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技术应用  >>  不同养殖品种、对养殖管理者的需求

不同养殖品种、对养殖管理者的需求

更新时间:2025-02-20 09:48:47       来源/作者:渔水缘


鱼塘养殖不同品类的水产品时,需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环境需求,针对性管理。以下是常见养殖品类的关键注意事项、供各位养殖朋友参考:

一、常见淡水鱼类

1. 草鱼

水质要求:需高溶氧(>5 mg/L),定期换水避免氨氮超标(<0.2 mg/L)。

饲料管理:以草料为主,需清洗消毒(如0.1%高锰酸钾浸泡),避免霉变草料引发肠炎。

疾病防控:易发烂鳃病(病原:柱状黄杆菌)、赤皮病,定期用生石灰(20 kg/亩)或二氧化氯消毒水体。

混养建议:可与鲢鳙混养,利用其摄食残饵的特性。

2.鲤鱼/鲫鱼

底质管理:底栖习性易搅动底泥,需定期清淤(每1-2年一次),防止硫化氢积累。

投喂技巧:鲤鱼贪食,需控制投喂量(日投饵率3-5%),避免过饱引发肠炎。

寄生虫风险:锚头蚤、车轮虫高发,可用0.3 ppm敌百虫全池泼洒。

3.罗非鱼

水温控制:临界低温为12℃,低于10℃会死亡,北方需搭越冬棚(水温≥16℃)。

耐低氧风险:溶氧低于1 mg/L仍存活,但长期低氧影响生长,需增氧机辅助。

种质退化:避免近亲繁殖,定期引入良种(如吉富品系)。

4. 鲢鱼/鳙鱼(滤食性)

藻类管理:鲢鱼控蓝藻(易水华),鳙鱼控浮游动物,需平衡藻相(透明度30-40 cm)。

混养比例:占总放养量15-20%,过量会抑制浮游生物繁殖。

二、特种水产

1. 虾类(如南美白对虾)

水质关键指标:pH 7.8-8.6,盐度5-15‰(淡水养殖需逐步淡化)。

应激管理:脱壳期增氧(溶氧≥5 mg/L),补充钙质(泼洒10 ppm葡萄糖酸钙)。

病害防控:白斑病(WSSV)无特效药,需严格消毒(聚维酮碘1 ppm),避免温度骤变。

2. 河蟹

栖息环境:种植水草(覆盖率40-50%),如伊乐藻、轮叶黑藻,供隐蔽和脱壳。

脱壳期管理:增加动物性饲料(如螺蛳占比30%),泼洒维生素C(2-3 ppm)减少应激。

敌害防控:防水鸟、青蛙,可用防鸟网或设置障碍物。

3. 甲鱼(中华鳖)

分级养殖:按规格分池(幼鳖、成鳖),避免互残(密度≤3只/㎡)。

越冬管理:水温低于15℃停食,保持池底泥沙厚度20 cm供冬眠。

腐皮病防治:发病时用氟苯尼考(10 mg/kg体重)拌饵投喂,连用5天。

三、冷水鱼类(如虹鳟、鲟鱼)

image.png

水温控制:虹鳟最适12-18℃,夏季需遮阴或引冷泉水(如水温超22℃死亡率升高)。

高溶氧需求:溶氧需≥6 mg/L,采用流水养殖(流速0.2-0.3 m/s)。

饲料蛋白要求:虹鳟需40%以上蛋白,鲟鱼需35-40%,脂肪含量8-12%。

image.png

四、通用管理要点

1. 水质监测:每周检测pH、氨氮、亚硝酸盐,高温季节每天测溶氧(黎明前最低)。

2. 防泛塘:备增氧机(0.3 kW/亩),雷雨前泼洒增氧剂(如过氧化钙200 g/亩)。

3. 密度控制:草鱼800-1000尾/亩,南美白对虾(淡水)5-8万尾/亩,避免拥挤胁迫。

4. 季节管理:

春季:消毒清塘(生石灰75 kg/亩),肥水培育天然饵料。

夏季:增氧防暑,加深水位至2 m以上。

秋季:加强投喂育肥,同时预防温差大引发的寄生虫病。

五、混养模式参考

鱼-虾混养:草鱼(200尾/亩)+南美白对虾(5万尾/亩),注意虾苗投放时间(鱼体长≥15 cm后再放虾)。

鱼-蟹共生:鲫鱼(500尾/亩)+河蟹(600只/亩),需设置蟹岛并分阶段投喂。

通过科学管理细节(如精准投喂、定期消毒、环境调控),可显著降低风险,提升养殖效益。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