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9月06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技术分享:做为一个水产养殖人员,鱼类发病后的这些诊断要点你必须要懂

技术分享:做为一个水产养殖人员,鱼类发病后的这些诊断要点你必须要懂

更新时间:2025-09-03 11:18:33       来源/作者:华中渔业研究社

鱼类在水中生活环境较为特殊,患病之后不易被发现。在淡水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养殖鱼类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也日趋严重,如何对病鱼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是养殖能否高产的关键,值得引起各位水产从业人员的关注。今天小编分享一下渔病如何快速诊断以及如何科学搭配渔药:

 1.jpg

一、渔病诊断过程中注意事项 

1.在现场完成鱼体检查(送检可能误诊)

鱼病的检查应由渔医(技术人员)在塘口完成,濒死鱼在送检时某些症状会发生变化(如大红鳃病),对诊断结果造成影响,形成误诊。另外不同人对于同一症状的描述不尽相同,单纯通过养殖户的描述,不在实地查看情况时,很可能因为对症状的描述理解不准确而误诊。

 2.jpg

2.对濒死鱼进行检查

对症状典型的濒死鱼进行检查是一线鱼病确诊的最直接的方法。有些池塘发病后,养殖户捞取健康鱼或死亡很久的鱼送检,无法客观的反应池塘中的问题,也就无法完成确诊工作。为了准确的找到病因,应在清晨到池塘下风处或进排水口处巡塘并捞取濒死鱼检查。

3.除了对鱼体进行检查,对养殖情况、发病情况进行询问也很必要

对濒死鱼进行详细检查可以大致判断疾病的种类;通过查看养殖记录、用药记录、聊天、询问等方式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两者结合可以更好的了解池塘的发病过程及诱因,处理的方法及结果等,为后期的治疗调整做准备。

二、如何判断用药方案是否正确

1.水质状况(关系到消毒剂的选择)

如有机质含量较高时,外用消毒剂如苯扎溴铵、碘制剂等的剂量应适当加大,有机质对其药效影响较大;水质清瘦,透明度较高时,苯扎溴铵等表面活性剂应慎用,其对藻类影响较大,可导致藻类死亡,造成严重的缺氧等问题。

水质不好,溶氧不高时还应降低投饵量,鱼类饱食后耗氧量加大,缺氧概率提高。

 3.jpg

2.采食情况

才食情况可从侧面反映疾病的病程变化。一般情况下,寄生虫、细菌、真菌等感染后,鱼类的摄食会下降;某些病毒性疾病如“鲫鱼鳃出血病”发生后,摄食量会上升,摄食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原种类的依据之一。

 4.jpg

摄食量还决定着内服药物的添加量,内服药物的添加量应随摄食量的变化而动态变化。一般情况下,如果鱼类摄食变少,单位重量饲料中添加的药物的剂量应适当提高,为了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按照鱼体体重来计算内服药物的添加剂量。

春季“流行性溃疡综合征”治疗效果不佳跟投饵率过低,鱼类摄入不到足够的药量有很大关系。

3.根据濒死鱼数量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鲫鱼的病害如“大红鳃”,在用药后的两三天内,死鱼数量会快速的上升,对技术人员及养殖户造成巨大的压力,对治疗方案产生怀疑,实际上此时可根据濒死鱼数量的变化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若在用药的3-4天后,死鱼数量大量上升但濒死鱼数量大幅下降,则说明治疗方案是对症的也是有效的。所以濒死鱼的数量变化可作为治疗结果是否正确的重要判断依据。 

4.死鱼数量的变化(判断病程)

死鱼数量的变化一般会经历上升-平稳-下降的趋势,可以通过对比每日死鱼数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发展的病程。(发病后每日记录死鱼数量很有必要)

5.死鱼的种类(判断病原)

根据池塘中死鱼种类可对致病的病原作出大致判断。如果池塘中出现所有鱼类死亡的情况,则应怀疑细菌感染引起或缺氧、中毒引起;若混养池塘中只有某一种鱼出现死亡,则应对照该种鱼常见病毒性疾病的典型症状做筛查,以确定是否由病毒感染引起。

细菌性疾病的处理方案与病毒性疾病的处理方案差异较大,对病原进行确定是治疗的前提条件。

6.用药情况及效果

查看用药记录,了解发病后使用的药物的种类、使用方法,使用剂量结合死鱼的数量变化及濒死鱼的数量变化,可以判断用药方案是否对症及是否起效,无效时及时调整,以精准处理疾病。

 5.jpg

7.常用药物的记录(用药习惯及记录)

在准确判断疾病以后,开具处方前,还需对该池塘的用药习惯做了解。如养殖户有用抗生素预防疾病的习惯,则经常使用的抗生素在治疗时应增加剂量或者更换品种,否则可能因为耐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三、常见病害症状表现 

(1)出血病:肌肉、口腔和各种鳍条基部充血,尤以臀鳍为甚。剥去皮肤可见肌肉点状出血,严重病鱼肌肉全部发红。有时鳃盖、大颚、眼圈和肠道也有充血现象,鳃呈苍白色。

(2)肠炎病:肛门红肿,严重者轻压腹部有脓血或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肠道部分或全部发炎,呈紫红色。

(3)球虫病:鳃丝呈苍白色,严重者腹部稍膨大,肠道前端内壁生有许多米粒状的球虫胞囊。 

(4)赤皮病:体表局部或大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尤以腹部最为明显,表皮腐烂或鳍条蛀断。

(5)白皮病:背鳍后部至尾柄末端的皮肤发白,呈白雾状,与前半部颜色显著不同。 

(6)疖疮病:鱼体背部两侧有浮肿脓疮,用手触摸有浮肿感觉。剪开表皮,肌肉呈脓血状。

(7)白头白嘴病:常发生于鱼苗和初期夏花阶段。病鱼体瘦发黑,漂浮在岸边,头顶和嘴的周围发白,严重时发生腐烂。

(8)水霉病:水霉等菌丝深入肌肉,蔓延扩展。体表向外生长似旧棉絮状的菌丝,最后瘦弱致死。

(9)车轮虫病:鳃部充血,头部发红,嘴圈周围有时呈现白色。病情严重时常群集在塘边形成“跑马”。

(10)斜管虫病:体表粘液增多,表面常形成一层淡蓝色薄膜。

(11)小瓜虫病: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白色小点状的脓疱。

(12)竖鳞病: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多半在尾部)向外张开像松球,形成竖鳞,鳞下聚集透明液体,有时鳍基附近皮下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

(13)舌状绦虫病:腹部肿大,剪开腹部可见体腔内有色带状虫体。

(14)复口吸虫病:脑部充血,嘴圈发白,眼球突出,有的眼球混浊呈乳白色,甚至眼球脱落。

 6.jpg

四、外用渔药增效配伍组合

1、硫酸铜+硫酸亚铁;

2、敌百虫+面碱、敌百虫+硫酸亚铁;

3、阿维菌素、伊微菌素+菊酯类药物;

4、马拉硫磷+溴氰菊酯(在高温时使用);

5、辛硫磷+硫酸铜(水质清瘦时治疗细菌性败血症);

6、辛硫磷+苯扎溴铵(水质肥沃时治疗细菌性败血症);

注:治疗细菌性败血症效果最好药物是二硫氰基甲烷。

7.jpg

五、内服渔药常用配伍

1、土霉素常与四环素类药物配伍使用,不能与维生素B类服用;

2、青霉素常与链霉素、庆大霉素配伍使用;

3、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禁止与利福平、甲砜霉素和氟苯尼考合用;

4、磺胺类药物不可与四环素、卡那霉素合用。不宜与维生素C合用。与甲氧苄啶合用有增效作用。鱼类肝胆病禁用,否则将加重病情。磺胺类药物效价比为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嘧啶;

5、新霉素对肠道细菌有较好疗效,常用硫酸盐形式。

6、五倍子、大黄不能与四环素类药物混合使用;

7、吗啉胍与大青叶、板蓝根、大黄混合使用效果增强;

8、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与黄连、黄柏、穿心莲联用、抗菌作用明显。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