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发展  >>  水产养殖与饲料领域年度全景洞察与展望

水产养殖与饲料领域年度全景洞察与展望

更新时间:2025-02-08 16:46:17       来源/作者:优质DHA藻油原料供应站


一、水产动物营养研究新突破

(一)鱼类营养研究成果斐然

1、爱达荷大学Vikas Kumar 博士针对15个虹鳟鱼家族开展了大规模且精细的研究,每个家族160尾鱼被科学分组,并历经禁食和喂食周期变化。研究采用稳定同位素(15N)标记饲料与先进多组学分析手段,成功发现CX-148、CX-146等家族在利用大豆基饲料方面优势显著。特定时间点下,CX-148家族肌肉中15N相对含量颇高,表明其对饲料氮元素吸收利用效率突出,饲料效率远超其他家族。同时,研究明确大豆引发肠道炎症与肿瘤坏死因子-α紧密相连,并创新性地提出化学处理、酶处理及添加谷氨酰胺、胆汁酸和维生素D等缓解策略,为鱼类饲料配方优化筑牢理论根基。

2、华中农业大学罗智教授团队围绕黄颡鱼硒营养进行系统研究,精心设置A-Se(适宜硒)+FFO(新鲜鱼油)、A-Se+OFO(氧化鱼油)、H-Se(高硒,2X适宜硒需要量)+FFO、H -Se+OFO四个处理组,开展长达10周的饲养实验。结果显示,氧化鱼油严重阻碍黄颡鱼生长,A-Se+OFO组终末体重仅16.44±0.19g,增重率312.7±4.3%,饲料系数高达1.29±0.08;而高硒添加效果显著,H-Se+OFO组终末体重达18.51±0.11g,增重率升至363.4±2.3%,饲料系数降至1.14±0.05。此外,团队深入剖析硒在脂类代谢和硒蛋白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精准锁定无机硒和蛋氨酸硒为黄颡鱼饲料适宜硒源,有力丰富水产动物营养理论体系。

(二)甲壳类营养研究进展显著

盐城工学院王爱民教授在甲壳类营养研究中成绩突出。他巧妙设计六组等氮等能但糖萜素添加水平各异(0g/kg-2.4g/kg)的饲料,投喂约3.1g/尾的克氏原螯虾持续6周。经严谨分析,确定1.30g/kg-1.46g/kg为糖萜素在克氏原螯虾饲料的适宜添加量范围。在此区间内,小龙虾生长性能显著提升,如添加量为1.2g/kg和2.4g/kg时,终体重和增重率较高且饲料转化率低。同时,糖萜素对小龙虾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肌肉品质影响积极,0.3g/kg添加量可提高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0.6g/kg、1.2g/kg添加量能增强肌肉抗氧化性能,为小龙虾养殖饲料优化提供关键支撑。

二、饲料原料创新进展

(一)蛋白源替代成绩亮眼

饲料蛋白源替代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单细胞蛋白的乙醇梭菌蛋白在大黄鱼养殖实验中表现卓越,可替代45%鱼粉蛋白且不影响肌肉组织形态。昆虫蛋白的黑水虻幼虫粉在对虾养殖中作用关键,添加10%时能使对虾生长速度提高20%、免疫力指标提升30%。在植物蛋白源方面,借助发酵、酶解等先进技术处理豆粕、棉粕和菜粕等,有效降低抗营养因子含量。在鲤鱼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量30%以内时,鲤鱼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与鱼粉对照组相近,超30%则生长性能下降。

(二)功能性添加剂应用广泛

1、功能性添加剂在水产饲料中应用日益多元且成效显著。浙江大学邵庆均教授精准确定胆汁酸在罗非鱼、凡纳滨对虾和塘鲺养殖中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150克/吨、200克/吨和 300克/吨。以凡纳滨对虾为例,添加200mg/kg胆汁酸的A4组终末体重达5.87±0.18g,增重率3570±1110%,特定生长率6.43±0.06%/d,均显著优于未添加的A0组和添加1000mg/kg 胆汁酸的AP组。同时,A4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达1.41±0.15mmol/L,在消化酶活力、肝脏保护和肠道微生物群落调节方面效果显著。

2、阿魏酸在改善鱼虾鲂脂质代谢紊乱和肝肠损伤方面效果突出,噬菌体有效防控对虾病原菌,诱食剂提升饲料适口性,姜黄素缓解霉菌毒素危害,植物蛋白酶解产物促进动物生长等,全方位提升水产饲料品质与养殖效益。

3、在饲料原料创新中,苏州大学叶元土教授的研究成果带来重要启发。叶元土教授深入探讨了酶解技术在水产饲料原料优化中的关键作用。在酶解产品评价体系方面,其涵盖感官与化学评价及养殖评价。感官特性如色泽、气味等和化学指标如酸溶蛋白质含量等可初步判断质量,体外抗氧化和抑菌试验能评估功能效果;养殖评价可直观展现对养殖动物生长性能等的影响。原料酶解后营养价值改善,蛋白质分解为小肽和氨基酸,油脂、多糖、核酸等也产生功能性成分;功能价值提升,可维护肠道和肝脏健康、增强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等;还需考虑性价比与使用便利性。工业化酶解技术转化要点涉及核心技术要素如生产规模、工艺流程、水分蒸发和环保设备等,以及酶的选择策略要基于底物组成和结构。

在新原料开发方面,海洋生物酶解原料可替代鱼粉、鱼油和鱼的活性物,如复合蛋白质原料可替代部分鱼粉且不影响鱼类生长;酵母的酶解原料啤酒酵母营养丰富、功能多样,酶解后可发挥更大价值;肝素提取实现猪小肠黏膜高值化利用,鱼加工副产物也可转化为饲料原料,谷物原料经工艺处理能开发多种产品;DHA 裂壶藻油作为水产饲料新希望,可满足鱼类对 DHA 需求,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和养殖效果。

三、养殖模式与可持续发展亮点

(一)澳华集团创新养殖模式成果丰硕

1、澳华集团在养殖模式创新上独树一帜,成绩卓著。其“白 + 黑”高位池高效模式在福建地区大放异彩,通过合理搭配前期虾奶粉和铂金版虾安康、后期切换金刚安康等饲料产品,并依季节和水温精准调控投喂量与养殖密度,实现虾类平均亩产21333斤、全场纯利润32万的优异成绩。

2、小棚虾高稳丰收模式在如东地区优化投喂和环境管理,显著提升养殖效益;小龙虾育养分离高效模式攻克小龙虾养殖难题,增产显著;罗非鱼快大高产模式在茂名化州等地分级养殖与精准配方结合,缩短周期、提高规格和产量。

3、同时,澳华集团凭借产品套餐定制满足营养需求、专业技术服务指导全程、及时市场信息共享助力决策,全面提升客户价值,强力推动水产养殖产业高效发展。

(二)饲料加工业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1、饲料加工业绿色转型稳步推进,成果斐然。河南工业大学王卫国教授提出关键技术路径,新型高效加工设备与系统(如高能效单机和智能化子系统)实现生产线智能控制,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2、原料和动物精准营养数据库及动态精准设计软件的构建,避免营养浪费,实现精准加工。在卫生质量管理上,全流程严格把控,从原料采购、储存、加工到产品运输,强化霉菌毒素和重金属检测防控,确保饲料安全。

3、环保方面,推广环保可循环包装,减少白色污染,合理处理废渣、废水,实现资源回收或达标排放,废渣利用率较高。饲料原料碳足迹数据库的建设,为评估气候影响、制定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达成资源与环境双赢。

四、水产动物免疫与疾病防控成果

(一)刺参免疫研究重大突破

1、宁波大学李成华教授在刺参免疫研究领域实现关键突破,为水产动物免疫研究开辟新方向。通过细胞共定位、蛋白互作等系列精细实验,成功揭示刺参非典型NLRC4受体的免疫功能及调控途径,明确AjNLRC4-AjCASP-1-AjMLKL调控轴在刺参免疫反应中的核心作用机制。

2、研究发现内化的AjNLRC4经Ig结构域募集活化AjCASP-1形成P20/P10形式,后者识别剪切AjMLKL调控细胞死亡。细胞实验中,AjCASP-1与AjMLKL相互作用且剪切现象明显,抑制AjCASP-1会降低AjMLKL剪切水平。同时,详细解析 AjMLKL 活化方式及在杀菌和细胞死亡调控中的功能,其剪切后对心磷脂包被脂质体打孔能力增强,体外杀菌使灿烂弧菌存活率显著降低,为刺参病害防控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二)群体感应调控带来新启发

1、印遇龙院士畜禽养殖群体感应调控研究成果为水产领域注入新活力。研究表明调控群体感应在抑制病原菌、促进有益菌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减少抗生素使用方面潜力巨大。

2、开发的增强型多重基因编辑工具ReaL-MGE在菌株编辑中表现强大,提升丙二酰辅酶A合成水平,助力调控病原菌群体感应基因。深入研究群体感应淬灭酶,依酶专一性合成降解酶(如AHL信号分子对应内酯酶),为水产养殖疾病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创新思路与方法,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

3、肠道菌群在水产动物免疫与疾病防控中也有重要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周志刚研究员团队发现肠道菌群在斑马鱼抗病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鲸杆菌丰度与抗病毒功能正相关。抗生素处理会增加斑马鱼死亡率,表明肠道菌群正常状态对其抗病毒能力至关重要。研究还解析了TLR2-Myd88通路和嗜中性粒细胞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且鲸杆菌胞外多糖具有高效抗病毒功能,其作用机制不依赖TLR2但由I型干扰素通路介导。此研究成果有助于开发基于肠道菌群调控的抗病毒策略和新型绿色环保的抗病毒饲料添加剂,推动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风味与品质调控特色研究

1、南京农业大学王曦研究了DHA对团头鲂肉质影响,日粮0.8%DHA水平显著提升了团头鲂其肉质品质。在营养价值上,增加了肌肉中多种有益脂肪酸、氨基酸和胶原蛋白的含量;在质地方面,改善了肌纤维结构和肌肉质构特征;在风味上,提升了气味与滋味。这些变化综合起来使团头鲂的肉质更加优良,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

2、南京农业大学曹秀飞博士后聚焦中华绒螯蟹风味品质调控,取得重要成果。研究发现饲料中亚油酸含量对河蟹风味品质起关键作用,19.77g/kg亚油酸可满足生长,超量可提升风味。

六、DHA裂壶藻油研究与应用深度剖析

(一)裂壶藻油在水产养殖中的关键作用与优势

1、裂壶藻油在水产养殖中占据重要作用,优势显著优于传统鱼油。其生产独立于渔业资源,有效规避过度捕捞引发的生态问题,且生产过程精准控制杂质,避免鱼油常见污染,质量安全可靠,成为水产饲料优质DHA源。

2、在不同水产动物养殖中效果显著。对虾养殖中,添加DHA裂壶藻油可使存活率提高15%-20%,60天实验中实验组存活率达85%,对照组仅65%-70%;鲑鱼养殖时,饲料添加可提升幼鱼存活率10%-15%,特定条件下实验组达90%,对照组75%-80%;草鱼养殖中,合理添加裂殖壶藻油可降低疾病死亡率约20%;贝类养殖用其强化饵料后,幼贝存活率提高10%-15%,30 天实验强化组达70%以上,对照组55%-60%;海参养殖添加裂壶藻粉可增强生长和免疫,体腔液多种免疫酶活性显著提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约30%,溶菌酶活性提升约 25%。

(二)DHA藻油的作用机制与应用影响因素

1、DHA藻油作用机制多元,涵盖免疫调节、抗氧化、生长促进和肠道健康改善等方面。虹鳟鱼实验中,添加藻油使血液白细胞增加约20%,免疫球蛋白 M(IgM)含量升高约 30%;对虾实验里,肝胰腺S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丙二醛(MDA)含量降低约35%;斑马鱼幼鱼在充足DHA供应下,体长体重增长加快,20天内体长平均增长约15%,体重增长约 20%,骨骼矿化和肌肉发育良好;鲤鱼实验中,肠道有益菌数量增加约40%,有害菌减少约30%。

2、然而,DHA藻油应用受多种因素制约。环境因素中,水温20-30℃、pH7-8.5、溶解氧不低于5mg/L、氨氮不超0.2mg/L、亚硝酸盐不超0.1mg/L 更利于吸收利用。养殖密度过高(超合理范围50%)会加剧竞争,影响生长和免疫,降低存活率提升效果。

3、广东海洋大学谢诗玮教授研究表明,在斑节对虾养殖中,将饲料鱼粉从25%降至15%会使虾增重下降,但添加0.75%裂壶藻可改善其生长、免疫反应和肠道健康。低鱼粉饲料会抑制相关基因表达、引发肠道损伤和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而裂壶藻能上调部分抗氧化和免疫基因表达、缓解内质网肿胀、增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并降低特定致病菌比例。

(三)DHA藻油在宠物食品领域的重要价值

1、在宠物食品领域,DHA藻油意义重大,是宠物大脑和视力发育关键。幼犬和幼猫成长关键期,充足DHA不可或缺。实验表明,喂食含0.14% DHA食物的幼犬在双臂T型迷宫辨别训练中通过率达68%,远超对照组30%;幼猫摄入充足DHA后视网膜发育完善、视力敏锐。孕期和哺乳期母犬、母猫补充DHA对幼崽神经和视觉发育至关重要。

2、在心血管健康方面,EPA协同DHA可防血小板粘连凝聚、降血压、改善血液流动性,降低宠物心血管疾病风险。对于患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宠物,DHA和EPA抗炎显著,减轻关节疼痛和炎症,提升生活质量。在皮肤和毛发健康领域,Omega-3脂肪酸缓解皮肤问题,增强毛发光泽和柔韧性。同时,DHA藻油调节宠物免疫系统,增强抗病力,促进消化健康和代谢调节,全方位维护宠物健康。

七、面临挑战与未来展望

1、当前,水产养殖与饲料行业困境重重。饲料方面,鱼粉和鱼油供应短缺、价格剧烈波动且质量不稳,我国鱼粉进口依存度86%,大豆20%,2023年鱼粉价格每吨10000-18000 元大幅波动。新型饲料原料开发应用存在质量、安全、成本和市场接受度问题,亟待加强研发推广。

2、水产养殖环节,疾病防控是难题,部分品种如草鱼发病率26.26%、死亡率6.5%(2015 年数据),养殖户损失巨大。养殖环境压力增大,资源利用效率待提升,急需创新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

3、展望未来,行业研究聚焦关键方向。营养研究深入探究营养物质协同或拮抗关系(如硒与维生素、矿物质等)及脂质营养调控生殖分子机制,实现精准供给;加大新型原料和添加剂研发投入,优化性能与方案,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4、疾病防控加强动物免疫机制研究,开发高效安全疫苗和增强剂;积极推动绿色养殖技术创新与可持续模式应用,强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影响。

5、通过各方协同努力,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实现行业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