并发,需综合判断。早期治疗可提升存活率,晚期眼球脱落虽可存活,但易继发感染死亡。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