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南三青蟹:一半是海里的鲜 一半是河里的甜
更新时间:2025-10-11 11:10:25 来源/作者:海洋与渔业杂志
编者按: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江河出海口沿岸滩涂独特的咸淡水域孕育出专属岭南的鲜味密码——那便是膏满黄肥的广东青蟹。潮起潮落间,造就了广东青蟹“个大、壳薄、膏黄、肉多、鲜甜”的上佳品质。
在广东青蟹的家族中,广州南沙、江门台山、湛江南三等出产的青蟹尤为亮眼。广州南沙青蟹,以壳薄坚韧、肉质饱满著称,蟹膏凝脂如玉,蟹肉紧致嫩滑,每一口都透着珠三角独有的鲜甜;江门台山青蟹更是荣誉加身,不仅斩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还登上央视,让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直言“鲜到无以复加”;湛江南三青蟹则凭借出众品质,于2021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如今跻身高端礼品市场,美味与品质颇受认可。
时代浪潮推动下,广东青蟹养殖业并未止步于“靠天吃饭”,而是与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深度融合,开启了产业升级之路。科研团队聚焦全产业链攻关,从改良种苗基因、优化养殖环境入手,不仅实现了本土化育苗,还通过精准的环境调控与营养搭配,大幅提升黄油蟹膏油的转化效率。曾经粗放的散养模式,如今升级为生态精养。随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广东青蟹养殖业迈向标准化、产业化,让这份“鲜味”有了更稳定、高效的供给保障。
金秋季节,正是品尝广东青蟹的最佳时光。畅想一番,坐在餐桌前,品尝着热腾腾的广东青蟹,配上清爽的饮品,简直是人间美味!
湛江南三青蟹:一半是海里的鲜 一半是河里的甜
在广东省湛江市南三镇的海陆交界处,生长着一种“隐秘”的生物,它喜欢躲藏在枯枝落叶处,身上自带一对“武器”;它壳薄肉嫩,膏体鲜美,堪称“鲜味炸弹”。它就是南三青蟹,凭借体型较大、肉质细嫩、蟹黄丰腴的特点走俏市场,是红树林“珍藏”的鲜味瑰宝。
▲ 南三青蟹
湛江伟健生态农业休闲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伟健”)位于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蓝田村西部,是南三青蟹最大的养殖基地。由于南三一带的海水偏咸,这里出产的青蟹体色偏深,呈青绿色。伟健董事长陈伟告诉记者,2025年,伟健南三青蟹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他向广大消费者发出邀请:“来湛江品尝南三青蟹,一口滋味无限,一半是海里的鲜,一半是河里的甜。”
│池塘改造│青蟹养殖规模化
陈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南三人,2009年前后,他开始帮父亲照看蟹塘。源于对家乡优质农产品的自信和情怀,不久后,他决定全面接管生产,回乡创业。转型做一名全职的新农人,过程比陈伟想象中困难得多。拉电、通路、修塘……回忆起来时路,陈伟心情复杂。起初,父亲的青蟹养殖模式非常“原始”,没有专门规划的养殖池塘,只有鱼虾混养池塘里套养青蟹;采用的管理技术十分落后,粗放模式下青蟹存活率低。“苗种质量参差不齐,投苗也不讲究,青蟹容易因蜕壳失败而死亡,产量很低,最差的时候一亩只剩几只蟹。”
从无到有,池塘逐渐规整起来,二层楼房也建好了。基建仅仅只是第一步,如何大幅提升产量是最棘手的问题。“既要生态化,又要现代化。”思虑再三,陈伟明确了大改造的主线方向。他解释道,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一方面,青蟹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南三镇拥有难以复制的湿地资源,坚持生态化养殖可以为青蟹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现代化养殖技术为青蟹养殖注入“智慧”,在兼顾生态的基础上,遵循更科学的管理办法,严格做好密度、投苗、投饵、水质等关键点控制,如优选苗种,投苗前做好清塘消毒等。
陈伟向记者分享了水质调控的两点心得,一是合理使用海藻,由于青蟹天性好斗,容易自相残杀。海藻可以为青蟹提供遮蔽空间,减少因打斗出现的死亡。在湛江湾实验室等科研团队的帮助下,陈伟引入江蓠与青蟹混养,经验证,青蟹存活率大幅提升至55%。江蓠利用青蟹排泄物及残饵释放的营养盐生长,成熟后作为一种优质食材出售,也增加了收入。二是注重底改和调水,根据不同时期青蟹生长的需求,做好肥水,培藻、培虫等工作。
2013年,陈伟成立了湛江伟健生态农业休闲开发有限公司,创新“基地+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平日,周边养殖户遇到生产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伟健也会以高于市场价去收购蟹农的青蟹。2015年,湛江市南三示范区伟健家庭农场正式组建,同年获得湛江市示范家庭农场称号;2019年获广东省示范家庭农场称号,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项目对虾种苗繁殖及池塘生态养殖示范点;2021年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单位、广东省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早年,陈伟还邀请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制定了湛江市南三镇伟健家庭农场的项目策划方案。他说,生态循环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形成生态和经济两个层面的良性循环。
│创新发展│探索红树林-青蟹模式
时至今日,陈伟的蟹业“版图”已经扩展成597亩的青蟹养殖基地。“你看,这里以前就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海,占地几百亩。”顺着陈伟的指尖望去,曾经的大片滩涂已经变成“方格化”的生态池,在这里,每个池塘都有各自的“任务”。“对于不懂的一些新模式、新技术,我需要用实践来告诉我答案。”这些年来,陈伟始终在摸着石头过河,他进一步说道,从养殖模式来看,基地可以分为5个部分,一是原来的鱼虾混养再套养青蟹,二是传统的主养青蟹,三是江蓠-青蟹混养,四是青蟹中大苗越冬养殖试验,五是红树林-贻贝-青蟹生态养殖。据透露,基地已完成升级改造工程并投产,由原来大塘改为小池,进一步提高青蟹养殖的可控性,实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我的目标是实现一年四季都有蟹收,尤其要保障长假期的货源供应。”陈伟补充道,青蟹从小苗到成蟹需要5个月,出货高峰期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往后数量会越来越少,春节假期供应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伟通过自行标粗,培育出鸡蛋大小的青蟹中大苗,并在池塘上方加建温棚,开展青蟹越冬养殖,管理得当的情况下青蟹的存活率翻倍,在提升产量的同时降低养殖风险,他成功探索出反季节规模化养殖青蟹的新路径。
走访现场,记者发现有两个特殊的池塘。原来,这是陈伟特意规划出来用于开展“红树林-贻贝-青蟹”模式的池塘,每个池塘面积十亩、共两个,构建起生态经济循环系统。为什么要在蟹塘里种植红树林?对此,陈伟表示,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下,青蟹存在蜕壳失败、自相残杀、水质恶化等问题,导致存活率较低仅30%。养殖后期,水质变差更容易引发病害问题。“红树林-贻贝-青蟹”的模式是天然存在的,凝聚着大自然的智慧。将传统池塘改造成红树林共生养殖池,在塘沿、宜林塘基及堆岛等处种植适宜的红树林植物,在池塘潮沟内养殖青蟹、贻贝等,构建“红树林种植+蟹贝生态养殖”耦合共生模式。
蟹塘里“长出”了红树林,红树林自然凋落的枯枝落叶沉入塘底,经微生物分解后,化作滋养底栖生物的天然饵料,同时还可以为青蟹提供藏身之所。在红树林的庇荫下,水质得到净化,青蟹品质得到提高,从水到植物,再到动物,串联出循环养殖的“奥秘”。“总的来看,红树林对青蟹养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尚待探明。随着红树林的成长,其生态价值将显著提升。”
不在基地的时间里,陈伟总是到处跑,联系省内外科研团队为提升青蟹养殖“取经”。长期以来,基地联合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动物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校,开展青蟹棚舍高效养殖技术、青蟹及贻贝种苗培育、天然饵料应用技术、专用抗病防病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等研究。作为成果落地转化的核心环节,基地正在孕育不同的科研“种子”,正向青蟹无公害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养殖的目标迈进。
│优选饵料│提升青蟹活力和品质
池塘里,青蟹一动一静,时而在红树林“脚下”穿梭,时而原地“开饭”。为了给青蟹寻找合适的食物,陈伟做了大量的尝试,最终锁定为紫贻贝和翡翠贻贝。“试过这么多种贝类,青蟹最爱吃的还是紫贻贝。”他进一步说道,附近海域紫贻贝数量较多,已经呈泛滥现象,一抓一大把。当它们出现在生蚝养殖区,更是变成一种“敌害”生物,侵占了生蚝生长固着的空间。跟其他贝类相比,野生紫贻贝食用口感较差,不值钱,甚至被视作废物。陈伟意外发现,青蟹对紫贻贝表现出强烈的食欲,于是,他针对不同饵料开展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投喂紫贻贝不仅能够提升青蟹的摄食量,还能提升青蟹的活力和品质,摄食紫贻贝的青蟹在蛋白、膏体方面更胜一筹。
“前几天,我一次性投放了两万多斤贻贝,青蟹都很爱吃。”陈伟表示,紫贻贝和翡翠贻贝都属于滤食性贝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净化水体。贻贝宜选用个头小的,方便青蟹食用,吃不完的贻贝继续在池塘里面养着,不需要特殊的处理,还省去定期投喂的功夫。这种让青蟹和它的食物一起生活着的状态,高度还原了野生的模样。
举起钳子、掐碎贝壳、食用贝肉……轻松几下操作,青蟹就吃得津津有味。直至被摄食前,贻贝仍然保持鲜活的状态,这也意味着用贻贝喂养青蟹几乎不存在残饵,仅有零星的碎贝壳会沉入塘底,只需在养殖结束时进行清塘即可。“现时,适口的紫贻贝采购价几毛钱一斤。”夜里,陈伟总是带着电筒去巡塘,透过清澈水面,看到青蟹在新鲜的饵料堆里吃得正香,他倍感心安,还会经常拍摄视频记录下青蟹“吃饭”的活跃状态。
│品牌推广│坚守“南三青蟹”高准入门槛
2021年“南三青蟹”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陈伟表示,不是每一只在南三生产的青蟹,都能称为“南三青蟹”。“我们要确保每一只蟹都是精品,上市前要经过严格的品质控制,用硬标准来维护品牌形象。”首先看体型,体重要达250~450克。其次看膏体,用灯光照射查看判断,应符合“满膏”的标准。最后看活力,保证消费者能收到活着的青蟹。在外观包装方面,青蟹出售前需放在清净的海水中暂养2~3天,保证体表和鳃里没有泥。“我们只卖蟹,不卖绳子,因此每一只青蟹都不绑绳子。”处理好的青蟹会被装进礼品箱,里面还配有说明书,介绍各种蟹的特点及营养价值等。
独特的生态式养殖,使得“南三青蟹”价格平均每斤提升20%,膏蟹更提升30%,发挥出强大的品牌经济效应。如今,“湛江南三青蟹”声名大噪,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还销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平均售价150~160元/斤。相比起进口的青蟹,在售价更高的情况下,大多数消费者仍然选择南三青蟹。
“以前青蟹的亩产不到100斤,现在已经达到300~500斤,养殖效益大幅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蟹。”陈伟指出,推动南三青蟹养殖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政产学研等方面共同发力。一是提高重视程度,给予政策、资金等的倾斜帮扶。二是加快培育专业技术型人才,为生产一线贡献更多科研力量。三是加强技术推广与培训,引进性能优良的新品种,优化养殖户管理思维。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