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的生活习性
更新时间:2025-09-12 14:29:47 来源/作者:华中渔 业研究社
鲤鱼(学名:Cyprinus carpio),俗称黄皮鲤、鲤子、鲤拐子,为鲤科(Cyprinidae)鲤属(Cyprinus)低等变温动物,是一种温带淡水鱼。也是我国北方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鲤鱼的形态特征:
鲤鱼体长30~60cm,为体高的2.8~3.2倍,头长的3.2~4.1倍。体长形,侧扁,腹部较圆。头较小,头长为吻长的2.5~3.4倍,眼径的4.6~6.5倍,眼中等大。口在头部前端,上颌稍长于下颌,呈马蹄形。有2对须,后对较长。咽齿呈臼齿状,有3行,下咽齿发达,主行第一枚齿为圆锥形,第二枚齿具2-3行沟纹。背鳍基底长,前段延长、后段较短,起点在腹鳍的起点稍前处,背鳍有3~4根硬刺和15~22根软条,硬刺粗壮且后缘为锯齿状。臀鳍短,有3根硬刺和5根软条,硬刺后缘也为锯齿状。胸鳍1根硬刺和15~16根软条。腹鳍2根硬刺和8~9根软条。尾鳍呈叉形,有20~22根软条。
鳔2室。鳃耙15~23枚。体背灰黑或黄褐色,鱼体两侧带金黄色,腹部灰白色,背鳍和尾鳍基部微黑,尾鳍下叶红色,偶鳍(成对的胸鳍与腹鳍)和臀鳍为淡红色。但色彩常因栖息水体不同而有变异。
鲤鱼的分布范围:
鲤鱼分布范围很广,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其次是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在中国,鲤鱼广泛分布在黑龙江、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诸流域以及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台湾等地。
鲤鱼的生活习性:
鲤鱼为淡水中下层鱼类,尤其喜好营养丰富、底层或水草繁生的水域。对生存环境适应性很强,性情温和,活泼而善跳跃,生命力旺盛,既耐寒耐缺氧,又较耐盐碱,在小于7克/升的咸水中生长良好,最适宜含盐量为1~4克/升。最适宜的水温在20~32℃之间,最适宜繁殖的水温22~28℃。最适宜生长的pH值是7.5~8.5。
鲤鱼属杂食性鱼类,幼鱼主要摄食轮虫、甲壳类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随着个体的增大,逐步摄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成鱼主要摄食螺蛳、蚌、蚬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小鱼、虾等,也食一些丝状藻类、水草、植物碎屑和人工配合饲料等。随着水温的升高而摄食量增大,进入生殖季节停止摄食。鲤产卵期因地区而有不同,一般为4-5月,最迟可至6月产卵,卵粘性。繁殖后为摄食旺季,冬季摄食强度弱,甚至不摄食。
鲤鱼寿命长,有的个体能活几十年。鲤的生长在中国随气候寒暖而异;在南方较快,东北较慢;在黄河流域也有类似现象;在山东和河南较快,内蒙古到甘肃较慢。
鲤鱼的繁殖特性:
鲤鱼是典型的草上产卵鱼类。一般喜在江河、湖泊、水库的沿岸浅水区水草多的地方产卵。通常在5~6月产卵,一般在静水产卵,但水流也可刺激其发情产卵,因此在涨水汛期也会是产卵盛期。雄鱼3~5龄性成熟,雌性4~6龄性成熟。一般在清晨产卵,有时也可延续到下午。产卵时一般是2~3尾雄鱼追逐1尾雌鱼,雄鱼时不时地冲撞雌鱼的腹部,并互相摩擦,雌鱼的腹部侧向水草产卵,雄鱼接着射精。成熟雌鱼的怀卵量为几万至几十万粒,分批产出。正常鲤鱼卵为橙黄色或淡黄色,并且为半透明的,卵径在1.7mm左右。
发育:卵为黏性,产出后会立即黏附在水草等物体上并开始发育。水温为20~25℃时,胚胎期约53小时。刚孵出的鱼苗平均长度为5~5.5mm,其卵黄囊呈梨形,有42对肌节,头部悬浮在水草或鱼巢上静止不动。鱼苗受惊后会间断性地垂直游动,并营悬浮生活,经过两天后鳔充气,鱼苗水平游动,逐渐离开水草,一般第4天卵黄囊消失,此时鱼苗长至8mm左右,开始摄食。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