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引起水产养殖应激的情况、后果、对症处理方案

引起水产养殖应激的情况、后果、对症处理方案

更新时间:2025-09-19 10:51:51       来源/作者:渔水缘


水产养殖生产中,鱼类应激其实是很常见的问题,因为鱼类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今天我们分成三个部分说:常见应激原因→应激后果→处理方法(按应激类型分类)。有的鱼在养殖初期,以及体内健康度比较好,对抗应激的免疫是很强的,但是到养殖的中后期,随着体内毒素的增加,环境的恶化,对外界的抵抗力就没有那么强了,所以后期的应激风险更大,也更不好处理,今天我们聊聊不同应激反应对症及方案!供各位养殖朋友参考:

一、鱼类应激的常见原因

1.环境因素

水质恶化: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溶氧不足,pH值异常等。

温度突变:如暴雨导致水温骤降或夏季高温。

天气突变:如暴雨、寒潮等极端天气。

2.养殖管理因素

高密度养殖:空间拥挤、资源竞争、社会压力大。

捕捞与运输:拉网、称重、转运等操作造成机械损伤与惊吓。

投喂不当:突然更换饲料、投喂不规律或营养不均衡。

噪音与惊扰:机械噪音、人员频繁走动、强光照射等。

3.生物因素

病原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袭。

种间竞争:混养品种间攻击性强、领地意识重。

4.人为操作因素

操作粗鲁:如鱼体离水时间过长、体表检查不当。

频繁用药:刺激性药物使用过多或频率过高。

二、鱼类应激的后果

1.生理层面

激素水平升高: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

免疫力下降:长期应激抑制免疫系统,易感染疾病。

代谢紊乱:血糖升高、渗透压调节失衡。

生长受阻:摄食减少、消化吸收能力下降,生长缓慢。

2.行为层面

游动异常:如跳跃、狂游、浮头、趴边等。

集群性下降:分散、藏匿、逃避行为增多。

3.病理层面

应激性疾病:如“灯笼病”“狂游病”等,死亡率可达50%-90%。

继发感染:体表黏液减少、鳞片脱落,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

三、鱼类应激的处理方法

1.改善水质与环境

增氧:保证溶氧不低于6 mg/L。

调节pH值:使用生石灰或藻类调节剂。

定期换水:保持水体清洁,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积累。

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稳定水质。

2.科学管理操作

减少惊扰:避免频繁拉网、强光照射、噪音干扰。

规范捕捞与运输:操作轻柔,避免鱼体离水时间过长。

合理密度:根据品种和生长阶段控制养殖密度。

逐步更换饲料:新旧饲料混合投喂1-2周过渡。

3.营养与免疫增强

添加抗应激剂:如维生素C、E、谷氨酰胺、抗应激复合物。

使用免疫增强剂:如保肝护胆制剂、益生菌、中草药。

科学投喂:定时、定点、定质、定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4.针对不同应激的定向处理

1.png

四、总结建议

鱼类应激是水产养殖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危害不仅体现在短期死亡,更在于长期影响鱼体健康与养殖效益。应坚持“防重于治”的理念,从水质管理、操作规范、营养强化三方面入手,构建稳定的养殖生态系统,才能有效减少应激发生,提升养殖成功率。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