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技术应用  >>  水产养殖尾水除磷技术

水产养殖尾水除磷技术

更新时间:2025-09-18 11:31:31       来源/作者:水生动物健康评估


1.jpg

磷是构成动植物等生命体不可或缺的必需元素,当水体缺磷时,初级生产力便会受到限制。且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全球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磷资源短缺的问题已引发国际社会的重视。另一方面,当水体中的磷浓度过高时,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这不仅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利影响,还会严重威胁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去除水体中多余磷以及回收磷资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水产养殖中,会根据不同养殖模式的特性,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水产养殖尾水除磷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会将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以此对尾水进行除磷处理以及磷资源的回收利用。

1 循环水养殖尾水除磷技术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RAS)具有养殖密度高、饲料投喂量大的特点,这会致使水体中营养物质不断积累,氮磷浓度升高。有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种由养鱼池、好氧(硝化生物反应器)、缺氧(反硝化生物反应器)以及厌氧反应器4部分构成的近乎零排放的RAS系统,其中厌氧处理回路由上流式厌氧污泥层反应器(UASB)组成,用于处理硝化反硝化产生的富磷污泥。经UASB处理后,污泥会矿化为磷灰石和鸟粪石。

提高过滤介质的磷结合能力是增强磷去除效果的有效策略。例如,在“高效生态浮床–垂直流人工湿地–沉水植物池单元”的三级单元复合人工湿地系统中设置挂膜,当干湿比为16h:8h时,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56.85%-77.50%.对磷的去除主要在二级单元(垂直流人工湿地),可能是因为二级单元的填料(气泡砖和赤泥)含有铁、铝、钙等离子,PO43-可与其结合。

近年来,RAS系统与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IMTA)相结合,也能实现高效的尾水除磷。IMTA利用各营养级水生动植物在食物链、生态位等方面的互利原理,合理安排各营养层级的空间分布,实现饵料优化配置与代谢物综合利用,从源头上减少氮磷等污染物的产生。

最近,循环水养殖高效一体化尾水处理系统逐渐受到学者关注,我国在2006年就提出水产养殖有机污水一体化净化设备的技术理念。例如,有学者将超声波与纳米电气石功能材料有机结合,整机采用可移式一体化设计,包含气提组件、物理过滤组件、纳米滤料–超声波生物滤池、发生器、可移式机架等部件,形成了工艺简化、结构紧凑、水质处理稳定且使用便捷的一体化纳米过滤净水设备,对氮磷有一定去除效果;还有研究采用混合营养型,即钝顶螺旋藻结合膜光合反应器,发现钝顶螺旋藻能实现碳、氮、磷高效一体化去除。不过,目前一体化设备的研究还处于试验阶段,在淡水养殖中应用较多。由于海水养殖具有高盐分和低碳氮比的特性,海水养殖一体化设备的应用仍存在一定局限。

2 池塘养殖尾水除磷技术

池塘养殖是水产养殖业的基础模式。池塘养殖投喂的饲料中,有一部分未被养殖对象吸收,以残饵形式沉淀;被摄食的饲料中,又有一部分无法吸收,直接以粪便排出。目前,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多以生物净化为主、物理化学净化为辅,常见方法包括“三池两坝”、人工湿地、鱼菜共生等。

鱼菜共生是将养殖尾水与水培种植有机结合的模式。它把富含氮磷的养殖尾水当作蔬菜生长的肥料,同时借助附着微生物与蔬菜对氮磷的吸收,实现尾水回用,达成鱼类与植物的生态共生。所以,精心搭配鱼菜种类和微生物附生载体,是保障净化效果、提升系统产出的关键。

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多见于淡水鱼类养殖,如尼罗罗非鱼、鲢和鲶等。由于海水盐度高且耐盐经济作物稀缺,鱼菜共生在海水养殖领域大多还处于试验阶段。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