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技术应用  >>  水产养殖投喂量控制的综合分析与策略优化

水产养殖投喂量控制的综合分析与策略优化

更新时间:2024-12-23 10:47:51       来源/作者:实话水产


image.png

常听一些专家提及,在养鱼时不应将鱼喂饱,保持七到八成饱即可。不可否认,这种控制投喂量的方式的确有着诸多积极意义,无论是在预防鱼类疾病方面,还是在节省饲料成本上都至关重要。然而,关键在于怎样才能精准地把控到让鱼只吃到七到八成饱呢?这在实际的生产养殖过程中,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几乎难以实现。下面简单论述一下以上观点及解决方案。

一、控制投喂量的重要性

1、疾病预防:合理控制投喂量可有效预防鱼类疾病。过度投喂致使肠道未消化食物堆积,有害菌滋生,引发肠炎等肠道疾病,且过多营养在肝脏形成脂肪堆积,导致脂肪肝等问题,削弱鱼类健康与免疫力,使其易受病菌侵害。
 2、成本控制:精准控制投喂量能降低饲料系数,这是衡量养殖效益的关键。投喂过多造成饲料浪费,增加成本,残饵还会破坏水体生态,影响鱼类生长环境,降低整体效益。

二、传统控制方式的困境
  1、个体差异难题:鱼群个体在体质、规格和抢食能力上差异明显。大规格健壮鱼易超饱食,小规格弱鱼常摄食不足,难以达到如6成饱、7成饱的统一标准,无法精准投喂。
  2、环境因素影响:水温、水质、天气和养殖密度等环境因素影响鱼类食欲与摄食行为。水温不适或水质不良时,鱼类摄食减少,养殖户难以依传统标准在动态环境中精确调控投喂量,易出现投喂不当情况。
三、改进投喂策略
(一)基于生长阶段的投喂规划
  1、鱼苗期:鱼苗生长快、营养需求高,可适当增加投喂频率与量,每天4-6次,依鱼苗聚集和抢食情况调整,防食物残留致水质恶化。
  2、鱼种期:鱼体长大,消化与营养需求稳定,投喂量稍减,每天3-4次,据生长速度、规格变化及投喂后鱼群状态和剩余饲料量调整,保营养均衡。
  3、成鱼期:成鱼生长减缓,蛋白、脂肪等营养水平需要进一步降低,投喂量进一步控制,每天2次,同时需要适当提高粗纤维含量,依鱼体规格与销售计划确定投喂量,保品质与效益。
(二)借助技术手段辅助投喂
  1、自动投喂设备:智能自动投喂机可预设投喂参数,先进机型依水温、溶氧量等水质数据自动调整投喂量,如低温或溶氧不足时减量,适应鱼类摄食需求,避免浪费与污染。
  2、水下监测技术:水下摄像头或声学监测设备可实时观测鱼群摄食行为与分布。分析聚集密度、抢食强度等参数,了解鱼群饥饿度与饲料适口性。若投喂后鱼群散且余料多,需调整投喂量或更换饲料配方。

四、改进饲料配方策略

(一)粗纤维原料的应用
  1、原料选择:选用苜蓿草粉等粗纤维含量较高的原料。
  2、加工要求:控制其粉碎细度,避免过细,以保留其支撑与蓬松功能。
  3、对鱼虾健康的作用:当鱼虾摄食后,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即使鱼虾饱食,因营养浓度相对较低,也不会因营养过剩引发肠道疾病。
  4、对水质的影响:较低的营养浓度可减少残饵中未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降低对养殖水体的污染风险。
 (二)特殊膨胀原料的应用
  1、原料选择:少量添加魔芋粉、卡拉胶等遇水迅速膨胀的特殊原料。
  2、作用机制:含有这类原料的饲料入水后迅速吸水膨胀,鱼虾摄食更易产生饱腹感,总体摄食量会减少,同样达到了控料的目的,避免因过量摄食引发肠道疾病。
  3、营养浓度影响:这些特殊原料的添加未显著增加饲料整体营养浓度,有利于维持肠道健康稳定。

综合运用上述改进策略,可突破传统投喂量控制局限,实现科学投喂,提升水产养殖效益与可持续性。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