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虾类专题  >>  养虾新模式层出不穷,这几种模式有你想尝试的吗?

养虾新模式层出不穷,这几种模式有你想尝试的吗?

更新时间:2020-11-02 14:52:03       来源/作者: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陆基圆桶型高位养系统



在陆川县大桥镇瓜头村,一个个大圆桶格外显眼。记者从圆桶旁边的饲料袋抓一把饲料撒下去,很多鱼纷纷浮上水面抢食。玉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江新华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养鱼技术的革命,可以实现坡地,甚至是山上养鱼。


这叫陆基圆桶型高位养鱼池,山坡上的大圆桶,外圈是由不锈钢围着一个大圆圈。里面用的是防水布。这还是一个可移动可回收的“池塘”,底部的基础是由红砖铺垫而成,大圆桶只是放置在砖头之上,不使用时可直接带走,完全没有破坏土地原本的状态。“这是一种省地节约的新模式。”江新华说,这种陆基圆桶型高位养鱼池是近年来推广的一种循环水养鱼新模式,它除了这个“池塘”外,还配套建设排污口、拦鱼网、连通池循环系统等塘底排污工程,打造集规模化、标准化于一体的高密度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位池的主要特点就是流水养鱼,通过鼓风机实现气体式推水,让池中的水一直保持比较快速的流动状态,这样的一池“活水”将给养殖带来三个好处:一是池中的鱼必须随时保持较高的活动频率,因此肉质结实,口感更佳;二是水环境更好,更利于鱼类生长,生长速度更快;三是水环境变好了,鱼类少生病,减少用药,降低生产成本。

▲一个个高位池成了致富的聚宝盆。.jpg

▲一个个高位池成了致富的聚宝盆。


在一个尚未完工的高位池,记者看到其底部呈扁平的漏斗式构造。据介绍,高位池一般高1.2米,中间最低处为1.7米,有0.5米的落差。“实现集中排污。”江新华说,位于最中间的位置就是排污口,高位池养鱼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绿色环保,可实现零排放,水能循环使用。在现场不远处就是一个池塘,高位池养鱼产生的污水先是集中排放到污水池,通过空心菜等植物以及生物菌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到净化池进行多重过滤,过滤后的水通过循环水系统进入养殖池循环利用。江新华指出,今后还可以采取高位池水产养殖与稻田或果蔬种植基地对接消纳鱼粪的模式,将集中收集处理的鱼粪消纳于种植基地,实现种养结合、绿色环保又节能的多重目的。


“基本上所有喂料的鱼都能养。”广西利渔种苗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林威龙告诉记者,他是去年开始投资建设瓜头村的高位池养鱼基地,总占地15亩,一共建设了20个高位池,放养了罗非鱼、塘角鱼、巴沙鱼、草鱼、鸭嘴鱼等多个品种,目前长势良好,预计今年产量将达15万公斤。


▲每天只需喂料和观察水质变化,一个人就能管20多个高位池.jpg


▲每天只需喂料和观察水质变化,一个人就能管20多个高位池

“将来装上智慧系统,我就可以轻松做‘甩手掌柜’了。”林威龙说,他打算安装智能投料和智能增氧系统,根据养殖情况设定好相关程序,机器会自动投喂饲料,并在“池塘”缺氧时自动打开增氧设备,实现自动化操作。

工业化零换水对虾养殖


在突破水处理和益生菌为主的微生物絮团关键技术的基础之上,上海海洋大学根据2020年度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要求,于2020年9月20日组织有关专家对上海海洋大学和智循环(南京)水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凡纳滨对虾工业化零换水养殖模式”项目,在安徽省来安县养殖基地进行现场测产验收。

▲专家组现场检查待上市的商品对虾情况.jpg

专家组现场检查待上市的商品对虾情况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汇报,审阅了试验和生产管理资料,查阅了生产运行管理日志,现场检查了对虾标粗、养成生产情况,认定项目组基于生物絮团养殖技术构建了凡纳滨对虾工业化零换水养殖系统,经240天生产运行,实现了连续3茬养殖水重复利用;对标粗到PL20的虾苗、经70天养殖的凡纳滨对虾,体长为10.5cm-12.5cm,平均体重19.46g/尾;随机选取容水量为30m3的养成池,进行现场干池收虾测产,结果单茬产量为5.03 kg/m3。

▲随机选池进行现场干池收虾测产.jpg

随机选池进行现场干池收虾测产


生产性检验证明,该项目采用的凡纳滨对虾工业化零换水养殖工艺技术稳定可靠,成功地生产出零用药高品质鲜虾,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生态友好型、经济效益前景巨大的工业化水产养殖生产模式,建议抓紧市场推广与应用。

立体循环养殖


“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旱不涝收盐嘎巴。”这曾是铁营洼的真实写照。2014年,“90后”青年孟凡佳放弃海外留学,回乡创业,成立孟氏集团公司,在大洼里建虾塘、盖大棚,发展“南美白对虾”“东亚飞蝗”特色养殖,实施“上虫下渔”立体生态循环养殖新模式,并开发出“飞蝗腾达”“虾开心”“蚂蚱鸡蛋”等美味休闲食品,致力打造飞蝗渔业小镇。

▲工人在棚内喂食蚂蚱.jpg

▲工人在棚内喂食蚂蚱


如今,远眺整个飞蝗渔业小镇,只见一个个养殖大棚与长方形虾塘鳞次栉比、整齐排列,这座占地3400余亩的小镇,现有东亚飞蝗养殖棚3000多个。小镇所独创的“塘下对虾岸上蚂蚱”的产业扶贫养殖模式,不仅带动铁营镇370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更是吸引来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

▲飞蝗渔业小镇远眺.jpg

▲飞蝗渔业小镇远眺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