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细菌性败血症和病毒性出血的症状表现以及防控
更新时间:2025-09-28 12:00:53 来源/作者:华中渔业研究社
“鳃出血”与“细菌性败血症”是鲫鱼养殖中的两大重要病害,在主养鲫鱼的地区每年均有发生。二者的病原存在明显差异:鳃出血病由“鲤疱疹病毒Ⅱ型”引发,细菌性败血症则由“嗜水气单胞菌”导致。若诊断出现偏差,将病毒病当作细菌病来处理,往往会造成极高的死亡率。防治鲫鱼出血病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一项关键任务。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区分细菌性败血症和病毒性出血。供大家参考:
一、如何区分细菌性败血症和疱疹病毒
“鳃出血”与“细菌性败血症”的病鱼,均会出现体表出血和内脏出血的症状。但鳃出血的活体病鱼,从池塘捞起后,部分会立刻出现鳃丝出血的情况,能看到鳃腔向外流血;一些死亡的鳃出血病鱼,鳃盖外侧有明显的大块红斑,解剖后可见鱼鳔表面存在点状出血,这一症状通常是诊断鳃出血病的重要依据。
细菌性败血症的病鱼没有上述典型症状,部分病鱼的鱼鳔虽也会出血,但多呈“刮痧式”出血。其更多的症状表现为:体表出血、鳍基部出血、内脏出血以及内脏粘连等。
二、从流行范围上区分
1、感染对象:鳃出血病仅感染鲫鱼,同一池塘中养殖的花白鲢、草鱼等不会发病;而细菌性败血症可导致池塘中养殖的各类鱼类发病,尽管不同鱼类的发病时间有先后之分,但若控制不及时,会接连发病。
2、发病水温与时间:鳃出血病的发病水温为18℃-30℃,高发期为22℃-28℃,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10月下旬;细菌性败血症全年均可发病,流行季节一般为4-10月,高发期为7-9月,主要流行于水温25-30℃的环境,属于高温性鱼病。
3、诱发因素与治疗敏感性:鳃出血病更易受到气候变化、水质变化、人工操作等应激条件的影响,在发病期间若过量投喂、连续使用药物、水质剧烈变化,会加快死亡;细菌性败血症对抗菌药物敏感,发病后内服抗菌药物有效。需要注意的是,若无法及时判断,细菌性鱼病可按照病毒性鱼病的方式治疗,但病毒性鱼病不能按照细菌性鱼病治疗。
三、如何防控细菌性出血和疱疹病毒
细菌性败血症治疗方法:
1、可以使用45%苯扎溴铵+戊二醛或硫酸铜+辛硫磷,投料前30分钟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3次。
2、减料投喂,拌药时的投喂量减为正常投喂量的一半,可以使用氟苯尼考+本草五加黄+维生素K3+肝肠护卫,连续使用5-7天。
3、鲫鱼属于底层鱼类,在消毒时也可使用海联重碘与细沙混合泼洒,有助于碘的沉降,连续使用1-2次,或使用二氧化氯缓释颗粒,进行消毒处理1-2次。之后再使用过硫酸氢钾等氧化型底改,进行底质改良,改变池塘底部病原菌滋生环境。
疱疹病毒应对措施:
1、控制投喂量
发生病毒性鱼病后,应减少30%-50%的投喂量,病情严重时可暂时停料,以降低鱼类代谢速度,减缓病毒扩散。但需避免长期停料,以防鱼体体质下降。
2、提高溶氧量
溶氧越充足,鱼类的抗病能力越强。鱼病期间需常开增氧机,维持水体溶氧水平。
3、减少应激反应
强烈的应激会削弱鱼类的抗病能力。鱼病期间应避免大量换水、拉网操作,禁止使用化肥及滥用消杀药物。
4、增强鱼体体质
通过内服虹斑宁、领航号、多维、肝肠护卫、杜仲酵母多糖等成分,可最大限度提升鱼体免疫力。
5、控制细菌感染
现在大多数病鱼一般属于细菌病毒混合感染。所以也需要配合优质碘制剂调控水体细菌,同时内服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控制细菌病。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