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5年10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更新时间:2025-09-25 10:16:17 来源/作者: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0月份广东省气温逐步回落,但总体仍较常年偏高0.3~0.8℃,预计平均气温24℃~30℃,其中珠三角及西南部沿海27℃~30℃,粤北山区22℃~26℃。受弱冷空气频繁渗透影响,局部地区24小时降温可达4~6℃,但出现寒露风、霜降风概率低。白天气温仍可升至30~32℃,夜间降至21~24℃,昼夜温差普遍>7℃,养殖水体“热分层”进一步削弱,但底层溶氧回升慢,需维持1.5m以上水位并间歇开增氧机,防止温差应激。
台风季进入尾声,但南海及西北太平洋10月仍有4~6个热带气旋生成,较常年偏多,其中1~2个可能登陆或明显影响华南,重点关注10月中旬末—下旬初时段。受其外围环流与冷空气共同作用,珠三角、粤东沿海将出现2~3次大到暴雨过程(日雨量60~120mm),局地伴有8~10级阵风,低洼池塘仍需防范漫塘、倒灌;粤北山区要警惕山洪、滑坡等次生灾害。除台风降水外,10月全省平均雨量较常年偏多1~2成,广东东南部偏多2~5成,过程性强降水后易引发“泛塘”,建议提前疏通排水,备好抗应激和增氧产品。
根据全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点提供的最近病害信息和去年测报数据及资料,现对10月份主要监测品种的主要易发疾病、重点关注区域等作如下预测预报:
一、主要监测品种易发疾病
(一)淡水鱼类
重点关注草鱼、罗非鱼、鲈鱼、鲫鱼、乌鳢、鳜鱼和黄颡鱼等。细菌性疾病如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链球菌病、爱德华氏菌病、柱状黄干菌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如指环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等往年频发,应注意提前做好防控措施。病毒性疾病如虹彩病毒病和弹状病毒病也需重点关注。
1.草鱼
易发生草鱼三大病(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及指环虫病。全省草鱼养殖区域均有发病可能,特别注意中山、韶关、梅州等草鱼主养地市。
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也叫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ic virus,GCHV)。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水生呼肠孤病毒属(Aquareovirus)的成员。是一种直径70nm的球状病毒,有双层衣壳, 无囊膜,含有11个片段的双链RNA。
病鱼体发黑、眼突出。在体表可见口腔、鳃盖和鳍条基部出血,鳃也充血。撕开表皮, 可见肌肉出现点状或块状出血。打开腹腔, 可见肠炎, 内脏个器官(如肝,脾,肾)都出血,肝有时因失血而发黄。渔民常把该病按照临床症状分为“红肌肉”、“红肠子”、“红鳍红鳃盖”三型。实际上患病鱼可能只显示其中一种症状,也可能会同时有其中的二种甚至三种症状。
水温一般在25℃~28℃,此时的细菌繁殖也特别快, 极易并发继发感染, 使细菌容易侵入血液和内脏组织中大量繁殖, 造成鱼体严重损伤和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败血症(sepecemia)而大量死亡。病毒在鱼体中的靶器官是肾,它导致鱼的免疫力下降。由于发病在高温季节,细菌繁殖特别快,极易并发继发感染。
2.鳙、黄颡鱼、尖塘鳢(笋壳鱼)
易发生诺卡氏菌病、细菌性肠炎病、溃疡病、细菌性败血症、赤皮病、肝胆综合征、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车轮虫病、蛙属虹彩病毒病和弹状病毒病。
细菌性败血症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属气单胞菌科(Aeromonadaceae)气单胞菌属(Aeromonas)。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为1.2~2.2×0.5~1.0 µm,单个或成对或短链,极端单鞭毛,无芽胞和荚膜,具有运动性。兼性厌氧,新分离的菌株常为两个相连;最适生长温度22℃~28℃,除个别种外,均可在37℃生长。发病早期病鱼出现行动缓慢、离群独游等现象。病鱼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肠内有少量食物。
典型症状病鱼出现体表严重充血、眼球突出、眼眶周围充血(鲢、鳙更明显);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腹水,或红色浑浊腹水;鳃、肝、肾的颜色均较淡,呈花斑状;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肿大,肠系膜、肠壁充血,无食物,有的出现肠腔积水或气泡。部分病鱼还有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鳔壁后室充血等症状。
因病程长短、病鱼种类及年龄不同表现出症状可出现多样化,大量急性死亡时,有时可出现无明显症状的死亡,人工感染及自然发病中均可出现。
3.乌鳢
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流行性溃疡综合征、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Epizootic ulcerative syndrome,EUS)也叫做红点病(Red spot disease,RSD)、霉菌性肉芽肿(Mycotic granulomatosis,MG)或者溃疡性霉菌病(Ulcerative mycosis,UM)。初期在体表、头、鳃盖和尾部可见红斑。在后期会出现较大的红色或灰色的浅部溃疡,并常伴有棕色的坏死。大块的损伤发生在躯干和背部。除了乌鱧和鲻外,大多数鱼在这个阶段就会大量死亡。
存活下来鱼可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体表坏死和溃疡。有的红斑呈火烧样的焦黑疤痕,更深一些的红斑呈中间红色四周白色的溃疡。有些特别敏感的鱼如乌鳢带着这些溃疡可以活很长一段时间,损伤会逐步扩展加深到达身体较深的部位,或者造成头盖骨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坏死,使活鱼的脑部和内脏暴露出来。
4.罗非鱼
易发生链球菌病、车轮虫等寄生虫病。湛江、茂名等罗非鱼主养区需特别注意。
鱼类链球菌病(Streptococcal infection of fish)是由链球菌和乳球菌等种类引起的鱼类细菌性传染病。对淡水、海水养殖鱼类中危害很大。引起鱼类链球菌病的病原菌主要有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无乳链球菌(S. agalactiae)、副乳房链球菌(S. parauberis)、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等。其中,海豚链球菌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常见病原,具有感染宿主广、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感染鱼类链球菌的鱼都呈相似的急性嗜神经组织病症。特征性症状是异常的螺旋状旋转游泳,在水面作头向上或者尾向上的转圈游动。身体呈“C”型或逗号样弯曲。慢性感染的鱼类有眼睛异常表现,如眼眶周围和眼球内出血,眼球混浊,眼球突出等症状。此外,病鱼皮肤、粘膜、颅内和嘴、吻、鳃盖和鳃呈显著的发红或出血,体表变黑。患病鱼排泄细长的粘液状粪便,这些特征是感染海豚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鱼在病症上的区别。
5.鲈鱼、鳗鲡
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链球菌病、爱德华氏菌病、和斜管虫等寄生虫病。
病原体为指环虫属的虫体,隶属于单殖吸虫纲(Monogenoidea)、指环虫目(Dactylogyridea)、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指环虫属(Dactylogyrus)。指环虫属的种类很多,目前我国已发现有400多种。主要致病种类有小鞘指环虫(Dactylogyrus vaginulatus)、页形指环虫(Dactylogyrus lamellatus)、鳙指环虫(Dactylogyrus aristichthys)、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
指环虫寄生鳃上,破坏鳃组织,妨碍呼吸,还能使鱼体贫血,大量寄生时,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显著浮肿。病鱼鳃盖张开,游动缓慢,贫血,单核球和多核白细胞增多。小鞘指环虫病病鱼还出现消瘦,眼球凹陷,鳃局部充血、溃烂,鳃瓣与鳃耙表面分布着许多由大量虫体密集而成的白色斑点(直径1~1.5mm),严重者相互连成一片,其分布以鳃弧附近为多。
(二)海水鱼类
石斑鱼、卵形鲳鲹、黄鳍鲷等海水鱼类10月份易发生病毒性神经坏死病、蛙属虹彩病毒病、真鲷虹彩病毒病和刺激隐核虫病。湛江、茂名、江门、珠海等深水网箱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同时,应特别注意新发疫病鲤春弹状病毒病对海水养殖卵形鲳鲹的感染。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也叫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Viral encephalopathy and retinopathy,VER)。
感染的鱼会出现不正常游动(螺旋状游动、旋转状游动)或者静止时腹部朝上。外观上除了体色的改变与消瘦外,不同的鱼并无一致的变化。鱼苗受害情况尤为严重。有的鱼苗会出现鳔过度膨胀,有的鱼体色苍白、厌食、消瘦等。大量鱼苗不正常游动,如腹部朝上静止时,很像其它鱼病引起鱼苗大量死亡的样子。但是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当用手触碰患VNN的病鱼时,这些鱼会立即游动起来。表明并未死亡或濒死,而仅仅是神经性症状而已。
(三)虾类
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刀额新对虾等易发生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烂鳃病等弧菌感染病,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虾肝肠胞虫病等真菌性疾病。罗氏沼虾易发生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固着类纤毛虫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虾肝肠胞虫病、罗氏沼虾传染性早熟病毒病。澳洲小淡水龙虾易发生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白斑综合征、虾肝肠胞虫病和弧菌病。
虾肝肠胞虫病,也称作肝胰腺微孢子虫病,由虾肝肠胞虫感染对虾所引发。虾肝肠胞虫属于肠胞虫科,肠胞虫属,一种科感染多种真可生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真菌。患病对虾肝胰腺和肠道颜色较深,严重者肝胰腺萎缩,生长缓慢,个体明显偏小,感染群体生长差异明显增大。正常养殖条件下,摄食正常,肠胃充满食物,不出现大量、急性死亡。
二、防控措施
广东省10月份,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水产养殖步入生产旺季,高温天气增多,病原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
(一)加强检测和检疫力度
通过检测和检疫措施,从源头上选取优质苗种,杜绝苗种携带病毒进入到养殖环境中,保障苗种质量,增强苗种抗病害能力。养殖过程中,注意水产养殖动物的常规病害检测,时刻监控养殖动物的病害状况,及时发现病害征兆,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防止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二)加强日常生产管理
做好养殖池塘工具消毒工作,定期用氯制剂、碘制剂或生石灰等对池水消毒,及时调节水质或加注新水,保持优良水质环境。减少饵料的投喂,保持合理养殖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和改善养殖环境,加强巡塘,发现缺氧应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保持池塘溶氧充足。
(三)做好养殖生产管理
避免不必要的捕捞或转塘操作,减少鱼体受伤的机会,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四)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和加强水质管理
每年的9月份广东省暴雨、台风等强对流天气仍较为频繁,暴雨、洪水中裹挟大量泥沙、有机质和其他杂物,养殖品种应激反应大,抵抗力下降,养殖水生动物易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容易引发病害。因此,养殖户需提早采取预防措施,调节好水质,减少水体环境突变而带来的应激反应。
(五)做好无害化处理
及时打捞水体和底泥中的死鱼,以防病原滋生,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具体可参照《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SC/T 7015-2022)执行,切忌将死鱼随地乱扔,以免病原传播。同时要对打捞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传染。
(六)及时报告疫情
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等异常现象,要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
(七)规范使用药物
一旦发病,要认真检查,仔细分析,就近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精准诊断,对症用药。用药时做到科学、规范使用药物,选择“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已批准使用的药物,禁止使用违禁药物,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八)适当补充营养
定期投喂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可以增强养殖品种的体质,提高其抗病力。增强体质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通过增强体质,可以让养殖品种更好地抵抗病原体的侵袭。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预防措施,通过合理投喂、科学管理等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一旦发病,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病害防治方法应根据养殖品种的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施,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请关注“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或登录“www.adds.org.cn(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的“常见疾病栏目”)”查询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了解相关疫病防控常识,收看相关专家讲堂。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