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虾类专题  >>  高温、台风、暴雨轮番来袭,正确应对才能保收增收!

高温、台风、暴雨轮番来袭,正确应对才能保收增收!

更新时间:2021-08-11 13:00:00       来源/作者:水产门户网



近期持续高温天气及台风暴雨轮番侵袭我国华东及华南多省,不仅多地虾塘水质出塘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恶化,病死虾出塘比例也大幅增加。在今年第6、第7号台风影响之前,华南多地就已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高温天气,不少虾塘水温长期保持在28℃以上,加上塘中对虾存塘密度较大,水体富营养化、氨氮比急剧上升的现象非常普遍,从而导致虾病高发。不少养殖户反馈,在对虾发病初期,几乎每天都出现两三斤死虾,随着水质继续恶化,进而每天出现10多20斤死虾,且在对虾蜕壳期就是死虾最高峰的阶段,每天死掉上百斤虾都很常见,严重的就会绝收。而在最近,几个台风轮流侵扰华东华南一带,持续几天的强降雨天气也使不少虾塘水质出现剧烈变化。由于虾塘被大量雨水冲刷,水体溶氧下降,水质、底质环境恶化,不少塘口的对虾出现应激和中毒,进而浮头乃至死亡;另外,虾塘水温及酸碱度也因大量雨水的进入而快速变化,导致对虾应激加剧。而在暴雨过后虾塘水体浑浊、分层,诱发倒藻并大量滋生细菌,使对虾发病率近期不断攀升。

微信图片_20210813141723.jpg


      【定期检测水质】

      必须保持定期检测水质的习惯,对虾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在对虾养殖过程中通常用溶解氧、pH值、氨氮、硫化氢、盐度、水色的味道和透明度等来表示。注意溶解氧最好能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一般不应低于3.5毫克/升;氨氮和硫化氢在水体中的浓度和含量分别应该控制在0.5毫克/升和0.1毫克/升以下;pH值应控制在7.6~8.8为宜;透明度前期最好低一些,后期高一些,大约控制在30-60厘米之内;味道是说明池塘底层水,特别是底泥是否有腐败有机物质的指标,如果水体发黑,有腥臭味,说明水下腐败的有机物质太多,容易引发病害。

微信图片_20210813141729.jpg


      【注意调水改底】

      良好、稳定的水质是养虾的基础,不仅能预防病害发生,也是保障产量的前提,稳定的水体是可控生态养殖理念“好水”的标准之一,虾塘肥水是稳定水体的最好方法。建议在入秋之后、气温所有变化时,对虾塘定期解毒,补充碳源,稳定、净化水质;天气变化大时及时补肥稳水。另外,养水先养底,如果池塘频繁返底,水质严重恶化,病原增加,对虾极易发病,需注意提前加大改底频率做好预防才是明智之举,少量多次使用温和改底剂等改良底质。

微信图片_20210813141734.jpg


      【注意补钙】

      注意关注水体中钠、镁、钙等离子组成,尤其是在对虾蜕壳的关键期,钙的 吸收对对虾尤为重要。由于蜕壳期是虾体最虚弱的时候,基本上不进食,此时虾体储存的钙质流失严重,若外界没有及时补充,南美白对虾吸收不到水体提供的钙,容易引起对虾蜕壳不遂,蜕壳后硬壳时间过长,若此时遭受细菌侵袭或者出现应激,极容易批量死亡。所以要通过人为的方式来补充水体中的钙质,对虾通过呼吸和身体的渗透吸收水体中的钙和能量得以己用。

微信图片_20210813141740.jpg


      【严防倒藻】

      水体富营养化往往是藻类旺盛生长的开始,且很快这些藻类就会进入死亡期,形成倒藻,人体一旦倒藻,底部有机物、腐败物质累积加上水体的氧气特别是底部氧气不足,容易引起底部大量厌氧型、异养型的有害细菌滋生,很有可能引起池塘“返底”现象。另外,虾塘环境讲究藻相平衡,保持藻相平衡必须要从源头抓起,即在未放虾苗之前就做好肥水,可连续用10-15天时间专门肥水育水,天天施放有机肥,可增强藻相牢固性。

微信图片_20210813141745.jpg


      【适当换水】

      换水应适当,建议一边加注新水,一边抽出底水。换水时间以早晚为宜,切忌大排大灌,注意保持水位的稳定。如果在养殖中后期盐度达到32以上,日晒时盐度会继续升高,又无淡水可加,此时建议每天可酌情排出少量池水,加入蓄水池的水,日换水量控制在10%-15%以内。养殖后期(60天后),每天排污次数具体掌握,安排在当日投喂饲料1小时后进行,傍晚注入蓄水池的新水至原有水位。

微信图片_20210813141750.jpg


      【严防弧菌】

      对于弧菌大量滋生、水质恶化比较严重的池塘,并不建议养殖户过度使用消毒剂,主要是由于消毒剂有刺激性,长期的使用传统的消毒剂,除了杀死有害细菌,还会杀死大量的有益菌和藻类,打破水体的生态平衡,使用不当的话,使对虾产生应激反应,趴边上草、不吃食等现象,重则会造成对虾大量死亡。建议养殖户使用抑菌抑菌、以菌吃菌的方式防治弧菌,更具有针对性,也比较安全。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