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警惕!高投喂模式下加州鲈 “脂肪肝” 的三大诱因与防控要点

警惕!高投喂模式下加州鲈 “脂肪肝” 的三大诱因与防控要点

更新时间:2025-07-08 10:57:00       来源/作者:科学养鱼


1. 发生特点

加州鲈天生的糖类代谢存在缺陷,其体内葡萄糖激酶等关键酶的活性较低,这使得加州鲈对饲料中糖类的利用受到很大限制。这种缺陷导致糖类在进入体内后不能被及时有效地转化为能量或者其他有用的物质,容易在体内堆积。由于糖类代谢的缺陷,当摄入一定量的糖类后,多余的糖类会通过一些迂回的代谢途径参与脂肪的合成。同时,糖类代谢障碍还可能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等,进一步扰乱体内的代谢平衡,使得脂肪的合成增加而分解减少,从而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的积累。尤其是在夏季养殖高峰期时,往往为了刺激鱼体快速生长,由于使用高营养指标的配合饲料投喂、过量投喂等,导致鱼体肝脏消化吸收负荷加重,造成营养物质堆积,出现“脂肪肝”,影响鱼体健康。

image.png

2. 典型症状

患病鱼类早期无明显的体表症状,仅见食欲不振,摄食明显减少,生长缓慢等不易察觉的现象,死亡也很少。病理解剖后能发现肝脏表面有脂肪组织块积累,肝脏较明显肿大,严重时会出现花斑、发白、发黄等现象,肝脏触感偏硬,有的肝脏组织中有白色颗粒,甚至坏死。此外,肠管表面伴随脂肪覆盖明显的现象。

image.png

3. 诱因分析

3.1 饲料因素

(1)高能高蛋白饲料

在追求快速生长的养殖目标下,养殖户往往投喂高能高蛋白饲料。过量的蛋白质和能量在鱼体内不能被及时代谢,多余的部分会转化为脂肪在肝脏中积累。有研究发现,当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长期高于加州鲈的实际需求时,肝脏中的脂肪合成酶活性会增强,促使更多的脂肪合成并储存于肝脏。 

image.png

(2)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过多

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是导致营养性“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州鲈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当饲料中的脂肪含量超过其消化能力时,未被消化的脂肪会在肝脏中堆积。同时,饲料中糖类含量过高时,过多的糖类也会转化为脂肪在肝脏储存。Zhou等(2020)研究发现,当饲料中脂肪水平达到20%时,加州鲈鱼体肝脏内的脂质大量堆积,并且伴随脂质代谢相关酶CPT1和AMPK的活性显著升高。

(3)维生素及矿物质的缺乏

胆碱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它在鱼类肝脏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代谢、防止脂肪积累和预防组织病变。在饲料中添加适当的胆碱,适宜添加量为6.58mg/kg,可以提高加州鲈肝脏中脂肪酸延长酶(elovl5)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基因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肝脏中脂肪的堆积(Chao等,2023)。由此可见,缺乏胆碱也是引起加州鲈肝脏脂质堆积及损伤的原因之一。

(4)饲料油脂的氧化

饲料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油脂不可避免地发生氧化反应。饲料油脂的氧化会导致脂肪代谢障碍,使肝细胞脂肪增加、变性形成“脂肪肝”。Xie等(2020)在加州鲈的研究中发现,饲料中的氧化鱼油增加会导致鱼体内的血脂含量增加,且显著影响肝脏中磷脂和甾醇的代谢。而Yin等(2018)研究发现,氧化鱼油会降低加州鲈肝脏的抗氧化水平,并导致肝脏脂肪的积累加剧。

3.2 环境及病理因素

(1)水质恶化—氨氮、亚硝酸盐超标

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过高时,会对加州鲈的肝脏造成损害。氨氮会干扰肝脏细胞的正常代谢,影响肝脏的解毒功能。亚硝酸盐进入鱼体后,会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肝脏处于缺氧状态,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导致脂肪的积累。而且研究表明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长期超过0.2mg/L(杨斯琪,2020),亚硝酸盐浓度超过0.1mg/L时(阳苏舒,2024),加州鲈肝脏中的脂肪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会发生显著变化,脂肪分解酶的活性降低,而脂肪合成酶的活性相对升高,从而促使脂肪在肝脏内的积累。 

image.png

(2)藻毒素、重金属物质

养殖水体中的藻类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藻毒素,如微囊藻毒素。藻毒素进入加州鲈体内后,会对肝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破坏肝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此外,水体中的重金属物质,如汞、镉等(殷玉婷,2022),会在肝脏中富集,干扰肝脏内的酶系统,导致脂肪代谢障碍,进而引发“脂肪肝”。

3.3 药物因素

在加州鲈养殖过程中,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经常使用杀虫药和抗生素。然而,长期或过量使用这些药物会对肝脏造成损害。某些抗生素会干扰肝脏细胞内的线粒体功能,影响能量代谢,使肝脏细胞对脂肪的转运和代谢能力下降。杀虫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抑制肝脏中的解毒酶,使肝脏更容易受到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害,从而增加营养性“脂肪肝”的发病几率。

3.4 病原性因素

嗜水气单孢菌、鲁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感染加州鲈后,会引发炎症反应。炎症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使肝脏细胞的代谢紊乱。细菌感染会导致肝脏内的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释放增加,这些炎症因子会抑制脂肪分解酶的活性,促进脂肪合成酶的活性,从而促使脂肪在肝脏内的积累(于明,2024)。病毒感染也会类似地干扰肝脏的代谢功能,增加营养性“脂肪肝”的发病风险。 

image.png

4. 预防及控制措施

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科学防控策略。

(1)营养均衡,科学搭配

选择营养均衡、优质的鲈鱼专用配合饲料,定期适当添加中草药、保肝利胆、肝胆舒灵素、胆汁酸等功能性添加剂,促进饲料消化、吸收和增强糖脂代谢能力从而保护肝脏健康。

(2)合理控料,科学饲喂

在幼鱼阶段,每天投喂量占鱼体重的3%~5%,成鱼阶段每天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3%(但言等,2022)。尤其是当水温过高,随着水温的升高适当减少投喂次数或投喂量,早上投喂一顿或停饲;养殖水环境好的塘口可早晚各投喂一次,但晚上应少量投喂,防止夜间缺氧。

(3)适当调水,改善环境

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对养殖水体进行调节。注重日常水质管理,控制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过度生长繁殖,及时杀虫除藻,注意观察水色变化。水色以黄褐色、黄绿色为宜,注意防治蓝藻。保持水体的pH、溶氧等水质指标稳定。将水体的pH控制在7.0~8.5之间,溶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

(4)适宜密度,减少应激

在养殖过程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根据不同的养殖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切忌盲目追求产量,养殖过程中维持好池塘水质条件,减少养殖应激。

(5)注意事项

在发病期间尽量减少杀虫药、抗生素等的使用。这些消杀品的使用,均会进一步加剧“脂肪肝”病变。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