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高温期间水产养殖生产管理技术要点
更新时间:2025-08-05 11:23:22 来源/作者: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7月以来,我国多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为积极应对高温天气对水产养殖的不利影响,减轻高温灾害损失,保障水产品安全供给,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组织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相关专家研究制定《高温期间水产养殖生产管理技术要点》,供各地在指导养殖生产中使用。
一、高温期间鱼类养殖生产管理技术要点
(一)加强水质管理
1.合理增氧。适时使用增氧机,特别是晴天中午(11:00-15:00)开启叶轮式或涌浪式增氧机,促进上下水层交换,打破高温导致的水体温度分层,将表层高溶氧水带入底层,将底层产生的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出来。凌晨开增氧机直至日出,防止夜间缺氧浮头。高温天出现台风、暴雨时,保持全天持续增氧。
2.提高水深。通过池塘补充外源水,提高水深(建议1.8米以上),增加池塘下层水体载鱼量。选择早晚凉爽时段少量、多次加水。避免中午高温时大量换水,造成水温、pH值剧烈波动,引发鱼体应激。建议通过设置生物浮床,种植空心菜、水花生等植物,降低池塘水温。
3.严控水质。高温加速残饵粪便分解,极易导致氨氮、亚硝酸盐超标,需增加水质检测频次(建议每周2~3次)。出现水质超标应立即采取换水、增氧等措施。
4.应急储备。定期检查调试增氧机、发电机,每亩水体常备不少于0.5千克化学增氧剂(过碳酸钠、过氧化钙等)应对突发停电或极端缺氧。水体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预警并启动应急方案。
(二)科学合理投喂
1.调整投喂策略。在早晨和傍晚水温相对较低时投喂,中午水温高时鱼摄食差、消化负担重,易引发肠炎。高温天气可少量多餐,适当增加投喂次数,减少每次投喂量。
2.提升饲料品质。选用优质、易消化饲料。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等,增强鱼体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三)强化日常管理
1.增加巡塘频次。凌晨至黎明时段鱼体易缺氧,傍晚时水质易超标。巡塘应关注鱼类有无浮头、离群独游、体色异常等现象,检查水质变化和设备运行状态。
2.记录关键数据。详细记录水温、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投喂量、用药情况、死鱼数量及症状等,便于分析问题和追溯。
3.减少人为干扰。高温期间尽量避免拉网、转塘、大量换水等强烈刺激鱼类的操作。如必须操作,选择凉爽时段并提前做好抗应激准备(提前停食、做好消毒等)。
(四)精准防控病害
1.预防为主。高温天气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害的高发期,通过科学投喂和良好环境管理提高养殖动物自身抵抗力,避免频繁拉网或换水量过大引起应激。
2.科学用药。适时做好水体消毒工作。发病时到执业兽医处就诊,及时准确诊断病因。
3.及时处理。发现塘口异常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按照《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范》(SC/T 7015-2022)对病死、濒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和二次污染。
二、高温期间河蟹养殖生产管理技术要点
1.加水换水。适当提高水位,降低下层水温,蟹池环沟水位应保持在1.2~1.5米。每隔2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在后半夜或凌晨温度较低时采用多点冲水方式加水,避免将底质冲起,达到增氧和调节水质的双重效果。切勿加水过满,以防暴雨时漫塘。
2.管草护草。好的水草是河蟹安全度夏的关键,高温期要做好保草、护草、养草工作。要及时刈割露头水草,保持水草在水面下20~30厘米;及时将无生命活力水草打捞出池。对缺草、少草的河蟹养殖池,采用生物浮床形式移植部分水花生、水葫芦等,可起到较好的水质调控作用和遮阴效果。水草的总面积要占池塘面积的60%左右。
3.合理投喂。高温季节投喂时间一般选择在太阳落山时。水温高时,要提高植物性饵料的投喂比例,并降低投饵量。水温控制较好的塘口,可适当提高动物性饵料投喂比例。投饵量以两小时吃完为宜。
4.科学增氧。蟹池应配备立体增氧系统,如微孔增氧设备和水车式增氧机搭配。开机时间一般为每天21点至次日8点,如遇阴雨天或傍晚雷阵雨天气,可提前开机。高温天气河蟹在底层躲避,中午尽量不开机。
5.调水改底。高温加速有机物的分解,易造成水底环境恶化。定时监测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水质指标,定期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等改善水质。降雨后及时做好调水工作,维护好养殖水体。不得使用含氯和耗氧型底质改良剂;当pH值和氨氮含量较高时,不得使用生石灰调水改底。
6.加强巡池。高温时容易发生蟹池缺氧,需密切注意河蟹的反常行为,如清晨或傍晚大量河蟹聚集在池塘岸边,受到惊动仍不下水,说明池水缺氧,需立即增氧、换水。巡池应注意观察河蟹摄食状况、蜕壳数量,检查防逃设施,防止敌害。
三、高温期间贝类养殖生产管理技术要点
1.调整养殖区域。在夏季高温季节,建议将养殖贝类从近岸浅水区迁至离岸深水区,改善养殖环境,避免雨水引起水体盐度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可通过疏苗、提前售卖达标产品等措施,适当降低贝类养殖密度。
2.调整养殖水层。为保证扇贝、牡蛎等筏式养殖贝类的度夏安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下调养殖水层。同时,及时清理、更换网笼、梗绳等设施上附着的杂藻、杂贝等,保障养殖笼内外水体流通。
3.加强日常管理。密切关注环境和气象变化,增加对水温、病原体等关键指标的监测频率。密切关注贝类生长和存活情况,及时采取补苗等措施。在进行分拣、分级、清洗等操作时,做好遮光、降温,避免高温对贝类成活率的影响。对于海水池塘养殖,应及时调节池塘水深,减轻强光照、强降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定期检修进排水设施,为贝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四、高温期间海参养殖生产管理技术要点
(一)降温控温
池水达30℃以上时,刺参会应激或死亡。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海参养殖池塘应尽可能提高水位,以保证底层水温、水质稳定。同时,可通过架设遮阳网等设施减轻强光照影响,遮阳网高度不应太低,以免影响池塘表面通风和热量扩散。有条件的养殖主体应及时启动降温设施(如冷温井水、制冷机组等),将池底水温控制在海参生存安全温度范围内,主动防御高温。
(二)增加溶氧
1.配备增氧设备。重点配备纳米管、微孔曝气管等底层增氧设施,并配套空压机、鼓风机,确保氧气直达池底。配合使用水车式增氧机、涌浪机,可强力打破水体分层(如温跃层、盐跃层),驱散底层有害气体,确保池塘底部溶氧充足。
2.定期改底。高温加速池塘底部有机质分解,易导致底热、底臭及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建议高温期将改底周期缩短至每7天左右一次,改底重点为下风口、投食区以及增氧机无法有效搅动的死角、淤泥沉降区域等。
3.科学换水。换水前需监测外源水水质,外源水与池水的水质差异不大时方可进水。换水容易导致水体分层,可用增氧设备、搅水设备等搅动水体。换水后需关注海参健康状态。
4.备足急救物品。准备充足化学增氧剂(过氧化钙等),存放于阴凉干燥处。紧急缺氧时,可先使用化学增氧剂进行增氧,然后再根据具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三)预防倒藻
高温期,表层水中单胞藻受太阳长时间热射作用而衰败,池底水严重缺氧,易引发倒藻,造成水色突变和水质恶化。高温时应增加水质监测频次,定时观察水色变化,提早预防倒藻。养殖主体可通过充分换水、高效增氧、氧化池底等措施稳定池水水质,避免倒藻的发生。
(四)改良底质
高温期,池底残饵、粪便、死亡藻类易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造成海参死亡即“漂参”。养殖主体可定期施用氧化剂等改善底质氧化还原环境,减少有害物质积累,同时人工清除刚毛藻、硬毛藻、金膜藻等过度生长的大型藻类,避免底质恶化。
(五)加强监测与应急防控
1.坚持定期监测。坚持每日巡塘,观察水位、水色和透明度等变化,定期监测和调控水质。定期观察海参活动、摄食和健康状况,发现病死个体及时处理,防止病害扩散。
2.坚持预防在先。密切关注气象预警预报,坚持防重于治。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显著降低高温期海参养殖风险,保障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