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沙鱼的生活习性及繁殖习性
更新时间:2025-10-16 11:13:46 来源/作者:华中渔业研究社
巴沙鱼(Pangasius bocourti)是鲶科鲶属的一种鱼类,也称博氏鲶、卡巴沙等,其名称由来原为越南语“BaSa”“Cá ba sa”的音译。巴沙鱼原产于湄公河、三角洲以及泰国的湄南河流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东亚地区,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巴沙鱼属热带淡水底栖鱼类,栖息于内陆的溪流、瀑布及湖泊等中。
一、巴沙鱼的生活习性
巴沙鱼为杂食性鱼类,在早上6时~9时和晚上6时~9时摄食活动非常活跃,主要摄食植物、寡毛类、虾类、蟹类、昆虫、软体动物、鱼类及各种碎屑。幼鱼主要进食无脊椎动物,成鱼主要进食鱼类和植物。在雨季,巴沙鱼主要进食被洪水淹没的森林水果和树叶,而在旱季鱼类和藻类是其主要食物。当水温低于18℃时,其摄食能力下降,幼鱼存在相互残食现象。
二、巴沙鱼的栖息环境
巴沙鱼属热带淡水鱼类,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常见于主流和较大的支流,栖息于内陆的湿地、溪流、小溪、瀑布及湖泊等中。巴沙鱼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32℃,低于20℃时,随着水温的降低,其生长速度放缓;当水温低于13℃时,则会冻伤直至死亡。巴沙鱼对居住环境的适应性也较强,能在氧气含量较低、水质稍差、养殖密度较大的环境中生存并良好生长,繁殖期甚至需要较为混浊的环境。但幼鱼生长还是需要含氧量每升2.5~7.5毫克,PH值5.5~8.7的较为清洁的水体。且水体需要流速为每分钟2.8~10升。
三、巴沙鱼的形态特征
巴沙鱼最大长度有120厘米,平均体重为1.3~1.8千克,外形粗壮呈纺锤状,头背较长,体表光滑无鳞。体侧和腹部均呈白色,背部呈黑色或青灰色。幼鱼体侧具有黑白相向条纹,其余特征与成鱼类似。
巴沙鱼的头部较宽,宽度大于长度。头部较圆,吻端扁平,钝圆鼻,口鼻上有宽白色带,有单块大腭齿,两侧各有一块单独的腭齿,几乎无上颚齿,有须2对。背鳍较高,鳍条7~8条;胸鳍一对鳍条10~11条;腹鳍一对,分别具鳍条6条;臀鳍较大,鳍条27~34条;尾鳍呈叉形。
巴沙鱼体内有一单室鳔,鱼鳔中分布有许多毛细血管,是一种辅助呼吸器官,有益于其在低氧环境下生存,巴沙鱼的胃呈U形,胃的内壁呈白色。巴沙鱼肠道较短,是全长的1.2~1.4倍。其腹腔内易沉积形成约占体重5~8%的三块油脂。
四、巴沙鱼的繁殖特性
巴沙鱼有第二性征,在自然条件中,雌雄鱼的性别比例为1:2,巴沙鱼在自然环境中4~6月汛期溯河上游产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全年均可产卵。巴沙鱼产卵量大,雌性每千克体重可产卵约7000-20000粒,平均产卵量超过15万粒。其卵呈黄色圆形,平均卵径约为0.13厘米,卵具黏性。
水温28~30℃条件下,巴沙鱼孵化48小时后,开始摄食,幼苗约为0.87厘米,卵黄囊减小,但还没有被完全吸收,消化道在孵化时发育不完全,未分化。臀鳍首先长出、然后是背鳍、尾鳍和胸鳍及腹鳍。身体比例在幼鱼体长达到3厘米左右时基本固定。
发育至14日龄左右,幼鱼长度可达6厘米,90日龄时幼鱼体重可达25~30克。一年中体长每日可增加0.13%,体重每日可增加2.67克。性成熟平均体长为50厘米,体重为1000克。一龄鱼雄性性成熟比率超过80%,雌性性成熟比率大于30%。泰国湄公河流域自然环境中生活的巴沙鱼预期寿命为5.35年。
五、巴沙鱼常见养殖模式
巴沙鱼是湄公河、三角洲,特别是越南和泰国网箱养殖的重要经济品种,巴沙鱼人工养殖有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两种。早期用于水产养殖的鱼苗供应一直依赖于从自然水域捕捞,1995年首次成功进行了巴沙鱼的诱导产卵,1997年,越南巴沙鱼人工繁育技术获得突破,实现鱼苗量产。至2014年,在中国广东、海南等地也开展了巴沙鱼的人工养殖并取得了成功。
水产养殖四要素,环境,病原,体质,管理,缺一不可。池塘管理重中之重,一个良好的环境是高产必备。我将持续为大家带来更为实用的养殖技巧。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