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9月14日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府信息  >>  我国“自有种”花鲈的深远海养殖探索

我国“自有种”花鲈的深远海养殖探索

更新时间:2025-09-11 11:02:35       来源/作者:海洋与渔业杂志

 

当前,广东大力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累计建设重力式深水网箱6396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攻关方面,突破了南海大黄鱼、黄鳍金枪鱼、章红鱼等深远海品种人工繁育技术或海上网箱养殖技术。

在广东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培训交流活动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二级研究员邱丽华就花鲈这条“自有种”鱼类的深远海养殖探索进行了介绍。

1.jpg

广东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

品种攻关取得突破

邱丽华指出,广东作为海水鱼类养殖大省,目前仍存在种业与规模不匹配的问题,在种业联合攻关之下,当前广东在一批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苗种繁育技术取得突破,培育了花鲈、金鲳鱼、石斑鱼、笛鲷类等适合深远海养殖的优良品种。作为深远海养殖的主要鱼类,金鲳鱼、南海大黄鱼、美国红鱼、军曹鱼、鮸鱼和花鲈等品种养殖有地域、周期及消费等特点,一些品种养殖周期较长,在海上的风险就加大,加上秋冬季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而有一些品种养殖规模较小,同时受到了消费市场的限制。

这两年,金鲳鱼以30.55万吨的产量首次突破30万吨关口,同比略增4.55%,一举超越大黄鱼,成为目前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它养殖周期短,适合大水体,产业链成熟,同时也存在大批量养殖时品种过于单一的问题,目前在饵料系数以及耐低温方面,业界仍在开展相关研究。

邱丽华指出,近十年广东省的石斑鱼、鲈鱼、军曹鱼以及美国红鱼的养殖产量为全国第一,但目前广东省国家级水产良种场的数量较少,特别是海水鱼方面,不足以支撑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当前,海上养殖正在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海洋牧场转型,“海水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从2017年起其实就在逐年增加,但单位面积养殖产量是呈现下降趋势的。”同时在养殖过程中也出现了病害频发的问题,且在品牌打造、加工能力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正开展长速快、

存活率高海鲈新品系研究

邱丽华的主要研究品种为花鲈。她介绍道,花鲈是我国的自有种,是广盐性和广温性鱼类,在传统养殖模式逐渐向现代化海洋牧场转型过程中,开启网箱养殖模式是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目前花鲈已经有从鱼苗到成鱼以及陆海接力、从小规格商品鱼养至大规格成鱼两种网箱模式。

根据渔业统计年鉴,2024年全国的海鲈养殖产量为25.71万吨,其中广东以18.3万吨占据总产量的七成,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海白蕉。“花鲈的野生资源在我国有一定的分布,它的生物学特性是广温广盐性鱼类,在纯淡水中、水库中、咸淡水池塘均可养殖,甚至在黄渤海地区的海水中也能活得很好。一般的养殖条件下,9个月就能养到一斤以上的重量。”

邱丽华说,我国对花鲈的养殖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苗种来源于海上捕捞;到了80年代开始有人进行花鲈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营养与饲料等研究应用;从90年代中后期,花鲈已经成为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主要养殖品种,当时浙江省的海水鲈鱼养殖产量占海水网箱产量的60%以上;到了上个世纪末,广东珠海斗门地区利用咸淡水资源,在池塘进行花鲈养殖,并取得突破性发展,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花鲈主产区。

“目前花鲈的种苗主要分两种。”她表示,一种是野生的种苗,主要来自于黄渤海地区,野生种苗存在的问题是养殖速度比较慢,吃料比较多且规格不统一,很有可能还携带一些病毒;另一种就是人工繁育,繁育的种苗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要考虑效益,一些种苗的生产没有进行任何的筛选,造成种质资源的下降。

“我们正在开展花鲈新品系的研发,广东是做花鲈人工繁育时最适合的地方之一。” 花鲈是一种雌雄异体、雄性先性成熟的鱼类,其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雌鱼的成熟年龄为3~4龄,在不同地区的性成熟时间也不一样,在黄渤海地区花鲈群体是9~11月产卵,产卵水温是18~20℃,而东海和南海的花鲈群体在12月到翌年的1月产卵,产卵水温为18~22℃,“要做人工繁殖的话,人工催熟它的繁殖期可提前1个月。”

与养殖主产区地位不匹配的是,广东的花鲈苗种主要依赖省外。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广东饶平谋划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的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项目,试点开展花鲈鱼苗育种,并联合顶尖科研机构,培育生长速度提升和苗种成活率突破性提升的新品系。

探索“陆海接力”

标准化养殖模式

在花鲈育苗技术取得了突破的同时,养殖模式的创新也在不断探索中取得进展。

2024年1月10日,南海所院级花鲈基因资源评价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选育的池塘养殖周期1.5龄的花鲈,通过“陆海接力”,成功转运至江门台山海域的重力式深海网箱,进行深远海养殖测试。据了解,这首批转运的花鲈商品鱼共计4000斤,下海之前全部在陆基环境中完成了高盐度驯化。

“花鲈的养殖环境非常的多样化,从池塘、水库、盐碱地到海区都可以。”目前花鲈有两种养殖模式,邱丽华介绍道,“一种是从小规格养至成鱼;另一种是陆海接力,从小规格养至大规格成鱼,一般是将1.5斤以上的规格鱼放在海上网箱养到4斤以上的大规格,速度还是很快的。”

在进行海上养殖时,天然苗种主要在山东省莱州、青岛一带,直接为海水苗,经标粗至6cm以后,可以转到网箱;人工繁育花鲈苗主要是指在浙江宁波、福建诏安等地3cm的商品苗,商品苗一般已成化至盐度5‰,因此再转运到海上网箱进行养殖时需要进行咸化驯化,在咸化的过程中,鱼苗的适应能力通常会增加3‰,一般在10天左右可以完成。

在网箱养殖中,海水池塘养成的花鲈商品鱼:由于直接为海水养殖,不需经过咸化,即可转运到海上深水网箱进行继续养殖。而咸淡水池塘养成的花鲈商品鱼,由于咸淡水池塘水体盐度低,在珠海地区盐度一般小于5‰;而商品鱼的适应力不及鱼苗,因此咸化过程要缓慢,每天可增加2‰并在盐度达到18~20‰时暂停,隔三五天后再继续咸化至25‰~28‰,一般15~20天可完成咸化。在海上养殖时,除了盐度驯化,还要注意养殖维护,比如网衣破损需要及时修补,根据水温进行投喂管理。

邱丽华指出,把一定规格的花鲈放到海上去养,收回再卖的话价格比直接和售卖差别很多,单价几乎差15~20元/斤,对养殖来说是有效益的;同时因为花鲈的广温性,广东地区可以选择在没有台风的时段(12月到翌年6月)进行养殖,降低养殖风险。她认为若能进行正确引导,进行规范化养殖,这条鱼是有市场前景的。

“那么,深水网箱养出来的鱼会不会更好吃呢?”根据团队在不同地区进行的海上深水网箱养殖试验情况来看,在两年养殖期间,养殖在3个月之后,与对比组相比,海上养殖的花鲈出现了拐点,花鲈的体重、体长、肥满度有显著的增加。“同时,我们发现,经过深水网箱养殖的花鲈的粗脂肪含量比较低,不饱和脂肪酸相比浅水和池塘养殖好很多,吃起来鱼肉的弹性、硬度和咀嚼感更好,同时也没什么土腥味。”

花鲈“陆海接力”的标准化养殖模式推动了广东花鲈养殖从传统“陆基池塘”向工业化“深远海网箱”养殖转型升级。邱丽华表示,在当前大力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趋势下,开展花鲈深水网箱养殖既是花鲈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海洋资源禀赋,助力解决半咸水土塘养殖面临的畸高养殖密度、频繁抽换水及较低市场售价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可以增加花鲈自身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让有关产品无论是出口单价还是内销都能保证效益,带动生产的积极性和产业的升级。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