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府信息  >>  “斑节对虾小棚高效生物絮团养殖技术”试验示范在广西钦州通过专家现场验收

“斑节对虾小棚高效生物絮团养殖技术”试验示范在广西钦州通过专家现场验收

更新时间:2025-09-26 09:56:13       来源/作者:海洋与渔业杂志

 

9月22日,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专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共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对虾养殖基地,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SML2024SP003)、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的“斑节对虾小棚高效生物絮团养殖技术”试验示范进行现场测试查验。


1.jpg

▲ 养殖基地全景

拉网、起网、装框、过冰水......专家组一行来到现场时,正遇上一派繁忙景象,基地2个小棚在收网卖虾,工人把棚里出网的虾统一拉到水车旁,并放在分选台上,由熟练的工人按对虾大小进行分选称重。筛选好的斑节对虾有的直接装入打氧水箱准备运往市场或酒楼,有的装入加冰的泡沫箱送入加工厂。

2.jpg

▲ 小棚池内拉网出虾

“今天虾的价格多少?”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渔业技术推广部部长姜志勇问当地收购商。“最近价格掉了,今天收虾统价28元一斤。”现场负责称重的老板一边计数一边回答道。一行人都停下脚步查看上市对虾并了解近期行情,塑料框里满满的斑节对虾泛着莹润的光泽,细细的游泳足不停划动着,须长健壮色泽鲜亮,随手拿起一只来,拨开虾盖可见虾鳃干净无黑鳃。

3.jpg

4.jpg

5.jpg

▲ 收虾现场

“在小棚发展斑节对虾养殖主要是为调整养殖品种结构作准备,希望行业持续稳定发展,避免出现价格一跌就空棚,政策一变就拆棚的极端现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煜成告诉记者。

此次课题组首次采用了全铺膜小棚池开展“斑节对虾小棚高效生物絮团养殖技术”示范,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一是养殖水原位调控:通过投加亚硝酸盐氧化菌,建立水体菌藻生物絮团硝化功能稳态系统,增强益生菌定向控制水质功能,净化氨氮、亚硝酸盐氮;水质理化因子精细控制,定期施用小苏打等稳定水体pH和总碱度,应用自主研发的射流增氧推水装置,提升溶氧与促进水体流动。

二是分级养殖与分批收获:实施优质大规格虾苗分级养殖,分批适时收获保证养殖效益,使用高品质益生菌发酵饲料,优化自动化投饲机投喂策略,饲喂频率6-12餐/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和人工作业效率。

三是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通过虾鱼串联养殖实现营养物质高效利用,富余生物絮团经环沟沉降收集,转入生态池用于投喂杂食鱼类(如耐盐罗非鱼),处理后水体可返回养殖池再利用,养殖过程可基本实现零排水。

6.jpg

▲ 养殖尾水处理沟渠中的植物

7.jpg

▲ 最后一级尾水处理池(生态池)中养殖的海水罗非鱼

据悉,该示范基地500亩(小棚池460个),周边示范区合计1080亩。试验小棚池共76个,其中养殖斑节对虾23个池,全程跟踪监测5个池,单池面积近半亩(325m²)。今年5月初开始投放斑节对虾良种虾苗(平均体长1.2cm),经40天集中强化培育达个体均重3.5g/尾再行分池养成,分池密度为2.5万尾/池,目前已分池养殖104天。

8.jpg

▲ 专家组现场听取课题组工作汇报 

验收会上,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审阅了生产记录和第三方检测报告等相关材料,察看了养殖现场,并进行抽样查验。专家抽样查验了B7号和B13号虾池,结果显示:虾池水体呈浅黄褐色,水中悬浮有丰富活性生物絮团,斑节对虾活力良好。每池随机抽样30尾对虾检测,B7池虾体均重37.4g/尾,平均体长17.3cm;B13池虾体均重39.8g/尾,平均体长17.7cm。经测算,平均亩产1372kg,分池养殖成活率 74%,饲料系数1.75。养殖过程用水量减少60%以上,氮磷排放降低40%以上。

 9.jpg

▲ 专家组现场查验 

经现场测定,水质指标达到健康养殖要求,与当地斑节对虾泥底小棚养殖模式(平均亩产850kg)相比,该技术模式显著提高了斑节对虾产量,养殖全程不使用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虾体健康,且大幅降低了养殖用水量和氮磷排放量,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具备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