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养殖险2030年保费或达30亿元
更新时间:2025-10-21 10:15:20 来源/作者:中国银行保险报网、广东保险
近日,瑞再研究院发布《海洋牧场保险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系统剖析了海洋牧场风险格局、相关保险业务发展状况、基于国际经验的风险减量措施,并展望中国海洋牧场保险的发展路径。
“中国海洋牧场保险紧密贴合产业发展实际风险保障需求,紧跟海水养殖技术发展推进产品创新,已成为提升海洋牧场发展韧性的核心风险管理工具。目前,中国海洋牧场保险产品体系已从传统的海水养殖险,逐步拓展到海洋自然生态资源保险、深远海养殖保险、水产养殖设施设备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及其他保险形式,覆盖从基础生产到生态保护、从近岸浅海到深远海的全场景风险需求。”瑞士再保险农业保险高级核保人武东旭表示,为推动中国海洋牧场保险高质量发展,中国海洋牧场保险构建多层次保险产品和服务矩阵,逐步健全中国特色海洋牧场保障体系。
海洋牧场面临的风险
海洋牧场涉及的风险包括生产风险、市场与社会风险。其中,生产风险可进一步划分为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气象灾害风险、海洋灾害风险,以及与规模化养殖相关的疾病风险、技术风险、设备风险和人为风险。市场与社会风险则包括价格和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在上述风险中,对海洋牧场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气象灾害风险、海洋灾害风险、疾病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四大风险。
根据保障目的不同,海洋牧场相关保险产品可分为以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为主的自然生态体系保险和以支持商业水产养殖活动为主的海上渔业保险。其中,自然生态体系保险、海水养殖保险、深远海养殖设施保险和深远海责任保险是海洋牧场保险四类典型保险产品。
自然生态体系保险是针对海洋牧场核心生态价值的主要保险形态,涉及海洋牧场生境的海草床、海藻场、珊瑚礁,以及相关的红树林、滨海盐沼和野生动物等方面。相关保险保障主要针对自然灾害导致的自然资源损失及相关碳汇损失。
海水养殖保险主要承保海水养殖水产品因为灾害、意外事故或疫病导致的死亡或流失。据瑞再统计分析,超一半产品为气象指数保险。商业性保险产品在海水养殖领域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农业保险分支。因海水养殖保险具有承保标的繁多、养殖模式复杂、道德风险突出以及自然灾害风险暴露等特点,实际业务表现呈现明显的“五高”特征(高需求、高增长、高保额、高波动、高赔付)。深远海养殖除传统风险外,还面临新设施技术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技术与环境风险。
深远海养殖责任保险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雇主责任险、保赔保险和休闲渔业责任险。由于深远海养殖设施具有特殊风险特征,此类保险通常都需要根据养殖场的生产作业特点、养殖设施技术参数、养殖技术等做定制化处理。
我国海水养殖险2030年保费或达30亿元
《报告》介绍,不同国家在海洋牧场风险减量实践中,往往依托监管机构和商业实体提供的服务。例如,挪威水产养殖主管部门对养殖生产实施严格监管,包括养殖许可证发放、养殖生物量监测、疾病防控措施等,这些举措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极大助力了保险行业的风险减量工作。
我国则以数据和技术为驱动。例如,部分保险公司已搭建了海洋牧场保险大数据平台,集成了气象与环境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养殖平台的传感器数据,提供了全周期风险监测系统。这些数据和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已广泛嵌入水产养殖保险“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体系,并逐步成为保险公司运营水产养殖险的基础性支撑。
瑞再表示,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以海水养殖险为主,水产养殖设备设施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自然生态体系保险为辅,其他保障机制为补充的多层次海洋牧场保险体系。其中,海水养殖险作为海洋牧场保险体系的核心险种,既是其他关联险种发展的基础支撑,又是连接海洋牧场养殖主体风险需求与保险市场供给的关键领域。在中性情境下,瑞再预计海水养殖险在2030年保障水平达到6.9%,保费将达30亿元。
从产品创新看,气象指数保险将成为破解复杂风险的重要抓手。《报告》认为,气象指数保险具备数据客观、触发明确、响应高效等优势,并可与传统补偿型与不同类型的指数保险灵活组合,形成复合保障方案。从经营理念看,应以谨慎务实的风险管理为底层逻辑,完善长效机制,并与技术服务商与金融机构建立有机联动,推动保险×服务与保险×信贷融合,持续完善多层次产品与服务矩阵,逐步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牧场保障体系。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