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养鱼必备!水产养殖中出血病都有哪些症状,原来高手都是这样安全用药!

养鱼必备!水产养殖中出血病都有哪些症状,原来高手都是这样安全用药!

更新时间:2021-06-30 14:59:42       来源/作者:水产门户网



微信图片_20210630150227.jpg


【病原体】 草鱼呼肠孤病毒,又名草鱼出血病病毒。

【流行情况】 相继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上海、四川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各主要养鱼区流行。



草鱼、青鱼和麦穗鱼都可发病,但主要危害草鱼,2.5~15.0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发病死亡率一般在30%~50%,高的可达60%~80%,危害极为严重,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能患病。


近年来由于各地忽视了免疫工作,草鱼病毒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本病通常发生于6月下旬到9月中旬。


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量偏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率偏高,水温变化较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易发生流行;


水温在12℃以下及34.5℃以上时也有发生。从健康鱼感染到疾病发生需7~10天。一旦发生,常导致急性大批死亡。


【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


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


主要症状表现在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眼球突出。


大多数病鱼在剥去皮肤后,可见肌肉呈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


剥开腹腔,可见肠道全部或部分因肠壁充血而呈鲜红色,但仍具有韧性,肠内无食物,但很少有气泡或黏液,可区别于细菌性肠炎病。


肠系膜及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脏、脾脏、肾脏有出血点或血丝。


一般鳃部无明显病变,但由于内出血而导致鳃部苍白,故称“白鳃”,也有的鳃瓣呈红色斑点状充血。上述症状可在各病鱼中交替出现。


按其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3个类型,可同时出现,也可交替出现。


(1)红肌肉型


主要表现为肌肉明显出血,呈鲜红色,但体表无明显症状,与此同时鳃瓣则往往严重失血,出现“白鳃”。5~10厘米的草鱼鱼种易出现此种症状。


(2)红鳍红鳃盖型


主要表现为鳍基、鳃盖、头顶、眼眶、口腔等处有明显出血点,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或仅局部出现点状充血。10厘米以上的大草鱼鱼种易出现此种症状。


(3)肠炎型


主要表现为肠道严重充血,体表和肌肉充血现象不明显,各种规格的草鱼鱼种均可见到。


【诊断】 通过肉眼观察诊断,主要是充血、出血。


发病鱼一般体色为暗黑而微带红色,部分病鱼的口腔、下颌、头顶或眼眶周围、鳃盖、鳍条基部表现为充血,严重时眼球突出;小的鱼种,在阳光下或灯光下透视,可见皮下充血现象。


【防治方法】


01  预防



1)池塘消毒。


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并用200克/米3的生石灰或20克/米3的漂白粉(含有效氯30%)泼洒消毒。


2)下塘前药浴。鱼种下塘前,用聚维酮碘30克/米3药浴20分钟左右。


3)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或三氯异氰尿酸0.3克/米3或漂白精0.1~0.2克/米3。


4)人工免疫预防。


发病季节到来之前,人工注射草鱼出血病弱毒疫苗或草鱼出血病病毒细胞灭活疫苗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保护草鱼安全度过当年本病流行季节。



02  药物治疗



1)大黄粉。每100千克鱼种每天用0.5~1.0千克大黄粉,拌入适量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喂1星期。


2)喜旱莲子草(水花生)等。每50千克鱼种用水花生5千克、大黄粉0.5千克、韭菜1千克、大蒜0.25千克、食盐0.25千克,将水花生、韭菜、大蒜捣烂拌入食盐、大黄粉,加入面粉、麦麸或浮萍等5~10千克制成药饵投喂,连喂7~10天。


3)使用强力杀菌消毒剂,每亩水深1米用量为500克;同时每100千克鱼,每天用4%的碘液60毫升拌饵投喂4天。


4)每万尾鱼种用枫香树叶0.5千克,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热开水浸泡过夜,与饵料混合后投喂,连用5天。


5)三黄散(大黄、黄芪、黄檗三者的比例为5∶3∶2)与磺胺类药物联用,剂量参照药品说明书,连喂5~7天为1个疗程。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