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鲈鱼,何以二度“游”进省政府工作报告?
更新时间:2025-08-04 18:10:36 来源/作者:广州日报
清晨的潮州柘林湾海面波光粼粼,饶平县万佳水产有限公司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内,一群群花鲈鱼苗如银色闪电般穿梭游弋。该公司董事长郑镇雄俯身观察鱼群状态,他指着池中的鱼苗笑眼弯弯,“三年前,广东的花鲈鱼苗还得从福建、浙江拉过来,现在咱饶平的苗都能发往大湾区呢。”
日前,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速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而在潮州饶平,一条体长不足10厘米的花鲈鱼,已连续两年“游”进省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广东深耕海洋、向海图强的生动注脚。
从填补省内种苗空白的“芯”突破,到产学研融合催生的“新”动能,再到辐射农户的致“富”经……这条花鲈鱼如何实现“三重跳”?让我们走进潮州市饶平县,一同探寻这条小鲈鱼的成功 “密码”。
游出“芯”突破:填补省内花鲈种苗培育空白
走进位于潮州市饶平县的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现代化繁育车间,智能循环水养殖系统正有序运转。水池中,一尾尾花鲈鱼苗欢快地游动,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的智能循环水系统能实时调节水质,砂滤池可过滤掉99%的杂质。”看着眼前活蹦乱跳的花鲈鱼苗,郑镇雄颇为自豪地说道。
然而,2023年以前的广东花鲈鱼养殖业,却一度陷入种苗困境。“2021年第一次去浙江考察,看到人家的花鲈育苗场年产千万尾,咱广东养殖户却得千里迢迢去拉苗,心里不是滋味。”郑镇雄抚过育苗池沿,讲述曾经的困境。彼时,广东作为全国海水养殖大省,花鲈种苗却主要依赖外省供应,种质质量退化严重,导致生长速度减慢、抗病能力降低、病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广东花鲈养殖产业的发展。
改变始于2023年。乘着省委“百千万工程”和“粤强种芯”工程的东风,广东下定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为破解这一难题,万佳水产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度合作,建立起花鲈种质资源库和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花鲈新品系“南饶1号”,实现生长速度提升18.2%、成活率提升21.6%。
如今,作为全省首个花鲈良种场,这里已建成产学研中心、苗种检疫中心、苗种培育车间、亲鱼培育车间、繁育和孵化车间等9个车间,累计产出花鲈鱼苗8000万尾,填补了省内种苗培育空白。这一突破性成果在2024年、2025年连续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广东种业“芯”突破的鲜活注脚。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又提了咱的育苗成果,这不是终点,是新起点。”郑镇雄望着车间外的标语“种业兴则渔业兴”,语气坚定。
游向“新”蓝海:产学研融合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的“双向奔赴”。
郑镇雄介绍说:“我们获批设立了省级博士工作站,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开展种质创新研究。”同时,万佳水产联合中山大学高校共建“蓝色粮仓”科技小院,形成了“产业出题-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
在万佳水产的育苗车间,科研人员正忙碌地进行各项实验和检测。一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通过产学研合作,我们不仅能在这里进行科研实验,还能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还催生出“陆海接力”的养殖新模式。在柘林湾海域,优先选育的花鲈亲鱼正进行海水适应性培育,后期转移至良种场进行专业培育,提高了深水网箱“连续养殖”和普通咸淡水陆基池塘养殖的每斤利润。
此外,为提升花鲈亲本产卵效率,还加快引入华瀛公司热电冷联技术,创新采用盐度与光照调节、“水空调”、营养强化等手段,将花鲈亲本产卵时间提前1个月,有效解决11月气温过高导致的产卵空窗期问题,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科技的力量还体现在资源的“高效利用”上。花鲈产卵期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育苗池每年有半年“空窗期”。“不能让池子闲着!”郑镇雄与科研团队琢磨出“错峰育苗”模式,在花鲈鱼苗非产卵期间培育马面鲀、石斑、海鮸等鱼苗,资源利用率提升50%。
“通过一系列产学研协同创新举措,我们在花鲈抗病育种、生态养殖模式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技术成果已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实现转型升级。”郑镇雄表示。
游进“致富路”:带动周边养殖户致富
乘船从柘林湾出海,向深水区远眺,曾经密布的木质渔排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星罗棋布的新型环保塑胶网箱。“新型网箱抗风浪能力强,养殖密度降低三成,鱼病也少了!”渔民洪伯驾驶小艇投喂饵料,他欣喜地告诉记者,“我这批海鮸鱼年底就能上市。”
洪伯的这条致富路,始于龙头企业的“拉一把”。万佳水产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挥带动效应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同时,还积极争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乡村振兴产业扶持政策,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争取政策红利,推动饶平水产经济向集约化、品牌化方向迈进,带动周边养殖户共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以前自己买苗,好坏全看运气,现在企业送苗上门,还派技术员每周来指导。”洪伯笑着说道,“现在我们的养殖技术提高了,收入也稳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此外,当地引导金融机构量身定制“蓝色海洋贷”等产品,精准滴灌海洋经济。
从填补空白的“芯”突破,到产学研融合的“新”蓝海,再到万户增收的“兴”产业,一条小鲈鱼的旅程,正成为广东向海图强的生动诠释。
如今,饶平正以“一条鱼”串起种业振兴、产业升级、生态增效的海洋经济新图景,为广东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注入强劲创新“芯”动力。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