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要闻视点  >>  广东省2025年9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广东省2025年9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更新时间:2025-09-01 10:40:19       来源/作者: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11.jpg

9月份广东省气温整体仍将偏高,预计平均气温在27℃~33℃之间,比常年偏高0.3~0.8℃。受前期高温余热影响,上旬表层水温仍可维持在29℃~32℃,夜间温降不足1.5℃,“热分层”现象虽有所减弱,但底层溶氧依旧偏低,需保持高水位并勤开增氧机。9月昼夜温差开始加大,白天光合作用强、溶氧高,夜间呼吸作用旺盛,水体易出现“氧债”,应适当延长增氧时间。

台风季尚未结束,国家气候中心预计9月南海及西北太平洋仍有1~2个台风生成,其中1个可能正面袭击或擦过广东,带来强风暴雨。除台风降水外,受弱冷空气与南海季风共同影响,上旬末及中旬还将出现1~2次区域性暴雨(日雨量60~120mm),珠三角及粤西沿海低洼池塘漫塘、倒灌风险依旧存在,粤北山区需防范山洪和滑坡。9月也是细菌性与寄生虫性疾病的高发期,需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并加强减料期、暴雨前、台风后的消毒与免疫增强工作,确保养殖生产安全度过秋季转温期。通过对2024年同期数据的分析,结合气候、养殖环境等因素,对2025年9月水产养殖病害进行预测预报,旨在为养殖户提供参考,提前做好防控准备。

根据全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点提供的最近病害信息和去年测报数据及资料,现对9月份主要监测品种的主要易发疾病、重点关注区域等作如下预测预报:

一、主要监测品种易发疾病

(一)淡水鱼类

重点关注草鱼、罗非鱼、鲈鱼、鲫鱼、乌鳢、鳜鱼和黄颡鱼等。细菌性疾病如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链球菌病、爱德华氏菌病、柱状黄干菌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如指环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等往年频发,应注意提前做好防控措施。病毒性疾病如虹彩病毒病和弹状病毒病也需重点关注。

1.草鱼:易发生草鱼三大病(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及指环虫病。全省草鱼养殖区域均有发病可能,特别注意中山、韶关、梅州等草鱼主养地市。

烂鳃病发病草鱼常上浮水面、独游缓行,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口部张大呈“漏斗”状,肉眼可见鳃盖开闭无力,部分病鱼因缺氧而侧翻或原地打转,偶见贴边摩擦。两侧鳃丝颜色由鲜红转为暗红甚至灰白,末端肿胀、粘连成“刷束”状,严重时鳃片缺损呈锯齿形;鳃盖内侧及鳃弓布满点状或片状出血斑,表皮易剥落,形成黏液与坏死组织混合的灰黄色假膜。病原为柱状黄杆菌等条件致病菌,最适繁殖水温为20℃~30℃,尤以26℃~29℃时毒力最强;当7至9月水温持续维持在此区间,并伴随水质恶化、氨氮升高或寄生虫侵袭造成鳃丝微损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升高。

2.鲈鱼、乌鳢、鳜鱼:易发生诺卡氏菌病、细菌性肠炎病、溃疡病、细菌性败血症、赤皮病、肝胆综合征、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车轮虫病、蛙属虹彩病毒病和弹状病毒病。珠江三角洲等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发病鱼体发黑或呈花斑状,常浮于水面、独游缓行,反应迟钝,食欲骤减甚至完全废绝;腹部膨大,肛门松弛外突,轻压腹部可见淡黄色或淡红色腹水流出,部分病鱼眼球突出、鳃丝贫血。主要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该病毒在水温升高时复制速度显著加快,尤以28℃~32℃时毒力最强、潜伏期最短;当7至9月水温持续维持在此区间,且伴随高密度、高投喂、水质恶化或继发细菌、寄生虫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可在3~7天内迅速攀升至80%以上。水温在25℃以上即可出现散发病例,30℃~32℃为暴发高峰期。全省鳜、鲈等易感品种养殖区均有流行风险,养殖户需提前降低密度、保持水质稳定、减少应激,并加强苗种检疫与早期监测,以降低病害的发生与传播。

3.尖塘鳢(笋壳鱼)、鲢鱼:易发生细菌性疾病如链球菌病、细菌性败血症和病毒性的传染性脾肾坏死病。中山、佛山等珠江三角洲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细菌性败血症的病鱼通常出现鳍基及鳃盖充血、肛门红肿、内脏肿大充血、肠道空泡状等症状。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是引起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毒力和侵袭力,能够在鱼体内快速繁殖导致全身性感染。该病在水温15℃以上时即可发生,25℃以上高发,6月至9月为发病高峰期,9月水温正处在这个范围,发病风险高。

4.鳙鱼、鲫鱼: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

细菌性肠炎病病鱼早期仅表现为体色暗淡、离群独游,随后迅速发展为体色发黑、背鳍直立、游泳失衡、反应迟钝;食欲从减退到完全废绝仅需2到3天,部分鱼会出现“假觅食”——靠近投饵机却不下咽。典型外观症状为肛门红肿外突呈“火山口”状,轻压腹部可见黄色或暗红色黏液自泄殖孔喷射而出,严重时混有未完全消化的饲料残渣及肠黏膜碎片;解剖可见腹腔积水,肠道充血发红、肠壁变薄呈“透明纸”状,肠腔内充满气体与脓性黏液,脾脏肿大、肝脏土黄色并伴点状出血,胆囊充盈呈墨绿色。28℃~30℃是发病高峰期。全省养殖区域均有发病可能,养殖户需提前做好防控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5.罗非鱼:易发生链球菌病、车轮虫等寄生虫病。湛江、茂名等罗非鱼主养区需特别注意。

被车轮虫寄生的病鱼先是静静脱离群体,贴浮于池角或网箱壁;继而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投饵、敲桶皆无反应;数小时至一天内,游泳平衡迅速崩溃,出现神经样症状—或似陀螺顺时针疾转,或侧身冲刺、尾部甩摆,甚至仰面漂游,随波逐流,鱼体呈“弯月”形。最先被察觉的是鳃丝:鳃瓣外缘先呈浅灰色,随后布满乳白或淡蓝色黏液薄层;鳃盖因黏液增厚而微张,似“半开扇”。单侧或双侧眼球因眶周组织水肿而突出,呈“凸眼”状。体表因虫体摩擦,最初出现细小白点,随后点状黏液增多、鳞片竖立,尾柄、背鳍基部形成灰白或淡蓝斑,病灶扩大后表皮剥蚀,露出鲜红肌肉,严重时可见条状出血。车轮虫最适繁殖温度为20~34℃,9月水温正处此区间,发病风险极高。

6.黄颡鱼: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链球菌病、爱德华氏菌病、和指环虫等寄生虫病。佛山等主养地市需重点防控。

爱德华氏菌侵袭肾脏、脾脏和肝脏,破坏造血与免疫组织,还能引起全身败血症;大量感染时,病鱼体色发黑,体表出现局灶性出血与溃疡,肛门红肿外突,腹腔积水。病鱼离群独游,反应迟钝。爱德华氏菌病是由爱德华氏菌属的多种致病菌引起的系统性细菌病,常见的致病种类包括迟缓爱德华氏菌、斑点爱德华氏菌、鮰爱德华氏菌等。病菌通过粪便、残饵和带菌水体传播,菌体在水中游离或被浮游动物携带,经鳃、肠道或皮肤伤口侵入鱼体,水质恶化、有机质丰富、溶氧偏低的池塘更易暴发本病。爱德华氏菌在水温20℃~35℃范围内生长繁殖最为适宜,9月水温正处在这个范围,发病风险高。

除了上述品种外,鲮鱼、鮰鱼、鳗鲡、长吻鮠、鲶鱼等养殖品种,需注意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和车轮虫病的感染,观赏鱼类应注意链球菌病的感染。

(二)海水鱼类

石斑鱼、卵形鲳鲹、黄鳍鲷等海水鱼类9月份易发生病毒性神经坏死病、蛙属虹彩病毒病、真鲷虹彩病毒病和刺激隐核虫病。湛江、茂名、江门、珠海等深水网箱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同时,应注意新发疫病鲤春弹状病毒病对海水鱼的感染。

患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病鱼最初仍保持群游,但游泳节奏骤然加快,似“受惊”般蹿至水体中上层;随后平衡感丧失,时而头朝下垂直悬停,时而侧翻、翻滚,呈“螺旋式”下沉或上浮;末期鱼体腹部朝上、僵硬伸直,呈“仰泳”状随波漂动,偶伴阵发性肌肉痉挛。体表基本完好,但眼球单侧或双侧突出,晶状体混浊;鳃盖边缘、吻端及尾柄可见零星针尖状出血点,体色整体灰白,似覆一层“磨砂膜”。

(三)虾类

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刀额新对虾等易发生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烂鳃病等弧菌感染病,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虾肝肠胞虫病等真菌性疾病。罗氏沼虾易发生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固着类纤毛虫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虾肝肠胞虫病、罗氏沼虾传染性早熟病毒病。澳洲小淡水龙虾易发生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白斑综合征、虾肝肠胞虫病和弧菌病。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病虾肝胰腺由正常的褐色逐渐变淡。先肿大后迅速萎缩,表面可见黑色斑点或条纹,轻触不碎、不易压扁出现症状后24~72小时内死亡率快速攀升,严重时整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在水温28℃~32℃时感染率最高,流行高峰为29℃~31℃。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在广东省的对虾养殖区域均有发生。需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高溶氧与低有机负荷,避免氨氮和亚硝酸盐飙升,彻底曝晒与翻耕池塘底泥,使用氧化型消毒剂与复合益生菌交替处理,减少病原弧菌残留。

二、防控措施

广东省9月份,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水产养殖步入生产旺季,高温天气增多,病原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

(一)加强检测和检疫力度。通过检测和检疫措施,从源头上选取优质苗种,杜绝苗种携带病毒进入到养殖环境中,保障苗种质量,增强苗种抗病害能力。养殖过程中,注意水产养殖动物的常规病害检测,时刻监控养殖动物的病害状况,及时发现病害征兆,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防止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二)加强日常生产管理。做好养殖池塘工具消毒工作,定期用氯制剂、碘制剂或生石灰等对池水消毒,及时调节水质或加注新水,保持优良水质环境。减少饵料的投喂,保持合理养殖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和改善养殖环境,加强巡塘,发现缺氧应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保持池塘溶氧充足。

(三)做好养殖生产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捕捞或转塘操作,减少鱼体受伤的机会,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四)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和加强水质管理。每年的9月份广东省暴雨、台风等强对流天气仍较为频繁,暴雨、洪水中裹挟大量泥沙、有机质和其他杂物,养殖品种应激反应大,抵抗力下降,养殖水生动物易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容易引发病害。因此,养殖户需提早采取预防措施,调节好水质,减少水体环境突变而带来的应激反应。

(五)做好无害化处理。及时打捞水体和底泥中的死鱼,以防病原滋生,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具体可参照《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SC/T7015-2022)执行,切忌将死鱼随地乱扔,以免病原传播。同时要对打捞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传染。

(六)及时报告疫情。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等异常现象,要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

(七)规范使用药物。一旦发病,要认真检查,仔细分析,就近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精准诊断,对症用药。用药时做到科学、规范使用药物,选择“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已批准使用的药物,禁止使用违禁药物,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八)适当补充营养。定期投喂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可以增强养殖品种的体质,提高其抗病力。增强体质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通过增强体质,可以让养殖品种更好地抵抗病原体的侵袭。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预防措施,通过合理投喂、科学管理等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一旦发病,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病害防治方法应根据养殖品种的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施,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请关注“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或登录“www.adds.org.cn(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的“常见疾病栏目”)”查询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了解相关疫病防控常识,收看相关专家讲堂。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