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暨智慧渔业发展大会在珠海举行
更新时间:2025-04-28 10:33:04 来源/作者:海洋与渔业杂志
作为2025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同期举办活动之一,蓝色粮仓 智慧海洋——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暨智慧渔业发展大会于4月25日在珠海国际航展中心举行。大会由珠海市会展集团、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联合主办,汇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业界300名代表,共同探讨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化路径与智慧渔业创新实践,为广东打造海洋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
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苏跃朋致辞时表示,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该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为引领,锚定全市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珠海海域养殖产量4.97万吨,同比增长97%,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个,养殖平台4座、重力式网箱364口,养殖水体达11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30%。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之年,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将紧抓“五步工作”——做尖养殖装备、做优陆海接力、做强产业集群、做特渔旅融合、做大深海养殖,持续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抓手,奋力打造“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再造“海上新广东”贡献珠海力量。
大会专题报告环节,来自国内知名院校、科研中心、知名企业的代表,围绕培育现代海洋牧场产业集群、珠海海洋牧场范式的应用实践、大型深远海绿色智能养殖装备探讨、风渔融合发展新模式、从深海到云端,AI驱动的海洋牧场全周期管理等专题作了精彩的分享。为积极探索智能化养殖工船、大型深海网箱、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等创新模式,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海洋生物等融合发展,加快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积极献计献策。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牧场工作专班副组长、中山大学教授黎祖福在《打造粤海粮仓,全力培育现代海洋牧场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的主题分享中,对当下深远海养殖主体、发展模式以及养殖与市场协同发展的思考与观点,他表示需要从近岸与远海空间布局上协同规划发展,发展海洋牧场,既要重视建设深远海养殖装备,也要构建包括近海的贝、藻整养殖系统,形成深远海鱼的养殖与近海的贝、藻整养殖藕联的养殖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海洋综合利用的立体化空间,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
珠海市海洋装备研究院院长严俊在《珠海海洋牧场范式的应用实践报告》的报告表示,海装院将利用创新研发的核心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牧场装备、国际项目EPC总包管理经验,汇聚中国海洋牧场领域优势资源,为现代化海洋牧场体系建设,提供系统规划、核心技术、装备设施、工厂建设、设备配套、人才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从“洪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到“万山智能养殖集群”,珠海正以装备研发为支点,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生态优先”的海洋牧场范式,为全国输出更多可复制的“珠海经验”。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索安宁研究员在《“绿色能源+蓝色粮仓”风渔融合发展新模式》报告中指出,开展深远海养殖,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是践行大食物观、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内首个风渔融合养殖平台“伏羲一号”完成入级检验,为未来进一步探索风电场跟海洋牧场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高科技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我国“风渔融合”产业的发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在《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的报告中指出,随着陆上养殖空间的饱和,中国正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以提高食物供给能力。在深远海养殖仍存在突破的方面,他认为,首先,在设施装备的机械化、智能化方面需要提高和改善;其次,需要培育出适合深远海养殖、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降低养殖成本,缩短养殖周期,减少养殖风险;此外,从养殖端来看,需要优化饲料配方,加强高效疫苗和病原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最后,从消费端来看,要提供更多元化加工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大会圆桌讨论环节,围绕以科技赋能海洋牧场产业化新机遇的角度,邀请专题报告的专家共探海洋牧场产业未来,围绕海洋牧场的前沿技术、管理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等关键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为海洋牧场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路与支持。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