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虾类专题  >>  生态养虾,亩产过万,这样养虾产量极高!

生态养虾,亩产过万,这样养虾产量极高!

更新时间:2021-03-11 10:03:00       来源/作者:水产门户网



生态养殖是根据不同生物间共生互补的原理,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生,维持生态环境平衡,达到减少病害,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又不污染人类环境的目的。由于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频繁爆发,原有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有可能获得高产,但高产一般伴随着高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养殖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被生态养殖模式所取代。


本试验在蕉城区礁溪村的3口虾塘进行,对3口虾塘采用不同的生态养殖模式和水质进行调整,并对3口虾塘的养殖情况进行分析。


微信图片_20210311100645.jpg



01.png


1.1 资料


对比试验的南美白对虾苗种均购于同一家苗种,且经过淡化的s=0.8后入池放养,放养苗种规格平均1.0cm。选取的3口虾塘面积差不多大,0.2公顷左右,池深1.5~2.0m,池子呈正方形,池底铺设高密度聚乙烯地膜,呈锅底型,池中央设排污口,池子对角各安装两台叶轮试增氧机。


1.2 放养前的准备


在南美白对虾苗种放养前,同时对三口养殖池进行消毒,肥水培育浮游生物,让这些浮游生物直接作为虾苗入池的开口饵料,不同的是实验的2号池采用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措施。


生物絮团技术是在养殖过程中通过调节养殖水体的C/N比,优化水体营养结构,提高水环境中异养细胞的数量,形成生物絮团,促进水体物质循环,降低饲料系数,提高成活率。


微信图片_20210311100734.jpg


1)生物絮团体小规模扩种。用塑料桶完成扩种,在已消毒池水中加入1%的对虾颗粒饲料、1%的芽孢杆菌。芽胞杆菌用量按虾池面积,每667m 用250g,持续充气24~48h。芽孢杆菌在繁殖过程会分泌絮凝剂,形成生物絮凝体,显微镜观察絮凝体粒径100~200μm。


2)虾池内施用生物絮凝体种液。2号池在虾苗入池前先肥水培养生物饵料,虾苗放养后施用生物絮凝体种液,每667m 每天施用250kg,连续30d,后期改为每天施用有机碳源。


02.png



2.1 苗种放养


试验的3口池塘均选择无特定病原(SPF)的南美白对虾苗种,一代苗苗种,保障质量。采用生物絮凝技术的2号池,因水质自净化能力和较高的池塘设施能承受高密度养殖,虾苗放养密度为每667m 20万尾。


2.2 换水与排污


养殖全程不换水,仅补充因排污与蒸发而流失的池水。底污主要由残饵与粪便组成,其沉积速度快于絮凝体,苗种放养20d左右开始排污,每天 1 次。排污前,开动增氧机,关闭池子中间增氧机,让池水沿四周流动,底污则集中在中央排污口,便于将底污排出池外。三口池子的排污和换水管理一致。


2.3 饵料投喂


实验的三口养殖池全程投喂南美白对虾配合颗粒饲料,按不同的生长阶段选择调整饲料颗粒大小。


2.4 有机碳源的添加


有机碳源有蔗糖、葡萄糖、糖浆、淀粉等。本次试验选择蔗糖(红糖)作为有机碳源,添加量根据所选蔗糖与颗粒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进行调整,使得C/N比达到10。有机碳源既可少量连续添加,也可大量定期添加。


2.5 虾鱼混养


试验的1号池在虾苗长到3~4cm 后,每亩投放10cm以下的胡子鲶苗20尾,与养殖虾进行混养,让鲶鱼在摄食时,把对虾吃剩下的残饵和死虾尸体吃掉,让胡子鲶成为清洁工人。


2.6 EM益生菌的投入


试验的3号池在消毒剂余药完全消除后,每周以一定量的EM益生菌投放,增氧常开,在使用EM益生菌期间,禁止消毒和用药。


微信图片_20210311100807.jpg



03.png


3.1 养殖生长的效果


三口池塘的淡化生态养殖都取得了一定成效,2号池塘中、后期采用生物絮团技术水质保持良好,其养殖效果最好,生长速度快,体色鲜艳,出售价格高,使用的成本也有所降低;其次是1号池塘,采用虾鱼混养,生长速度快,体色鲜艳,出售价格同上,成本一样,但产量不高,主要是虾鱼混养,胡子鲶在摄食时会把脱壳的对虾吃掉,造成减产;最后,是3号池塘,采用喷施EM益生菌,其养殖效果不如前面两种,EM用量大,作用时间短,生长速度相对慢,体色也不如前者。


微信图片_20210311100846.jpg


3.2 结论


采用生物絮团技术的2号池塘,池水形成生物絮团,促进水体物质循环,对池底的有机物有分解作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持水体原生态,降低饵料系数,还能抑制有害菌生长,达到防病效果,提高成活率。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