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活率和密度这两点分析水产养殖新建鱼塘如何高产?
更新时间:2021-01-15 15:01:09 来源/作者:水产门户网
新建鱼池由于没有淤泥,那么水质肯定要优于老旧鱼塘。而且新建的鱼池,由于没有养过鱼,那么诱发各种鱼病的致病源,也相对较少。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特点,让鱼塘更高产呢?虫见愁就从成活率和养殖密度这两点来给大家分析!
想要鱼塘高产,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养殖本体成活率的问题。在一个养殖周期内,我们可以大致的将它分为下苗成活率——特殊天气下成活率——中后期成活率:
看过我前面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了苗(婴儿)从苗场——水车(运输载体)——下塘一共经历了2次应激,如果再算上它们脱离母体的那次,等于说一个苗从脱离母体再到你的塘口共经历了它们婴儿时期的3次生存环境的大改变(应激)———每一次的应激,都会或多或少的让一些苗死亡。
所以说要想提高苗的成活率,目前来说,我们有2个办法:缩短搬运环境造成应激的频率和改善搬运环境造成的应激反应。
缩短搬运环境造成的应激频率——有条件、技术的养殖公司、养殖户可以自己在养殖地育苗———这样就可减少搬运环境造成的应激死亡;
改善搬运环境造成的应激———这个应该是目前养殖户常的方法。水车运输前让老板把水车仓打点VC;下自己塘口时要挑选好天气上风向并且让它们感受塘水水温环境20-30分钟后,让它们自己游入塘口。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养殖户从鱼苗老板那了解鱼苗塘水的一些指标:比如水温、盐度、PH值区间、总碱度——总硬度区间等数据,并将自己塘口的这些指标调控到对应值。
特殊天气下,塘水的数据指标波动很大,如果处理不好鱼很容易应激、生病、死亡。
连续阴雨、暴雨会导致塘水PH值低(雨水酸性),细菌开始繁殖;降低塘水的温度,造成养殖本体应激,食欲减退;降低塘水中水生植物、藻类等的光合作用——从而直接影响整个水体环境(缺氧问题)
连续的高温天气会导致塘水PH值高,上下层水温差明显,水质变化快,养殖本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害;连续高温还易出现蓝藻、甲藻等有毒藻类。
处理方法:
连续降雨、暴雨期可以适当的停食或是减半(具体的根据实际情况);用龙昌幸福100抗应激;消毒,过后撒光合菌、EM菌等补菌;开增氧机——这里建议用底部爆气增氧,不建议用水车。
连续高温可以适当的减少投料量(具体的根据实际情况);加注新水增加塘水深度(鱼2-2.5米左右;虾1.4-1.8米);消毒,过后撒光合细菌、EM菌等补菌;如果出现蓝藻、甲藻还需要杀藻——清干净后培育硅藻。
一般来说水产养殖中后期是水质易出现问题的阶段。残饵、粪便的积累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等产生;季节交替导致水生植物、藻类的枯萎死亡——塘水自净能力差;塘中浮游生物的减少,塘水老化;养殖本体质量、体积大导致单位体积内本体密度大——容易交叉感染等等。
处理方法:
科学投饵,调水记录参数;定期排放底污,加进新水;定期补菌,补藻,适度肥水;勤增氧,特别是22-6点这个时间段。
想要鱼塘高产,其次需要解决的就是养殖本体的密度问题。1亩≈667平方米,1亩水面,塘深1.5米的体积就是667×1.5=1000.5立方米(我们数值取长方体标准塘)。
单品种养殖——以我上面的计算结果为参考,以养殖品种每尾上市规格的体积/质量来计算这个品种能亩放多少尾。
多品种混合养殖——以我上面的计算结果的80%≈800立方米为参考,以混合养殖的每个品种的上市规格的体积/质量来计算这些混养品种能每亩放多少尾。需要指出的是:混养品种应杜绝食肉、食草(粪便)一起混养;应杜绝混养品种体格差异过大等情况。
具体每亩放多少尾需要根据养殖本体的习性和养殖技术来决定。高密度=高风险,高密度需要高技术,具体密度您自己掂量。
总结:当我们确定好养殖密度后,要从放苗、特殊天气的处理、养殖中后期这三个阶段降低养殖本体的死亡率———这样,我们的亩产才能高产。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