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2025年5月广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2025年5月广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更新时间:2025-04-30 10:02:59       来源/作者: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省5月份气温逐渐升高,平均气温在25℃~30℃之间,水温也相应上升,适合大多数水产动物的生长和繁殖。然而,高温也加速了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增加了病害的发生风险。此外5月份降水较为频繁,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养殖户需提前做好防洪、排水措施,防止因暴雨引发的水质突变和病害暴发。降水过多会导致池塘水体环境变化,如溶氧降低、水质恶化、pH值波动等,从而引发应激反应,降低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增加病害感染几率,养殖生产者要及时做好水质调控和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工作。通过对2024年同期数据的分析,结合气候、养殖环境等因素,对2025年5月水产养殖病害进行预测预报,旨在为养殖户提供参考,提前做好防控准备。

根据全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点提供的最近病害信息和去年测报数据及资料,现对5月份主要监测品种的主要易发疾病、重点关注区域等作如下预测预报:

一、病情预测

(一)鱼类病害

(1)细菌性疾病: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是一类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通常表现为败血症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大规模死亡,往年同期在多个监测点均有上报,如广州市、中山市等测报点。该病的流行时间从4月初至12月底,流行水温9℃~34℃,预计2025年5月,该病仍可能在草鱼、鲢鱼、鳙鱼等品种中出现,尤其是在水质较差、养殖密度较高的池塘,养殖者需要注意优化水质管理、控制养殖密度、科学投喂及定期消毒。

2.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肠炎病在草鱼、黄颡鱼、罗非鱼等多个淡水鱼类品种中均有发病记录,该病主要由气单胞菌、肠杆菌等细菌引起,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时,鱼体表现为食欲减退、行动迟缓,解剖可见肠道充血、发炎,肠内充满黄色黏液或血脓。细菌性肠炎病在水温20℃~30℃时发病最为严重,2025年5月,随着气温升高和水温上升,细菌性肠炎病在草鱼、黄颡鱼、罗非鱼等品种中发生的风险依然较高。特别是养殖密度较高的池塘,若不加强水质管理和投喂管理,发病几率将进一步增加。养殖者需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使用优质饵料,定质定量投喂,适当投喂护肠保肝产品,增强鱼体免疫力。

3.鱼类爱德华氏菌病:鱼类爱德华氏菌病在全省多个监测点均有发病记录,主要涉及黄颡鱼、乌鳢等养殖品种。该病由爱德华氏菌引起,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死亡率。发病时,鱼体表现为食欲减退、行动迟缓,体表出现溃疡,解剖可见内脏器官充血、出血。爱德华氏菌病在水温20℃~30℃时发病最为严重,2025年5月的水温条件适合该病的发生,随着气温升高和水温上升,鱼类爱德华氏菌病在黄颡鱼、乌鳢等品种中发生的风险依然较高。特别是养殖密度较高的池塘,若不加强水质管理和投喂管理,发病几率将进一步增加。

(2)病毒性疾病:

1.虹彩病毒病:虹彩病毒病是由虹彩病毒科病毒引起的一种对水产养殖业具有重大影响的疾病。在鲈鱼、鳜鱼和乌鳢等多种鱼类中发病频繁,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死亡率,在佛山市、中山市等监测点均有上报。发病时,鱼体表现为食欲减退、行动迟缓,体表出现出血点,解剖可见内脏器官充血、出血。2025年5月,该病毒可能继续威胁这些鱼类品种,尤其在水温适宜(28℃~30℃)时,病毒复制活跃,易引发大规模感染。佛山市和中山市等主要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2.传染性脾肾坏死病:在鲈鱼、鳜鱼和乌鳢等品种中曾有病例。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病,死亡率较高。发病时,鱼体表现为食欲减退、行动迟缓,体表出现出血点,解剖可见脾肾肿大、充血。28℃~30℃是该病的最适流行水温,2025年5月高温季节,需重点监测鲈鱼、鳜鱼和乌鳢等品种。佛山市和中山市等主要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3.弹状病毒病:弹状病毒病是主要危害鱼类苗种的暴发性疾病。在鲈鱼、鳜鱼和乌鳢等苗种中危害严重。该病主要症状为患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靠池塘边漫游,解剖可见肝脏严重肿大、出血,脾脏肿大,鳔严重出血,胃肠空,肾脏严重肿大。水温在25℃~28℃最易发病,发病后死亡率可高达100%,2025年5月,该病可能继续影响这些品种,尤其是在水温变化较大或养殖环境应激因素较多时,鱼类免疫力下降,易感染此病毒,尤其是苗种阶段,防止病毒传播。佛山市和中山市等主要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3)寄生虫性疾病:

1.车轮虫病:主要危害多种鱼类的鱼苗、鱼种阶段,流行的高峰季节为5~8月,水温20~28℃。在草鱼、黄颡鱼、鳜鱼等多种鱼类中广泛发病。2025年5月,随着水温升高,车轮虫繁殖速度加快,该病在各类淡水鱼中发生风险较高,尤其在水质较差、有机质含量高的养殖水体中,需重点关注高密度养殖区,做好清塘消毒、鱼种消毒、合理放养和水质调控。

2.指环虫病: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鳃病。它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在草鱼、鳜鱼、鲈鱼等品种中发病。2025年5月,水温适宜指环虫生长繁殖,鱼类鳃部易受感染,影响呼吸功能,导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该病在各类淡水鱼中发生的风险较高,需重点关注高密度养殖区。

3.锚头鳋病:锚头鳋在水温12℃~33℃都可以繁殖。对淡水鱼类各龄鱼都可危害,其中尤以鱼种受害最大,当有四五只虫寄生时,即能引起病鱼死亡。在草鱼、乌鳢、鲈鱼等品种中曾有发病。该病主要通过锚头鳋在水中游动寻找宿主而传播,病鱼通常呈烦躁不安、食欲减退、行动迟缓、身体瘦弱等常规病态。2025年5月,随着鱼类活动范围增大,感染几率可能增加。为了有效防控锚头鳋的寄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清塘时进行严格的消毒,以杀灭底泥中的虫卵;其次,在放入鱼苗时确保其体表无虫;最后,确保水源不带虫卵或幼虫。在目前的养殖技术下,这是防控锚头鳋寄生的最有效方法。

4.刺激隐核虫病:刺激隐核虫病俗称“白点病”或“海水小瓜虫病”,主要危害卵形鲳鲹、石斑鱼和多种鲷科鱼等海水鱼类,发病水温为22℃~26℃。水体有机物含量高、水流缓慢、养殖密度过大情况下可诱发该病暴发。2025年5月,随着水温升高,刺激隐核虫繁殖速度加快,该病在各类海水鱼中发生的风险较高,需要重点关注全省各沿海养殖区域,控制养殖密度,合理布局,促进海域水流通畅,改变投喂量,加强残饵及死鱼、病鱼的管理。

(二)虾类病害

(1)细菌性疾病:

1.弧菌病:在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虾类品种中发病较多。随着气温升高,水体中弧菌数量可能增加,虾类摄食或通过伤口感染弧菌的风险也相应增大。5月份高温季节虾塘土池多数投苗20~60天,正是生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病害的发生与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此阶段需重点关注弧菌病,在水温28℃以上,弧菌的繁殖速度明显增快,同时养殖虾类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全省各虾类主养区需重点关注,加强防控,做好水质管理和病原菌监测。

(2)病毒性疾病:

1.十足目虹彩病毒病:在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品种中发病频繁。十足目虹彩病毒感染可引起养殖对虾短时间内暴发大面积死亡,累计死亡率可达到80%以上,由于此病传染性极强,邻近的池塘感染率高,多为片区集中爆发,且排塘率高,一定要注意预防。患病虾出现空肠、空胃、肝胰腺颜色变浅萎缩、软壳和部分个体体色变红等症状,濒死个体会失去游动能力,沉入池底。2025年5月,需加强监测,防止病毒传播。全省各虾类主养区需重点关注,加强防控。提倡鱼虾混养,清除病虾。通过搭配一定数量的肉食性鱼类如花鲈或革胡子鲶等,将体弱、带病的对虾进行及时有效清除,切断病原在养殖池的水平传播路径,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3)其他疾病:

1.虾肝肠胞虫病:在南美白对虾中曾有发病,虾肝肠胞虫感染的对虾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它们能够正常摄食,肠道内充满食物。然而,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对虾可能会出现肝胰脏颜色加深、萎缩的症状,少数个体还可能出现白便。该病影响虾类的生长和免疫力,受感染的对虾生长速度会大幅度下降,甚至停止生长,导致个体间规格差异很大,许多受感染的对虾个体重量停滞在4.0~5.0克之间。2025年5月,需注意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防止虾肝肠胞虫传播。全省各虾类主养区需重点关注。同时对虾养殖业者应重视对虾苗种的检疫,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避免应激刺激,并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和病害监测,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二、防控措施建议

广东省5月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水温逐渐升高,广东省水产养殖生产步入繁忙的季节,大多数养殖品种已进入正常摄食的快速生长期,养殖户应高度重视,提前做好各项防控准备工作,加强日常管理,密切关注养殖生物的健康状况。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措施,降低病害发生风险,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检测和检疫力度。通过检测和检疫措施,从源头上选取优质苗种,杜绝苗种携带病毒进入到养殖环境中,保障苗种质量,增强苗种抗病害能力。养殖过程中,注意水产养殖动物的常规病害检测,时刻监控养殖动物的病害状况,及时发现病害征兆,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防止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二)加强日常生产管理。做好养殖池塘工具消毒工作,定期用国标渔药氯制剂、碘制剂或生石灰等对池水消毒,及时调节水质或加注新水,保持优良水质环境。投喂新鲜、营养均衡的饵料,避免投喂变质或过期的饲料。根据养殖生物的摄食习性和生长阶段,合理控制投喂量,防止残饵过多污染水体。保持合理养殖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和改善养殖环境,加强巡塘,发现缺氧应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保持池塘溶氧充足。

(三)做好养殖生产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捕捞或转塘操作,减少鱼体受伤的机会,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养殖户应定期观察养殖生物的摄食、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病害诊断。可定期采集水样和养殖生物样本,送至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四)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和加强水质管理。每年的4月至6月份是广东省强对流天气多发期,受其影响,局部地区可能会出现持续暴雨天气,暴雨、洪水中裹挟大量泥沙、有机质和其他杂物,养殖品种应激反应大,抵抗力下降,养殖水生动物易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容易引发病害。因此,养殖户需提早采取预防措施,调节好水质,减少水体环境突变而带来的应激反应。

(五)做好无害化处理。及时打捞水体和底泥中的死鱼,以防病原滋生,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具体可参照《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SC/T 7015-2022)执行,切忌将死鱼随地乱扔,以免病原传播。同时要对打捞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传染。

(六)及时报告疫情。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等异常现象,要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如隔离发病个体、消毒养殖环境等,防止病情的扩散。

(七)规范使用药物。一旦发病,要认真检查,仔细分析,就近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精准诊断,精准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前提,只有明确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用药时做到科学、规范使用药物,选择“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4年1、2号)”中已批准使用的药物,禁止使用违禁药物,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八)适当补充营养。定期投喂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可以增强养殖品种的体质,提高其抗病力。增强体质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通过增强体质,可以让养殖品种更好地抵抗病原体的侵袭。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预防措施,通过合理投喂、科学管理等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一旦发病,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病害防治方法应根据养殖品种的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施,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请关注“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或登录“www.adds.org.cn(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的“常见疾病栏目”)”查询,了解相关疫病防控常识,收看相关专家讲堂。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