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前后鱼病多?养殖户必看的八大原因分析与应对绝招
更新时间:2025-09-04 12:57:03 来源/作者:科学养鱼
一、 白露节鱼病高发的原因
1、池塘承载量高
白露处于养殖的中后期,鱼在养殖过程中不断生长,至白露节气时已经接近上市规格,池塘承载量也已接近设计的出塘产量。此时鱼类的接触更加频繁,病原的传播更加容易,疾病更易发生。
2、经历长期投喂后池底恶化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及粪便、死亡动植物的尸体沉积在池塘底部,是细菌滋生的良好温床。以上有机物在被分解时需大量消耗溶氧,引起池底缺氧,加剧氧债,更利于有害细菌的生长。
养殖中后期池底往往较差,为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3、日气温变化大,水体对流频繁
白露节气早晚温差大,表层水温波动频繁,易引起水体对流。水体对流时沉积在池底的有机质、致病病原会短期内大量释放,既会大量消耗溶氧,导致水体溶氧低下,也会因病原丰度快速提高而加大发病的风险。
4、有害水华出现概率高,水体稳定性差
养殖过程中投入的饲料,水生动物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富含各种营养,到养殖中后期时部分营养元素如氮的含量较高,而限制性营养元素如磷、碳则相对较低,不均衡的营养比例导致蓝藻等不良水华出现的概率较高,藻类因缺碳或其他微量元素而死亡的风险加大,水体稳定性相对较差。
蓝藻水华
不良藻类
5、多种病原进入活跃期
下半年水温逐渐下行,进入到多种病原的活跃期,寄生虫、病毒等病原在高温期感染率明显下降,至白露前后再次快速繁殖并引起水生动物发病。
异育银鲫鳃出血病
洪湖碘泡虫病
6、寄生虫病高发
此时是多种寄生虫的最适生长期,危害较大的有甲壳类寄生虫中的锚头蚤、中华蚤、鱼虱,纤毛虫中的斜管虫、车轮虫、小瓜虫,蠕虫中的指环虫、三代虫、双身虫,原虫中的洪湖碘泡虫(喉孢子虫)、吴李碘泡虫(腹孢子虫)、瓶囊碘泡虫(鳃孢子虫)等,另外扁弯口吸虫、各种绦虫、线虫在白露前后的感染率均较高。因寄生虫寄生导致摄食变差,鱼体变弱,寄生部位形成的伤口成为致病菌入侵的途径等均会引起鱼病发生率提高。
中华蚤引起的烂鳃
中华蚤显微图
锚头蚤引起的银鲫体表溃疡
7、投喂量大,肝胰脏、消化道负担大
气温逐渐下行至水生动物的最适生长期,投喂量也达到一年中最大的时期,而高投喂时需肝胰脏分泌足够的消化液对饲料进行消化,此时肝胰脏负担也是一年中最大的时期。肝胰脏除了具有分泌消化液的作用外,还是水生动物重要的免疫器官,因肝胰脏负担大导致免疫机能下降,鱼病的发生概率提高。
高投喂率同样会给消化系统带来压力,使胃、肠道出现伤口,成为致病病原入侵的途径,易形成暴发性疾病。
加州鲈肝胰脏发白
肠道出血
8、尚没有构建标准化的鱼病防控体系
水产技术服务的目的是帮养殖户提前发现已经存在的问题,提前对小问题进行干预从而避免形成大问题。水产技术服务需构建标准化的流程,如巡塘的规范、鱼体检查的规范、水质检测的规范等,方能达到服务的目的,遗憾的是大部分的水产技术服务尚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白露前后的工作要点
1、做好饲料投喂管理
合理的营养摄入是疾病防控的关键,过低或过高的投喂,投喂质量较差的饲料都可能导致免疫力的下降。
应该根据水温、天气、溶氧等灵活的调整投饵率,足量投喂饲料,投喂配比科学的饲料,在最适生长水温投饵率控制至2.5%~3%,鱼类饱食后对溶氧的需求较高,同时也会对肝胰脏形成负担,因此在天气突变、溶氧不足、鱼发病时需适当降低投饵甚至停止投喂。随着水温的逐步下降,缓慢降低投饵率,但是应适当提高投喂的档次,冬季天气晴好时,可两到三天投喂一次,确保越冬期的营养积累。
草食性鱼类如草鱼、团头鲂等的饲料中需添加合适剂量的氯化胆碱,防止脂肪过量沉积。
2、强化改底
针对养殖周期中不断积累的残饵、粪便,应在天气晴好时强化处理,可通过局部大剂量投放化学改底,或者增氧颗粒配合生物改底的方式,对池底状况进行改善,降低底泥上翻时的危害。
3、合理施肥、科学使用增氧机,维持水质稳定
根据水色及投喂习惯合理施肥,有条件时测肥施肥,灵活使用微量元素肥及碳肥等,维持藻类丰度;科学使用增氧机,增加增氧机使用的频次,利用增氧机打破水体分层,维持水质优良稳定;用好有益菌等调水制剂,使用菌剂时充分考虑溶氧量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减少水体中有机质含量。
4、细致检查鱼体
强化对鱼体检查的意识,定期对存塘鱼进行细致的体检,通过体检发现问题,及早处理问题,在寄生虫、细菌、病毒病暴发的敏感节点,提前进行干预,可通过投饵台挂袋的方式对初期的寄生虫、细菌感染等进行恢复。
5、做好寄生虫的预防
寄生虫既会影响摄食,也会直接对鱼体造成伤害,还会引起继发的细菌感染,是多种疾病的诱因。白露前后是寄生虫的重要发病期,需及时检查鱼体,通过投饵区挂袋、内服驱虫药等方式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病率,降低寄生虫带来的损失。
6、做好肝脏、肠道的保护
过量投喂的饵料需要肝胰脏分泌足量的消化液进行消化,投喂高峰期鱼类肝脏负担较大,可结合检查,明确肝脏的状态,及时、足量添加保肝药物及维生素等,防止肝胰脏机能下降后免疫力降低。
良好的肠道状态可以促进营养物质及药物的吸收,秋季投喂量大,鱼类肠道较为脆弱,此时应重点关注肠道状态,可以通过优质发酵饲料或者优质乳酸菌等有益细菌的拌喂,减少消化的负担,保护、提高肠道状态,从而提升鱼的体质。
7、重点品种适时销售
秋季是多种病毒病的暴发期,敏感品种如异育银鲫、加州鲈等在达到上市规格后,价格合适时适时销售,降低因病造成的损失的可能。
水产养殖涉及的细节众多,而每个细节都是保障养殖平稳顺利进行的要素,养殖户应该回归养殖动物的需求反推养殖管理的流程,方能顺利养殖,收获鱼虾满塘。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