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发病的四个主要时段,做好这些预防措施有备无患!
更新时间:2021-03-08 10:30:09 来源/作者:水产门户网
鱼类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就全年来说,主要表现在“大麦黄”、“白露”两个"换季"发病高峰期,其次为“夏至”前后、“立秋”前后也是两个鱼病易发阶段。
大麦黄季节,是全年鱼类病害发生的第一个高峰期,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打好鱼病防治的第一个“战役”,对减轻今后病害防治压力,夺取全年渔业丰产丰收至关重要。
“大麦黄”阶段是鱼病发生的高峰期之一,实际上就是"由冷到热"的时节变换敏感时期。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正值春夏之交,气温、水温逐渐上升,一般平均气温高于水温。
这段时间鱼类新陈代谢加快,生长日趋旺盛,同时也是水中各种病原生物繁殖的时机,应事先做好预防工作,此阶段易发寄生虫和烂鳃病为主。
主要预防寄生虫为主、细菌性病害次之,如:艾美虫病、车轮虫病、竖鳞病、烂鳃病、肠炎病、指环虫病等等。
在大麦黄"由冷到热"的时节变换期多以2龄鱼种发病为主。此时气温处于回升阶段,气温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鱼经过越冬后体质相对较弱,抵抗力下降,遇到气温上升或下降,极易应激反应强烈,成为易发生疾病阶段。
预防措施:大麦黄期间,要做到未雨绸缪,无病先防。
①外用泼洒药。
用消毒剂或生石灰适量化水溶化等灭菌药剂全池均匀泼洒,可预防细菌性鱼病;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或敌百虫等杀虫剂药物按规定剂量全池泼洒,可预防寄生虫性疾病。
②投喂药饵。
用清热解毒中药剂或生物制剂溶水喷洒颗粒饲料投喂,定期在饲料中添加VC、免疫多糖可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白露,中国24节气的第15个,也是9月的第1个节气,一般在处暑后15天。在水产养殖中,白露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特别是鱼(苗)种培育。
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重防控,草鱼鱼种会长时间、大批量死亡,病情还很难控制,俗称“白露瘟”,所以在白露前后一定要做好鱼种的养护,避免白露节成为草鱼鱼种“白露劫”的悲剧。
白露节是"由热到冷"的时节交换点,多以当年夏花苗种发病为主。此时的鱼类还处于生长高峰时期后期。鱼类大多已长到商品鱼规格,但当年鱼(苗)种此阶段容易疾病爆发,造成大量死亡。
白露的气候特点:白露前后,昼夜温差大、气温起伏不定、天阴多雨是主要特点。这样的特点对鱼塘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1)昼夜温差大
水体对流加剧,底层有害菌及低氧水体被带到水面,导致水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藻类生长受影响,繁殖性能下降,极容易死藻,造成藻毒素毒害鱼体以及低溶氧状况。
(2)气温起伏不定
气温不稳定会导致鱼类经常性的应激,轻度应激造成生长性能下降,重者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引起死亡。
(3)天阴多雨
一是容易影响鱼类正常摄食,体质易柔弱。二是藻类容易死掉。三是此时18~28℃的气温正适宜寄生虫、有害菌生长、繁殖。白露前后不管是成鱼还是苗种都有发病死亡现象,特别是草鱼苗最严重。
白露期间主要死鱼原因如下四大类:
1、寄生虫病:主要有车轮虫,指环虫和少量的锚头鳋;
2、细菌性鱼病:细菌性出血病最常见,其次为草鱼烂鳃,肠炎,赤皮;
3、真菌性鱼病:鳃霉、绵霉(少量发生);
4、营养代谢病:主要为肝胆综合症,抵抗力低下。
预防措施:
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白露节前后,气温、水温逐渐下降,一般平均气温低于水温,鱼类新陈代谢缓慢,生长日趋减弱。
由于气温、水温适宜,也是不少病原体繁衍的高峰,因而这时是鱼病发生的第二个高峰季节。特别是草鱼在此时最容易发病,应及时注意均匀投食和吃食卫生。
药物预防主要针对细菌性、寄生虫性以及病毒性鱼病,如: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鳃隐鞭虫病等等。
同时,该阶段的水质问题也很严重,因为经过伏天几个月的生长旺季的大投料,鱼儿的排泄及池中废物相当大,水质会很肥沃,到秋天时水质可能会恶化,因此,调节水质也是工作重中之重。
此阶段鱼类处于生长旺季。若前期投喂饲料过量,易造成肝胆综合症和脂肪肝鱼,使鱼体质下降。
此时也属细菌性鱼病的爆发时期,水质条件较差,是发病严重时期之一,此阶段养殖者应高度重视防治鱼病。
预防措施:
伏天的到来,气温高,吃食量大,水体最容易缺氧,蓝藻常会顽固性暴发,会让人处于高度、紧张的戒备情绪之中。
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泛塘死鱼的恶性事件。因此,本阶段的工作以加水换水,开机增氧,改水调水为重点工作,其次是防止暴发性流行性鱼病的发生,虫菌双杀+水质调控为必须的工作流程。
此阶段由于受台风、大风的影响,雷雨、阵雨天气较多,天气也开始转凉,水体溶氧波动剧烈,养殖鱼的密度高。
极易引起缺氧、泛塘。此阶段应注意轮捕达到上市规格商品鱼销售,减小塘中的养殖密度,多投放氧化改底剂调节水质。
预防措施:
此阶段最易爆发细菌性败血症病,寄生虫次之,缺氧泛塘也时有发生,危害主要鱼类有鲫鱼、鳊鱼、鳙、鲢等,按相应的预防措施即可。
鱼类发病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规律性,4-5月、8-9月是一年中气候两次变更的季节。
鱼类对环境变化必须进行生理性调节,以适应春暖冬寒的自然变化,这两个时期是鱼类生理上的薄弱环节,对外抵抗能力较差。
加上这两个时期气温、水温比较适中,病原生物容易繁衍。一旦病原生物侵袭,就容易引发鱼病。
因此这两个关键时期更要认真做好鱼病综合预防工作,以期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塘口中亚硝酸盐的来源以及含量过高怎样调控?
亚硝酸盐是养殖鱼塘中氮元素循环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之一,饵料被鱼类摄入后消化吸收,额外的氮被转化成氨,氨被作为废物排泄到水里。
同时,未被利用的残余饵料、动植物残体和排泄物等其他有机物在氨化细菌的作用下也转化为氨,从而使得养殖系统中积累大量的氨氮。
溶解氧充足时,产生的氨氮可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硝酸盐,这是一个耗氧、耗碳的过程,亚硝酸盐是其中不稳定的中间产物。
在缺氧条件下,硝化作用生成的硝酸盐可经反硝化作用转化为氮气离开养殖系统,亚硝酸盐同时也是这一过程中不稳定的中间形式。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养殖水体中产生亚硝酸盐的2个最主要的过程,因此,亚硝酸盐的产生取决于水体中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强弱。
所有影响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进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都可能影响亚硝酸盐的产生。
此外,一些化肥、农药及抗生素的使用,甚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物排放进入河流或池塘中都可能影响水中亚硝酸盐的产生。
亚硝酸盐对鱼虾的毒性较强,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鱼虾的呼吸作用由鳃丝进入血液,使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和氧结合的能力。
使鱼类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下降,影响运输氧气的功能,出现组织缺氧,甚至窒息死亡。
在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止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清除池底淤泥。改善池底环境,减少水中含氮有机物的含量,从根本上消除亚硝酸盐产生的条件和物质基础。
(2)严格控制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和管理水平,把池塘单位水体的生物承载量维持在比较合理的水平。
(3)使用优质适口的全价配合饲料,尽量减少使用粉末饲料,以免对养殖水体造成污染。
(4)合理设计池塘进排水系统,提高换水效果。
(5)从养殖中期开始,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及EM菌等微生态制剂对改善水质和降解亚硝酸盐有一定作用。
另外,定期使用磷肥对促进氮素的转化有积极作用。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