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临场诊断育苗期鳃霉病及鳃霉病的防控措施

临场诊断育苗期鳃霉病及鳃霉病的防控措施

更新时间:2025-10-09 14:48:02       来源/作者:养鱼E线

鱼类如果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粘液增多,有出血、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状,严重时鱼高度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可能就是鳃霉病,短期可造成大量死亡。

1.jpg

一、鳃霉病流行情况

鳃霉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地区分布。草鱼、青鱼、鳙鱼、鲫鱼、鲮鱼等都可感染,其中鲮鱼苗最敏感,白鲢有时也能发现该病。从鱼苗到成鱼都可感染鳃霉病,尤其是鱼苗受害最大,每年5~10月流行,尤其以6~7月水温高达25~35℃条件下最为严重。鲮鱼苗对鳃霉病特别敏感,发病率可达70%~80%,死亡率可达90%以上,危害严重,又称为“埋坎病”。

鱼类鳃霉病系感染霉菌,特别是苗种阶段最易感染。苗种期鳃霉病流行季节为每年4月就有发生并可能持续发生。苗种孵化出的第2天就能用显微镜在鳃上观察到鳃霉,在孵化池中的死亡高峰常从第5天开始,直至2厘米大小时。在捕捞苗种暂养时就发现黑鳃,水温越高则发病越快。

二、鱼苗感染鳃霉的特征

小鱼苗感染鳃霉,因为个体小加上该病具有隐蔽性,因此被诊断率不高。

临床诊断时有三个特征:

1.背鳍后、尾鳍前、鱼背部有白点,较大的苗种肉眼可见,白点可能是血液阻塞、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

2.鱼苗嘴巴常张开,喜欢靠近增氧气头、感觉鱼缺氧,但水体溶氧检测充足,疑似鳃丝病变影响呼吸不够;大一点的鱼苗,可以看到在凌晨1点~5点死亡多,早晨看到较多死鱼;鱼死亡前独游,多在水表面,跳跃或翻转几次急性死亡。

3.鱼卵孵化、脱膜困难、鱼苗不明原因死亡率高。

尤其是第1个“白点”特征出现时,严重怀疑是鱼苗期鳃霉病。因鱼苗期苗种比较小,鳃部发育不全,需通过显微观察的方法确诊。


2.jpg

三、鳃霉病病原 

我国鱼类寄生的鳃霉病原体是鰓霉菌,通过孢子与鳃直接接触而感染。鳃霉跟水霉一样都是真菌,但是发病的条件却完全不一样。水霉一般在水温低,鱼受伤的情况下爆发,一般感染在体表;鳃霉则是在鳃部,一般在高温,水体比较肥的时候发生。

从菌丝的形态和寄生情况来看,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

1.血鳃霉:寄生在草鱼鳃上的鳃霉,菌丝较粗直而少弯曲,分枝很少,通常是单枝延长生长,不进入血管和软骨,仅在鳃小片的组织(鳃丝血管、软骨)内生长,不外伸展向鳃外组织。菌丝的直径为20~25微米,孢子较大,直径为7.4~9.6微米,平均8微米。

2.穿移鳃霉:寄生在青鱼、鳙、鲮、黄颡鱼鳃上的鳃霉,菌丝较细,壁厚,常弯曲成网状,分枝特别多,穿鳃入骨,分枝沿鳃丝血管或穿入软骨生长,纵横交错,充满鳃丝和鳃小片。菌丝的直径为6.6~21.6微米,孢子的直径为4.8~8.4微米,平均6.6微米。

 3.jpg

四、鳃霉病症状 

寄生鳃霉菌的主要位置就是鳃组织,当真菌附着鳃部后,菌丝大量繁殖,且向周围组织扩散,阻碍血液循环,继而引发缺氧。病鱼失去食欲,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鳃出血、淤血或失血,鳃瓣点状出血,呈现花鳃。鳃上黏液增多,部分鳃丝发白并呈坏死、腐烂脱落。

急性发病的鱼在出现病情后几天内就会大批死亡;慢性发病的鱼死亡率稍低一些,逐渐死亡,检查鳃丝呈坏疽性崩解,坏疽指活体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或严重感染引起的局部坏死,坏死部位腐烂脱落,在脱落处形成缺凹,鳃丝苍白。确诊应通过显微镜检查,观察是否有分枝状的鳃霉菌丝存在。

病重时鱼高度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鳃霉病的出现往往是急性发作,从发现病原体时起,如果环境条件适宜,1-2天内即可爆发性急剧死亡。死亡率达60%以上。慢性型表现的症状不明显,有时表现为鳃的小部分坏死,个别部分因失血而呈苍白色。有些病鱼的鳃瓣末端呈浮肿现象。确诊没经验的一定要镜检,患病鱼鳃丝可见褐黑色菌丝呈根须发散状,形如梅花,分布于鳃小片间或基部,即可确诊为真菌性鳃病。

五、治疗方法

1.发现此病后应迅速加入清水或换水,或将鱼转到水质较瘦的或流动的池水中,病可能会停止或可防止病情继续发展。

2.因鳃霉菌和水霉菌均属真菌类,治疗时可参照水霉病方法施治,可用水霉净100毫升/亩/米,硫醚沙星100~120毫升/亩/米,连用2次。

3.每亩水深1米可用食盐2.5公斤溶解后全池泼洒。

3.每亩水深1米用五倍子1~2公斤煎水全池泼洒。

4.使用苯扎溴铵+戊二醛合剂,剂量按使用说明。

5.漂白粉0.5~1.0克/立方米全池遍洒。

6.使用市售其它对真菌具有杀灭作用以及专用于鳃霉病的药物。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